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策略
时间:2022-09-19 03:42:06
导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基于“ASD成长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在以主动意识、双创策略和教育机制为牵引,以政策项目、教学实践和战略视角为选配,以沉浸式学习、创客项目和文化产业为拓展的三个阶段中,渐进式的形成智库支撑、精准匹配及实效拓展三项策略,策略在启发双创思维、塑造核心价值和培育文化自信等方面,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需求全面,涉及复杂性学习的系统工程。教育部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出台的系列文件中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综合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培养三问”考量,要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公共价值,自我发展与国家需求的两个层面逐步推进。价值实现与驱动发展不仅需要个体的主动创新与实践,更需要务实的全面推进和搭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和发展现状,形成良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策略运行机制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ASD理论模型与高校双创教育
Schneide在1987年提出“吸引—选拔—退出”的个体与组织匹配模型(即ASA),模型提出组织员工留职的初衷[1],得益于组织前期的吸引,并提出在互动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选择、留任和退出。王重鸣在2000年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提出了,适合中国组织的“吸引—选择—发展”的ASD成长模型理论(attraction-Selection-DevelopmentGrowthModel)(以下简称ASD理论)[2],理论强调中国组织在人的发展中的持续影响作用,提出吸引阶段(attrac-tion)侧重组织对个体的吸引和接纳;选择阶段(Se-lection)侧重组织面临环境的变化时所做出的战略选择或调整;发展阶段(Development),确保整个组织的预计成长趋势和导向,为组织快速发展而存在。唐琳琳在2009年提出将ASD成长模型应用于组织变革领导力研究范畴,认为该理论不仅适用于个体层面,也适用于组织层面。[3]ASD理论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在组织中的成长过程,呈现的成长是连续性的,它强调个体要在成长过程中与组织有效匹配,才能促使其更好的发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组织,其创新与创业引导,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项目的稳定存活和持续运转是核心内容,在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打造、优化、选择和测试过程中,形成侧重青年为主体,具有理性认知的多元吸引机制,与此同时,必须要重视项目与技术、团队、资源等关键要素的选择匹配,在高等教育面临更高质量高发展诉求的关键期加速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走出“低标准”“生存型”的单一复制模式,再结合高校智库的智力优势,技能实训协同优势,从而促使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可再生”“可循环”的源动力激发状态,最终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主体驱动方面,形成良性运转态势。ASD理论模型和高等教育组织具有发展性关联。ASD理论强调组织对人的导向作用,核心是人-组织的匹配,侧重个体功能的发挥,高等教育组织中,更注重双创教育中项目-人的匹配,侧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但两者均注重了主体的发展性和自我运转能力的塑造。鉴于中国的双创教育的现实情况,如何吸引大学生创业者形成创业意向,如何促进个体选择不同的创业机会,促进其不断成长发展,启发双创新思维,实现双创新目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因此,根据不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在高校组织创业模式下设计驱动策略,能够实现更有价值的双创成果。
二高校双创教育的驱动策略
针对高校双创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困境,曾多次提出要立足青年关注青年在双创群体中的生力军作用[4]。党的以来,围绕促进青年立足时展,发挥民族振兴生力军的重要作用的议题以及从社会多元支持体系,搭建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转变的双创教育备受关注。学者周光礼在2018年提出,高等教育向创业转移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是加强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紧密联系,应对职场不确定的战略举措。[5]面对新发展的变革大背景,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改革,注重其规划设计,整体布局、优势特色和内涵拓展,在完善优化专业结合度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接,将教育方向向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所需和主导特色产业推进;另一方面,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组织,既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机构关联合作,又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本体的双创培育,同时也成为推动社会双创领域发展的助推器。(一)吸引阶段:侧重主体激发和资源联动的教育智库支撑策略。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场域,有着资源联动的重要功能,即高校可提供技术辅助的学习平台,项目优化的路演完善平台,采用会、博览会等方式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高校主导,政府、产业园区、社会协同的资源共享共促平台群组,发挥其在专业前沿技术指导,可再生、跨界项目机会激发,完善产品的互动提升质量过程,形成创新创业激情、信心和愿景,发挥智库持续支持的重要功能。1.强化意识引导,形成内外兼修的双创青年主体第一,在明确青年双创信念树立方面,引导青年人要以主人翁姿态,发挥先锋作用,不被动等待,要主动创新和实践。第二,在阐述青年双创与成长成才的关系时,要正确认识青年成长规律,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双创科技前沿,实现动能牵引和勇敢探索。第三,在青年双创与政府服务对接方面,更要实现精准高效的全程化服务。2.双创策略落地,激发需求转化的双重理性认知高校双创教育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理性认知特征。高校双创教育的工具理性被定义为“培养创业认知、提升创业技能的过程”。价值理性指“作用于社会整体带来的积极影响”。具体包括:从早期的对双创、创业教育、创业胜任力等基础理论研究,向新近的资源联动、心理特质、创新型活动等实践技能研究转化。笔者认为,双重理性认知的激发,强化了双创认知,聚焦了实践技能提升,表现在:通过将某一学科理论,融入创建双创教育工具模型,形成可运行可借鉴的推广模式;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如双创教育学分银行等公共基础架构,支撑双创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有效发挥。3.优化教育机制,实现良性循环的全链条衔接第一,积极营造创客文化氛围,将高校这个高等教育组织体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科交叉融合,将理工文艺医等学科融合发展,促进学生创业创新动机形成。第二,充分组织和开拓双创教育方式,采用全真式、体验式、嵌入式教育方法,提供真实环境下的双创“试水”环节。第三,科学统筹双创的过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巩固创新成果。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双创的主要力量,具体策略需要通过主动承担任务、提供平台、建立机构,以及反复的教育训练和宣传,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认知。高校双创教育应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现状,通过资源联动、意识培养与主体动员,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持续的双创主体动力机制,吸引和发掘创业者团队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体的影响与作用。(二)选择阶段:聚焦项目、能力与领域的精准匹配策略。在促进双创教育对象形成执行力的基础上,注重双创教育的内涵释义和匹配路径,通过定位、变迁和决策的过程,从高校双创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中,形成具体决策思路的双创教育。1.项目匹配:实现项目与政策的“质量趋势”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2018年间双创类文件三十七项,包括高校双创教育改革、高校就业创业政策落实要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小微企业融资与平台规范、双创基地与众创空间的后续建设标准等内容,在流程、范畴、人员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及质量标准,突显了国家的顶层统筹,是高校实施双创教育的基础蓝本。高校应选择与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市场诉求紧密衔接的双创项目主题。具体策略比如:高校自身科技园区或联建的众创空间,要注重高校双创项目的育苗、甄选和技术引入,除空间硬件提供外,更侧重项目市场运营,咨询顾问的常态化和团队优化更新等软性支撑;小微企业的项目方向把控和技术转化,是助力渡过其“生存期”的重要方面。双创项目的可执行性,资金的合理利用,融资渠道的打通,项目要与政策同向,实现“质量提升,趋势进发”的融合状态,提升项目选择阶段的存活率。2、能力匹配: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高校样本”优化笔者就2014-2018年《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高校双创教育理念构筑、课程建设、专项竞赛等多个双创教育专项进行梳理,通过双创教育的“高校样本”,发掘理念引导、课程改革和竞赛项目等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渐进有序的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形成。这些具体策略包括:第一,聚焦向心力,从“粗放式”向“精准化”发展高校双创教育,经历了从注重单项提升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到强调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过程。要进行针对性选择,实施双创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精准化”定位:一是定位思路。将双创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实现从“以就业的标准实习,以创业的精神就业”为代表的传统理念,转变为“提升就创综合能力,服务国家发展,立志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双创理念。二是定位方式。从开展“格式化”“一对多”的双创成功经验交流分享,向“小组化”“结对式”的挫折问题分析相结合,形成从“粗放式”宏观管理到“精准化”指导服务的转变。三是定位内容。可将课程从单一商科选修课程群,向与理工农艺医等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实现仅第二课堂的“兴趣启发”向主课堂“专业双创”的理念贯通,增强双创教育在不同领域的吸引力。通过具体实施“精准化”的三个定位,将高校“有明显意识”的双创人才“分流细化”,提升双创核心能力;将高校“无明显意识”的高校大学生群体,通过“交叉融合”,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青年综合能力增长。第二,聚焦学习力,从“双创课程”向“课程双创”转化学习力是教育主体对知识、信息、技术等内容的觉知、加工、消化和反馈。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学习力,面向课程-人的匹配转化,从而形成稳固的创意、精神和意志。具体实施围绕:一是强化双创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化建设,形成以通识教育为主体,跨学科交叉的双创教学模式,建立黏性强的专兼师资引入课堂机制,开设KAB课程、SYB创业培训等专项培训和实训。二是对参与自主创业、参加双创竞赛项目的学生建立数据库,对应实践学分认定,将双创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打通双创学分与总学分的省市、校际之间的相互认定。三是构建云学习平台,创建MOOC、短视频、微课堂等新的课程线上学习模式,通过融媒体方式,将普惠课程+精品课程推送出去,形成参与式教学和碎片化时间学习模式,实现“双创胜任力”和“项目生存率”的强化提升。第三,聚焦竞争力,从“生存型”向“机会型”过渡竞争力是双创项目持续推进,获得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高校双创教育中的竞赛项目训练,应强调双创动态能力的培育,以提升转化,最终形成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竞争水平。实现生存理性向发展理性转变。具体实施比如:双创竞赛项目从生存性项目逐年快速转化为科技型项目,德国红点设计、化工设计、电子设计、青少年科技创新、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等多学科专业大赛均是强化专业能力,对接市场需求的“练兵场”,技术前沿的专业技术类双创项目市场转化度高,社会价值与意义显著。同时,高校邀请人资、工商、税务、科技园等政府部门和园区企业,宣传创业注册、运营、融资等方面的流程内容,在多层次多类别的竞争中形成稳定团队,逐步固化项目,促进大学生双创实体转化率和存活率。3.领域匹配:实现诉求与战略的“应用范式”明晰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在知识扩充、技能训练的工具理性角度实现,更要注重创业三观教育的价值理性塑造,要符合中国国情实际,拓展新兴应用领域,具体策略为:第一,高校双创要关注新农村创业沃土,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村发展助力意识。开展以“红色筑梦之旅”为核心的乡村双创实践,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科技创新转化服务应用于农村建设之中,用革命老区的延安精神,指引为国为民创业奋斗的青春志向,引领青年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理想。第二,将高校科技知识融入乡村实地项目,比如,开设乡村养老合作社,老年人健康项目;通过B站、抖音等多元媒体平台,打造创业校友等有社会正向影响力的典型人物,代言新农村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的推广项目,形成农产品运营代言,引导公益社会创业、小微科技性创业。第三,发挥青年学子创新转化优势,鼓励博士、硕士、本科生团队,与高校创业导师团队对接,从技术支持、实验拓展到市场推广提供合作,引导合理利用高校科研平台、实验室、众创空间等载体,逐步形成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质量创业项目,最大化把握创业机会,促进创业实效。总之,服务国计民生,把握战略方向,实现“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应用领域实效拓展。(三)发展阶段:着力前沿技术与文化传承融合的实效拓展策略。高校双创教育在适应与选择中凸显时代性诉求,设计型学习操作、区块链技术运用等创新性教育实践中,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逐步提升高校在双创思维启发、核心价值塑造、文化自信培育等方面双创育人的核心质量。1.构建沉浸式虚拟现实学习环境,促进捕捉双创机会发展阶段注重拓展领域和眼界,构建愿景和长远目标,而虚拟学习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有效促进方式,高校双创教育要与新信息技术融合探索新发展,开展基于设计型学习操作模型的沉浸式双创教育学习实践。沉浸式学习是将学习主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仿真式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强化学习主体的自我适应、修正和反思能力。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开的沉浸式学习,可模拟真实创业场景、感官互动,提升创业环境适应速度。具体运用为:第一,建立虚拟现实双创教学场景。将交叉学科课程讲解、各层面的创业典型人物经验分享融入场景中,打破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局限,深化学习层次,增强学习主体在双创基础知识学习与拓展中的主观效能。第二,创建3D虚拟实训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立体沙盘演练等体验式学习,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对接,实现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形成技术转化预判能力。第三,设置多种仿真环节。设置双创项目多团队在线路演环节、投资融资问答环节、创业注册与管理环节,启发高校大学生在仿真学习环节中的真实表现,提升创业胜任力和心理抗压性。沉浸式虚拟现实学习环境构建,为教学和实践提供了虚拟现实、超现实的学习场景,增强了体验式学习效果,增加了捕捉双创机会的洞察力。2.结合ARCS动机模型创客项目及区块链技术,引导激发创业动能高校创客项目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机会,ARCS动机模型认为创客项目的系统学习包含注意、关联、信心与满意等相互协同促进的四个环节,对于创客项目的教育优化,可采用觉知创业意识、关联创业内外资源、学习质量过程控制和实践满意度适当水平。ARCS模型侧重三个方面。第一,当高校大学生能够感觉到双创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成效,具有价值维度和期望维度时,学习动机将会被确认。第二,动机的强化比动机的发掘更具挑战,为实现学习高效和学习持续,必须通过反复强化双创学习动机。第三,学习动机需保持在合理适当水平,才能实现学习显著的目标,期望过高或焦虑过重,都不利于学习吸收,只有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创客项目从内在兴趣出发,才能更为主动地发掘问题,寻找项目突破口,在知识技术与实践活动反复切磋中,激发双创潜力和发展可能,从而形成持续的创业动能。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运用的双创教育实践,以评估青年双创的成效:双创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变革;基于区块链技术有效防止档案造假,有效记录和展示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性成果和学习记录;建立防伪的教学大数据档案和学数据档案;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撑双创教育的“发展性评价”和“创新型评价”。3.树立文化创意产业及可持续生态观念,持续增强发展愿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高校双创教育工作的价值理性基本取向是培养青年坚持以批判的精神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文化产业发展仰赖于文化自信的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从单项的经济效益关注视角向综合的社会效益转变,运用新的发展理念和科学思想,形成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氛围、新境界。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蕴涵其中的文化是灵魂,如果根上不具备文化继承,文化自信,文化产业就会脱离中国发展主体方向和发展趋势,只有在双创教育中建立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基础,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出真正强大的文化产业。高校双创教育过程中的吸引—选择—发展阶段,与对策内容并非一一对应和从属的关系,而是针对其不同阶段发挥的相应功能,以实现双创教育在人-项目中的侧重性发展,使教育本身更聚焦,教育成效更显著。
三结论
综上,ASD成长理论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发展思路。一方面,ASD理论框架和高等教育组织的目标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二者都强调主体的发展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个体及团队主体在双创项目的吸引、选择和发展的三个成长阶段中,高等教育组织的目标是通过以“项目-人”的匹配为焦点注重项目可持续发展,采取主动性的驱动策略,实现主体良好的发展性和塑造其高效的自我运转能力。另一方面,ASD的理论本质上强调“匹配性”。基于ASD理论思路,本研究探究了A-S-D三个阶段的“关键匹配策略”,即,形成资源联动的双创教育智库支撑策略,形成项目、能力与领域的精准匹配策略,形成前沿技术与文化传承融合的实效拓展策略,最终通过高校双创教育的系统策略,不断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掌握持续创新与机会创业的动态能力。高校双创教育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双创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塑造的重要环节,正视高校双创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等要素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尝试以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解决以往高校双创教育目标的虚化、教育内容的偏狭以及效果评估单一的问题,引导高质量创业就业,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造精神的新时代双创生力军,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SchneiderB.Thepeoplemaketheplace[J].PersonnelPsychology,1987(40):437-453.
[2]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79-398.
[3]唐琳琳.组织变革领导力的概念模型及其效能机制研究:基于ASD理论的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9-10.
[4]钱中兵.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日报,2018-5-2(13).
[5]周光礼.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大学课程的挑战与应对[J].清华大学教育学研究,2018(6):28-36.
作者:胡博 单位:江南大学
- 上一篇:中专校武术课教学艺术分析
- 下一篇:中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