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与成人教育策略分析
时间:2022-08-17 09:28:50
导语: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与成人教育策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寻求发展,一方面希望融入城市扎根城市,另一方面却由于各种原因与城市“格格不入”,这种矛盾日积月累必将阻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成人教育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教育的手段为其提供素质提升、能力提高、知识补充、心理救援等帮助,可以推动其城市融入的深度和广度。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外来务工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一般泛指从事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技术含量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1]在我国,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党和国家还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这一群体的发展。我国社会经历了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逐渐崩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城镇,成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农民工”一词最早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在1983年提出,尽管农民工勤勤恳恳为城市化建设付出劳动,却被贴上了“低素质、低能力”带有歧视色彩的标签。随着社会的发展,众多学者提议将“农民工”改为“外来务工人员”:即指户口仍在农村,但已经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在城镇所有制企业打工或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生的人群。[2]
(二)城市融入
社会融合起源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以及帕森斯和洛克伍德、哈贝马斯、吉登斯的社会整合理论,社会融入注重社会各个群体间的相互包容渗透,包括经济关系、社交关系、文化关系和心理距离等,强调平等性和交互性,具有双向特征。[3]城市融入是社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融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生存方面、社会方面、心理方面。首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首先始于在城市中有一份工作,具有维持自己在城市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这是最基本的城市融入水平。其次,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的逐渐深入,他们开始学习普通话,学习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生活靠近,并开始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再次,心理方面的适应是最高等级的适应,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不再有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从心理上互相接纳包容,真正合为一体并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创造幸福生活。[4]
(三)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与全民教育实践的广泛深入,成人教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成人教育可以有许多定义,它是基础教育的代替,是教育的补充,是教育的延长,是教育的完善,是发展个性的手段。[5]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学习者不受年龄限制,主要是普通学校教育以外的青少年以及中老年人;二是不具有义务性,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愿、自发学习;三是教育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四是途径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6]简而言之,成人教育是指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继续教育,是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四)教育支持
外来务工人员相对于“本土市民”来说在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各种资源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有时候这种地位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改变的,需要社会支持。教育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为保障弱势群体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其接受教育所提供的物质、资金、服务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7]教育支持理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从宗教慈善到国家福利、从追求入学机会均等到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从关注公平到公平、效率、自由兼顾的过程。[8]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开展了大量教育支持工作,包括制定向工农倾斜的学校制度、实行免费的教育政策和人民助学金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资助。现如今,我国教育支持不断完善,支持内容包括物质性的资金、设备,也包括非物质性的知识、技术等;支持对象也从初次进城的务工人员扩展到失业下岗职工、务工人员子女等等。
二、教育支持———成人教育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应有之义
(一)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现状
1.经济层面。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约48%的工资用于生活开支。[9]在城市与在农村相比,外来务工人员虽然工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市居民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的局限性,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只能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工作。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主要用于维持生计,交通、住房、饮食等方面的开销导致其依旧停留在“解决温饱”的水平。[10]2.社会层面。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工友,占到39%;其次是同乡,占32%。[11]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活一般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拉帮结派”共同进入城市。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容易产生共鸣和互动,因此,他们安心于自己的生活圈子从而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城市居民发生接触交往,且空闲时间也只是看看电视、打打牌,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其城市社会交往层面的融入。[12]3.心理层面。调查显示,约63%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自己依旧是农村人。[13]他们无论是职业地位、居住条件、文化背景都处于弱势地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尴尬境遇,这难免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导致他们将自己定位为“过客”的身份,只是短暂性地来打工挣钱,并没有要落地生根的想法。与此同时,长期二元分割的城乡制度,也遗留下了城市居民歧视的心理,这些都大大加深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心理上的被歧视感和被剥脱感。[14]
(二)外来务工人员成人教育现状
1.教育机会不均等。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享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各种形式的培训。然而,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与城市职工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却没有享受相应的政策,即没有享受接受教育培训的同等机会。许多省市并没有相应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政策,有些较发达省市虽然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班、阳光工程项目等,但这些培训班由于缺乏针对性,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必将造成教育培训机会上的不均等。2.培训与就业相脱离。一些省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根据其在城市中的发展需求及所从事行业的发展需要,对其开展各种生活以及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包括普通性技能培训和专业性技能培训,无论哪种培训的初衷都是为了促进其更好地就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目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主要由政府主导,由于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陷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培训重复单一,与就业相脱离的困境。3.教师队伍不合理。据调查,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教师队伍引进了志愿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队伍的非职业化,影响培训质量。[15]目前这支师资队伍主要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更新不足、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结构即双师型教师不足、能力素质不匹配等问题,这些大大影响了培训质量的提高。众所周知,教师是培训工作的灵魂人物,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风格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如何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刻不容缓。
(三)成人教育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城市带来了巨大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文化差距等。成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从而促进城镇化工作有序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而高级技工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这迫切需要务工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改变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以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而提高劳动效率。2.强化务工人员的现代性。现代性是指在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一套新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6]对务工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其在认知结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方面与城市接轨,为真正融入城市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对务工人员的法制法规教育,可以培养其公民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其获取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提升其就业能力。3.教育支持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政策主要是补偿性社会政策,也就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住房补贴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基本权利的保护政策。[17]随着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城市,他们有着更高的权利要求。他们渴望工作在城市、安居在城市、身份市民化,以及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市民化,仅仅靠这些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在调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方面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增加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能够改善教育的结果乃至他们的人生,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8]
三、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成人教育对策
(一)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离不开“带头人”,教师作为“带头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以不断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工作的需要。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社区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必须要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合力打造一支教师队伍。第一,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各种各样,尤其是有些工作技术性较强,所以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培训任务,其中包括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同时对于教师的来源要严格把关,要经常性地进行考核、调整、更替,从而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第二,教师队伍的相关保障。目前,培训外来务工人员的教师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些兼职教师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培训工作任务。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效果,需要有一支稳定的培训师队伍,为此,需要在地位待遇、评价制度、经费投入、管理措施上对这些培训教师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以保持其热情和耐心,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对于在培训工作中有突出作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或奖励。[19]第三,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接受培训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样作为授课教师也需要接受继续教育而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对此,可以由政府牵头,院校主办,构建教师培训体系,编制具有中国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授课教师专业培养课程,建立适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强化其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的培训,不断推动教师队伍优化。[20]
(二)更新培训内容
1.身心素质。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的整体素质培养的重点,也是构成人力资本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21]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发展,在生理层面,要经常传授健康知识、保健知识、卫生知识等,祛除外来务工人员各种不健康行为;在心理层面,要重视其精神成长,培养其进取精神和理性合作精神,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极端家族观念等意识,树立现代自立、自强、自主、自律的精神。2.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能力,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2010年和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发文要求加强农村新生劳动力的预备制培训,要根据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应的实用的技能培训。就职业能力培训的内容而言,可以结合国家劳动部下发的各类职业工种考核的标准要求进行,并通过职业能力培养证书制度将人文素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衔接起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22]
(三)创新培训方法
1.榜样示范。“小农意识”深藏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脑海中,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经验方式,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对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生活方式、学习理念有一定的排斥性。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刚进入城市习惯与自己的同乡、同事接触交流,对此,我们可以选择一部分有潜力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能力,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带动周围的人学习。早在1994年我国就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复转军人等,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23]2.远程培训。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对此,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进行电化教学、网络教学,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社区,可以建立远程培训中心,利用电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进行直播教学,如石家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立了五大网络体系,农民可以应用计算机、电话、触摸屏实施交互。[24]3.经验交流会。除了课堂授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邀请专家或学者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就知识经济、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对于某些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可以组织现场技能指导、答疑、解惑;还可以邀请部分“代表人物”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与体会,现身说法。这些方式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强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学习的动力,一方面也可以引发他们的共鸣,提高其学习信心。
(四)学习国外经验
1.重视立法以促进培训制度化、规范化。韩国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包括《产业教育振新法》《科学教育振新法》《实业高中教育课程》等。[25]印度于1986年颁布指导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法令《国家教育政策》,形成了工业职业培训学校、学徒培训制、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普通教育职业化比较完备的体系。[26]我国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明确其培训地位、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经费来源等,明确有关部门、相关单位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使培训制度化。2.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证书制度。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法国在培训工作中实行严格的证书制度,设立了一系列培训证书。证书考试由主管部门或机构设立的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学时,学员通过考试后才能参加高一级的证书培训。[27]我国需要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证书制度。强化培训证书制度建设可以促进劳动市场准入管理,推动用人单位从依法取得证书的人中选聘员工,以保证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同时要不断提高培训证书的含金量,及时优化和调整证书系列名目,并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得到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有关补贴和优惠政策。3.多渠道筹集培训资金。瑞士全国36所农民学校的经费40%由联邦政府提供,其余由州县提供,埃及的农民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5%,法国经费来源于政府、协会征税、土地税等[28],这些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机制,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国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统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经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承担施教任务。
作者:邵庆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 上一篇: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解析
- 下一篇:高校艺术教育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