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构建

时间:2022-11-11 04:38:30

导语:校企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校企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构建

[摘要]通过对创新创业与校企融合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重新梳理校企融合在创新创业模式中的功能定位,对高校和企业之间校企融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构建,提出了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嵌入学科建设、嵌入课程体系、嵌入专业工作室、创业实验室和创业公司和嵌入统一思想和企业文化五个嵌入点的构建思路。该模式将对推动校企融合与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校企融合;教育模式;构建

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从“大众教育”向“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演进的时代,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深化产教融合举措,更加彰显高校时代需求。众创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和校企融合的模式是迎合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走出一条开放融合的前行之路。因此,校企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亟待改良。

一、众创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与校企融合的意义

高校应利用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合作共赢的融合体系,统筹创新理念,开源信息渠道,把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式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育人的培养全过程。创业的意义体现于“济天下”“善其身”,前者是对社会的寓意,后者是对创业者的意义。创新创业和校企融合的模式更多地体现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创新创业的元素,利用创新创业平台和共享信息,将校企合作方广泛地拓展。合作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实现了先进科技技术的转化,促进生产力和科技的创新,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机会,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与校企融合模式现状分析

(一)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各有不同。创业与校企融合要强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互利效应,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位为某个企业的责任或公益事业。由于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利益立场各自不同,高校想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创业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企业想通过校企合作寻求新项目或创造收益。因此,双方应对各自的利益进行统筹规划[1]。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依赖于市场环境而生存,势必受内部控制、竞争压力和产业政策等影响,企业也会随时调整与高校的合作思路。在双赢的前提下,增强校企合作的意愿,站在双方利益角度换位思考,将有利于校企双方保持长久关系。(二)校企合作中家长及学生认可度的不同。对于创业和校企合作的融合,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业,校企合作能锻炼学生的实操水平,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早的放弃学业进行创业。持有这部分想法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过早地放弃学业或将过多的精力治力于创业,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创业失败,将会面临学业未顺利完成,创业又未成功的囧态。虽然国家有政策规定在校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将其学业修业年限延长至五年,但是这个优惠政策只是吸引了一部分创业学生。因为修业五年后再次回到课堂,长时间的将精力投入于创办公司和事业发展,脱离了高校的学习氛围,无论对于创业成功还是失败的学生来讲都是件难事。因此,学校在倡导创业与校企合作共赢的同时,应加大对创新创业与校企融合模式的构建,让更多的拥有创业愿景的学生和家长最大程度的得到认可和满足。在整个育人流程中,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先导培养,创新理念牵引,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和科研的反哺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创业自身具有优势和劣势的并存性,使得创新创业和校企合作的融合迫在眉捷。优势方面,大学生具有创业激情,敢于冒险挑战,经过大学期间的知识沉淀,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但是大学生也缺乏社会经验、资金支持和人脉等劣势。优势会助推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的结合力度,而劣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削弱合作的阻力。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结果的不尽人意。大学生对于创业成功寄予很大希望。但现实与梦想总会有一定差距。当初创企业经历了脱蚕变茧的创业初期进入发展期后,将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挑战,这时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等,尽可能地发挥其优势效应,克服或避免劣势发生。高校通过校企融合在创新创业模式中的具体应用,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创新创业思想与创业行动统一,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创业实践中。(三)校企合作中形式有待突破。高校创新创业有三种形式:以创业基础课程为主、以学生竞赛为主、以科技园和创业园为主。校企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以高校、企业和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但是在创新创业与校企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形式鉴于表面,缺少深度合作的机会,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深入。学生对创业市场的适应度和分析水平不足以满足校企合作的需求。有些高校和企业只是签约或挂个牌子,就完成了校企合作,还有些高校只是把学生派送到企业进行参观,缺少后续深入合作的环节。实际上,校企合作的初衷是利用双方资源达到共赢,致使一些高校缺乏管理经验和设备,企业缺少储备知识和创新技术。双方在达不到协作所需利益情况下,有的高校只能由第三方机构维持校企协作[2]。

三、校企融合在创新创业模式中的功能定位

(一)培育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拥有各种的创业动机,既有生存需要,又有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就业的需要。站在马斯洛五需求角度,想实现任何一种创业目的和人生目标,都离不开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启蒙。不能仅根据创新创业而谈创新创业,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学习先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与市场氛围。高校应在意识形态中应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度,校企合作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使创业实践在企业间有效转化,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二)拥有抗压的创业心态和素质。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学习状态和封闭环境中,对社会缺乏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经验相对欠缺,薄弱的心理素质很难防范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校企合作的企业为学生提供行业信息和系统的创业训练,使学生所学知识转换为创业收益。学与用结合,锻炼学生对初创企业的尝试感,增强其创业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抗压心理。(三)增强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提前参与社会锻炼的机会。校企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将创新理念嵌入创业活动,项目与企业挂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项目与企业对接,企业的创业机会与高校的创新技术衔接,能使高校的科研技术和企业的项目更好地落地。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结合模式对创业者的素质和心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模式不仅是传统的校企合作的实操锻炼,也不是单纯的创业项目训练,它既需要学生具有创业的思维和良好的素质心态,又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找寻创业时机,搭建创业平台。因此,只有拥有长远创业思维、优秀思想品德、丰富知识储备、能力超众的创业者才能乘风破浪走在时代的前端,适应该模式的发展要求。

四、创新创业与校企融合模式的构建

高校只有将创新创业和校企合作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践行者。融合过程中构建五个嵌入点:创新创业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考虑双创教育,并将校企合作模式带入课堂;嵌入学科建设,将创新创业与专业建设结合,考虑专业建设与校企融合度;嵌入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和课程体系的融合,课程设置时安排企业专家进校授课,把企业实践知识带入课堂;嵌入专业工作室、创业实验室和创业公司,实现创新创业和校企深入合作。嵌入企业文化,达到校企合作的思想交融。(一)嵌入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以企业发展为引力,构建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实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也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对创业的认可度,缓解学生未来就业的困境。为解决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心理偏失和增加家长对创业认可度的情况,高校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企业精英。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首先应定位为素质优良的社会公民,其次是适应本职的社会创造者,最后层次才是企业的创办者。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之一应与专业教育目标相区配,将专业型创业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4]。创业离不开专业教育作积淀,在专业知识储备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情怀,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抬高“专业门槛”创办专业性较强的企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之二要将共性和个性相融合。既体现共性的人人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理念的目标,又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方向。针对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设计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也可以不单独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而成立专门工作室或创业社团,对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鼓励学生加大创新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比例,积极参加各种创业竞赛。企业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增加专题讲座和企业调研考察机会,提升学生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通过校企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计,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情况,较早地接触企业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率。通过校企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使部分有创业意念的学生,萌发了创业想法,并且有少数学生创业成功,这也是该教育模式达到的最佳效果。(二)嵌入学科建设。校企合作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目标是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通过人才培养引领高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为了共同服务于国家和地域发展,共同赋能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与教两者的互补共融。嵌入学科建设要设计以学科与产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体系,一是要考虑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如何系统化,二是要考虑如何将产业技术和产业需求作为校企合作的内生要素,植入高校学科建设环节中,使之成为高校学科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因此,该模式不是单一针对某一门课程的,也不是只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的改革,而是将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形成专业集群效应,调整各学科的专业结构,推进专业群布局建设。只有专业群的共同发展,才会进一步推动该模式的深入融合。(三)嵌入课程体系。校企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将企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嵌入传统课程中,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领域的课程教育结合。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偏理论教学的状态,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保证创新创业课程四年不断线,大一大二设置的通识课程主要以培养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为主,对创业基础知识进行普及,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导论、创业思维设计、创业培训类课程等。大三针对性课程中可以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也可以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创业实务、创业心理学、经济法、创业环境学。大三大四期间着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设置创业理论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与企业对接。邀请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置,按高校设定的管理制度采取轮岗、定岗和项目教学等方式,将创业课程和创业实务、企业实务结合起来,真正把校企融合发挥到极致。教学过程中设置工作室和导师制,学生可以由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训练任务。学生要按企业实习规定,严格按员工管理制度完成实习任务。(四)嵌入专业工作室、创业实验室和创业公司。专业教育融合,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的同时,要考虑创新创业课程的特色性和校企合作形式多样性。校内可以通过各专业为中心创办工作室,创业实验室,将学生的创新理念体现在工作室和实验室的创作中,有利于挖掘有创业潜力的学生。校外可以借助创业公司、众创空间和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孵化学生创业项目,开展各类创业活动。借助大学生科技园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形成“创业基地+创业园+产业园”的“一基地两园”的联动格局。高校和企业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创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便于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打造融合共赢基地,为学生实践、创业锻炼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5]。专业工作室、创业实验室和创业公司的成立,也极大地鼓舞了教师进入科技园区,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换。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企合作和创新创业的粘合度。例如,黑龙江工程学院借助众创空间开展的组合式创业课程和“创可贴”等活动,累计吸引1.5万人次学生参与,孵化学生创业项目达300多项。大学生创办新企业达40多家,解决了200多人次的学生就业。基于众创空间进行的“组合式创业课程”,奠定了学生拓展创业能力的基础,通过开放式的小班额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技能。课程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家、科技园的导师、税务和法律方面专家、毕业的校友和高校教师等,授课方式灵活,导师队伍阵容强大。(五)嵌入企业文化。校企合作过程中,要达到双方思想高度的一致性。防止因为校企双方利益的不同,而造成彼此思想的分歧。对企业来讲,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活动,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也可以为企业找寻裂变创业提供机会。对高校来讲,既可以扩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率,又可以使高校专业与产业融合,发挥众创空间和产业园的优势,推广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高校办学过程中要融入创新创业的企业文化元素,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高校和企业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校企合作、校企文化互通共融、教学和生产齐抓共管,形成校企融合的良好氛围。高校与企业开展对接业务,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创业之星”“创业职场秀”等活动。开放的市场化创新创业氛围,使高校校园更富人文气息[6]。

五、结论

众创背景下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转型发展,高校的社会职能已从过去的知识型、智力型向知识生产型转化,在跨专业、跨学科和跨行业转变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向“应用为导向”和“需求为导向”转变的服务型组织[7]。校企合作正体现了高等教育和企业的共性诉求,校企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共享资源共同育人,兼顾双方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的最优转化。

[参考文献]

[1]郑艳秋,周林娥,贾光宏.产教共同体:内涵价值、问题困境与路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6-9.

[2]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81-87.

[3]高锡荣,董文轩.创业型大学产教融合机制构建——基于英国华威大学的个案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1).

[4]李雪飞,程永波.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基于美国商务部《创新与创业型大学》的报告分析[J].江苏高教.2019(3):119-124.

[5]倪明辉.众创空间下的会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9(2):123-125.

[6]唐金花.校企利益共同体视域下高职创业教育的价值判断与实施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3(5):130-132.

[7]陈锋.深化产教融合:重构高教与职教融合发展新业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13-16.

作者:倪明辉 章刘成 李楠 单位:1.黑龙江工程学院 2.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