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质量保证体制提升途径
时间:2022-05-27 03:08:29
导语:高教质量保证体制提升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制定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设以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为标志,这是我国目前为止最为系统、专门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政策文件。自1994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教育工作评估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法规文件,如《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实施办法》(教高[1995]67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2004]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等[1]。这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及意见的出台,从制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合法性。
成立相关负责机构,从组织上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为最高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负有重要责任。教育部下属的各部门均负有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职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组织和实施本科教育工作评估;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司负责审核高等学校的设置;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组织和实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和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和专业专项评估,各省市教育主管机构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评估与监控组织机构。
开展系列评估活动,从实践上推行1994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教育评估,对1976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教育部对办学历史长、水平较高的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进行优秀评估,1999年教育部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高等院校进行随机评估。“到2000年底,已有171所高校通过了合格评估,16所高校通过了优秀评估。至2001年,有26所高校通过了随机性水平评估。”[2]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每5年一次组织专家进校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予以公布,由此正式确立了5年一轮次的评估制度。
社会评估机构参与,初步构成多方参与的评估体系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涌现了一批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如广东科学管理研究院、网大、中国校友会网等民间机构。这此民间机构都主持了对大学的排名,并将大学的排名向社会予以公布。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自1994年以来每年对全国研究生院进行评价,中国校友会自2003年至今共对大学进行7次排名。
高校积极参与,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推动下,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原有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措施基础上,加强了建立科学完善的校内质量评估体系的步伐。如,同济大学的“全方位监控、循环闭合”的校内质量保障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的院系中长期评估,中央财经大学的全过程本科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管理闭合、全方位保障模式等。
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
(一)受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影响,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建国初期对高校进行了一些调整,更是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依据苏联的高等教育国有体制和高度分工的专门教育体系来建构中国的高教制度,计划、命令取代了教育规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和教育制度上的改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高校的行政长官由上级指派,专业设置须报教育部批准,很多高校依赖政府划拨行政经费,根本不能完全依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和市场需求及时对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3]
(二)高校盲目扩招违背教育发展规律一个国家,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仅决定于其政治经济制度,而且还应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学校规模、学生年龄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盲目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急增,而现有的教育资源又完全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只能从外面聘请兼职教师,教学场地不够,从外面租借教室来给学生上课,教育经费不足,无法及时完善实验场所和设施,导致一些实践课程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三)高校课堂管理比较落后,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虽然现在高校教学形式都比较多样,从传统的以粉笔、黑板、教科书为主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为主,还有远程教学甚至是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方式上也比较灵活,有教师讲授、讲座、实验、实训等方式,但是在现实中,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增加,高校的课堂早已变为大课堂,一个老师面对一百多名学生,只能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去听,长期下去,教师对学生有怨言,认为学生素质差,学生觉得教师不管最好,如果管得严了学生还有怨言,认为都是大学生了不应该再强迫学生学习,课堂管理没有抓好,高校教育质量也难以提高。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20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国家走完了自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不少发达国家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许多国家开始为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并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发展为一项国际性活动,进而演变成一项重要的制度体系。如美国以认证制度为特点的保障体系,英国以院校审核为特色的保障体系,法国以“国家评估委员会”集权为特征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与国际上质量保障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借鉴发达的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经验和教训。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2011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4]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学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
(二)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于各高校的教育经费不足,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因此,应该从立法上加以完善,保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必须保障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与扩招比例相对应,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借助市场的力量切实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拓宽高校筹资渠道,充分调动各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打开高等教育融资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切实改善各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高校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让高校成为办学的主体,政府处于宏观调控的地位,让高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由竞争,自主办学,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
(三)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促使高校成为质量保障的主体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也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从国外看,所有的质量保障活动都以校内自评为基础,考察重点也是看学校内部是否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从我国看,目前的质量保障活动却主要是政府行为,从各种制度的制定、施行到最终的评价,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而处于保障体系主体的高校,加强质量建设的动力却不强。近年来,在政府评估形势下,各高校虽然都构建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但由于是在特定形势下建立的,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都有待于检验。[5]所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高校自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监督,促进高校自身加强质量保障,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今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共同的努力方向。其次,通过政策和措施以及各种鼓励,建立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质量评估、认证等制度,创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再次,研究制定各种法规政策,逐步培育科学、公正的第三方组织大力参与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最后,通过制定各种法规、政策、体系等,加强对高校的自评和中介组织的他评进行监督和指导。[6]
作者:苗耀祥魏航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上一篇:社会分层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启发
- 下一篇:中英高等教育发展现实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