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时间:2022-09-14 10:05:56

导语: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教育人才成为了目前阶段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一定要发挥出学科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教学课堂。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地理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全局能力上也起到十分全面的促进作用。所以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高质量的课堂,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策略,以供参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对学科核心能力的掌握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还包括情感态度、在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等等,所以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科能力,同时也还要形成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进步的能力与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关注的是教育过程,而非教学结果,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怀与修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教师一定要重视地理教学,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调整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地理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的促进效果。

1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在基础知识之外的综合能力,而在地理学科中的主要体现是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学科能力,学会读图识图,在地图上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也能做到在遇到实际教学问题和生活问题时能灵活地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在地理思维的基础之上,实现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之中进行背景调查、乡土风情的民俗考察等实践活动,掌握生存素养,这样的地理教学意识会使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不可抗力因素时,保护自身。可以正确的对影响人类生活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其危害等级,从而做到趋利避害,掌握生存技能,以提高个人的生存指数,做到力所能及地改善环境。最后,教师可以在初中教学中为学生开展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和归属,更大程度地来讲,使学生可以积极的了解全球的发展态势,从而对各国的传统和文化有更强的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全球发展意识,这对促进学生国际理念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在初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在社会和乡土之间进行户外考察、社会背景调查、实践操作等真实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行为和行动能力,有着适应社会生存的地理思维。所以,在教材中可以将地理知识有效的划分为三个部分,就是活动、文字以及图像,这三个部分简单地来说可以看作是对整个地理知识的汇总。其中教学活动的设置是对地理教材文本的拓展与延伸,是对文本中图像的补充与完善,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的设置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更加具体、系统、生动、真实的环境中启发自身的思维,拓展自身的视野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热情,掌握地理思维,学会如何站在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观察社会现象和地理环境。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调整教学策略,转化教学方法,以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学科内容,以提升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的参与感。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读图识图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各类型图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根据地图来总结地理现象所分布的规律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形成学生的地图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近年来非常火爆的东南亚旅游行业,教师可以根据东南亚旅游行业的一些旅游路线,来为学生引出相关的东南亚的教学课程,使同学可以在旅游路线的推动之下来学习当地的地形图、政区图等。这样的教学过程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于学习更感兴趣,跳出了原有课堂的枯燥感和乏味感,给学生以更新奇的学习体验。而且旅游行业会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有探究欲望,从而开展更加深入地思考,会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以丰富的教学活动抓住学生眼球,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有效串联,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基础目标。

2.2梳理课堂问题,建立人地协调观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地理教材内容是教育部门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精心制定的文本教材内容,对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时期,地理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深挖其中的关键点,为学生提出更有建设性的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师为学生提炼重点内容,并提出导向性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之下更为深入地开展教学自主探究,从而不断的完善和完整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架构。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这是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在开放性的思维角度之下,人们可以更加系统而全面地去了解地理学习之中的事物,从而对地理现象有更为深入的探究,以形成稳定的地理品质以及地理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于身边的地理事物有更加细致的分析与观察,从而进行整合,再进一步的预测接下来所要发生的地理现象,正确的认识社会活动对于地理现象的影响,明确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自然和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明白人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二者之间既可以和谐共生,但同时也存在矛盾,而一旦两者爆发矛盾,那所产生的后果将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培养学生完善的人地协调观会使学生有更为深入的领悟,这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关键点,结合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地理问题,为学生展开教学任务,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思考。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身的看法,以提高学生在地理教学课堂之中的参与程度。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天气和气候”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总结知识点,归纳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先学会分辨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再结合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使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气候变暖?又会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从专业性的视角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树立起人与地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观念。

2.3完善地理知识体系,养成综合性思维

在初中时期,教师可以发现地理知识的每个知识点间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这些知识点内部之间又有着复杂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有效连接,为学生转化为更加具体形象的树形结构,使学生可以通过三维和线性模式对整个地理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和系统的知识架构,以便于学生明白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复杂的相互制约的演变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的总结。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香港国际枢纽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香港作为整个大树的树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将香港地区的经济和地理状况作为两条树枝,将香港地区的地形、气候、位置以及地理面积等按照类别划分到相应的地理状况的树枝上;再将经贸中心、交通服务等部分划归到香港的经济概况的树枝上,使学生可以对香港地区复杂的各类地理条件以及地理知识有更加明确和清晰地整理,对当地的地狭人稠有更加具体和直观的掌握。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实现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打下坚实而稳定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综合性地理思维。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如何开展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式的教学课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丰富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教师挖掘教材内容,提炼有效信息,为学生梳理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养成综合性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同样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地理能力,获得建设性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现现代教育的基础目标。

作者:吴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