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的渗透
时间:2022-08-31 10:10:54
导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的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开展实践活动、构建知识导图、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主题探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渗透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某学科的学习,逐渐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而这也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必要能力。因此,教师需重视地理教学与地理核心素养的融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围绕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教师应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活动以及主题探究等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活动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促进地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相互渗透,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而人地协调观念隐藏于地理现象,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情境式教学中的情感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受,给其带来深刻的体验,使其能够深入感受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氛围中,深刻感受人类环境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并实现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例如,教学《降水与我们》一课时,为了强调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洪救灾纪录片,让学生回忆长期下雨的生活情况;同时通过PPT展示西北地区长期不下雨的场景,使其回忆夏季缺水的情况。借助多媒体创设降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境,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缺水或强降水的现象,引出课堂知识,使学生深入思考降水与人类生活的矛盾关系。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现状,使其了解南方和东方降水多、北方和西方降水少,以及不同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同的国情,让学生对降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最终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
二、构建知识导图,增强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分析地理现象和事物,认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相互影响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知识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地理现象发生、演变的过程,能全面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也可以看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某个单元或某个章节的地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有助于增强其综合思维,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纸与彩色笔,以中国为主干,在主干上画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三条枝干,在每条枝干上画出地理环境、农业发展66两条分支;其次,教师让学生自行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同时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类型,包括灌溉农业、果林业、畜牧业等;最后,待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引导其在分支上画出不同地区有哪些自然环境、哪些农业生产。在构建知识导图时,学会从不同地理气候、地形和位置来考虑区域农业发展情况,同时也意识到需要多方面、多角度考虑,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提升,进而对因地制宜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构建知识导图,能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发展综合思维,有利于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设计主题探究,培养地理区域认知
地理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必备要素,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学生就可以分析区域特征、区域条件,对比区域差异和分布规律,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主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设定的主题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其从区域视角认识人文、地理关系以及地域特征,使其积累区域认知经验,掌握区分区域差异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整合教学内容,将其作为探究主题。以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对培养其地理区域认知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时,教师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经济发展作为探究主题,让学生收集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资料。有的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有的学生则寻找广州、深圳经济发展特色的相关图片与报道。在获取相关资料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再加工,深入分析珠三角每个区域或相关城市的经济特色,使其了解珠江三角洲各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问题,进而提高认知水平。在探究学习最后环节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图,如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北宋时期、明清时期,让学生全面认识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经济改革历程,从而帮助其学会从经济发展特色的角度了解区域的异同,最终实现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的培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生活基础上学习地理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并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施实践方案、分析实践数据、探讨实践结果,学生能全面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因此,教师应围绕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设计实践活动,适当引入生活素材,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增强其探究动机,加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教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课时,教师以“探究海陆气候变化因素”作为实践活动任务,选择“夏天游泳”作为问题导入的素材。大多数初中生都向往夏天去海边游泳避暑,所以对该问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提问学生:“为什么大家在夏天时都要去海边游泳避暑呢?”紧接着,教师可展示同纬度的五个城市气温图,让学生观察气温图,找出相关信息和规律。另外,教师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探讨同纬度区域冬天离海越远温度越低、夏天离海越远温度越高的原因,提供烧杯、清水、酒精灯、干沙土、温度计以及铁架台来开展探究实验,并探讨实验结果,进而总结出海陆热力差异的知识原理。这样一来,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将地理核心素养渗透于地理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实现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构建知识导图、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主题探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确保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长远发展。
作者:赵颖 单位:徐州高级中学
- 上一篇:兴趣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 下一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