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8-13 09:44:42
导语: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取得快速发展,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尚未形成有效合力,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数量不足且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学校中分布也不均衡。论文尝试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行业的共同介入和推进,加强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三者的合作互动,集聚各方面合力,整合与共享各参与单位的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三螺旋理论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人是创新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加快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步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1],创业活动数量猛增,创业研究获得较大突破。但总体来说,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还不能完全满足创业教育需求,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完善创业教育体系[2]。许多校企合作主要由外在力量推动,如政府、基金会。校企主动、互补互惠合作空间很大[3],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校际差距明显,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分布不均衡,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且在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中分布也不均衡[4]。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5]。在实践中,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充分发挥各有关参与单位的作用,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加快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索构建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引领带动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参与单位优化教育理念,加强各参与单位互动,主动发挥各自角色积极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总体水平;有利于整合和共享各参与单位优质资源,通过扩容增能满足创新创业发展新趋势对创业创新公共服务提出的需求,激励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实验平台,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交叉力度,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构建双创体系时,杨娟指出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构建。微观层面构建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中观层面形成创业实践支持服务体系;宏观层面建立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6]。
二、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行业的共同参与和推进,建立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三螺旋主体的合作关系,强调公共服务体系参与单位的共同目标是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三方都可以成为公共服务体系动态合作框架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每个参与主体在合作过程中除保持独特作用外,可以承担到参与主体的部分功能作用。各参与单位相互作用、共赢互利、彼此交融,协同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多元能力提升。20世纪50年代,三螺旋概念最先出现于生物学研究领域。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等人将此概念引入教育管理研究领域,提出了研究政府、高校和产业关系问题的三螺旋理论,以分析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校、企、政府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即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三大要素,三者应市场要求形成了相互连接、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三螺旋关系[7]。在这种关系中,不发达的三螺旋结构,政府集权,难以发挥高校和产业创新积极性;自由放任模式,高校、产业和政府各自为政,合作机会较少;比较发达的三螺旋结构,三方既独立又合作,有利于激发创新动力[8]。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系统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各个参与单位,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且经过公共服务体系协同协调,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公共性。公共服务体系在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兼具效率和公平。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机构和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以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自治性。公共服务体系在平台层面建立规范的架构和架构良好的环境,但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高校可以通过其组织结构最基本的人才培养单元、教学团队甚至教师或学生个人等发起与政府或行业企业的良好合作,让创新创业教育直接服务行业企业。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坚持多主体,即高校、政府、企业三螺旋都是该体系的主体,并参与构建了多个开放性子系统,与外界产生联系和物质交换,每个子系统也是三螺旋体系,不仅内部相互作用,与大螺旋体也相互作用,共同协同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性和公益性,政府、高校、行业企业都是参与单位,政府官员、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企业家等相关人员都是体系成员,参与共同服务体系运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特点,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在学校内开展,还拓展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多个环节。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了大三螺旋加小三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大三螺旋是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创新创业资源。高校具有知识资产,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提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提供具有教育教学的师资团队,同时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有关课题的研究。政府能够建立相关政策制度,政策上给予倾斜,财政上予以扶持。企业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实训场所,提供重要资金支持,提供一线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小三螺旋是教师、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基地互相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共同对学生产生影响。双师型教师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知识、技能,能够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和进行创新创业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实践基地能够提供实践场所、实践课程和活动,基地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教师、创新创业课程和实验实践基地三螺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两个三螺旋构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双三螺旋,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深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师资、课程和实践实训问题。因此,分别设立师资子系统、课程子系统和实践子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主体共同努力,调动三者积极性,为解决双创教育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师资系统借鉴斯坦福大学,教师对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初创企业和发展企业全流程指导[9]。课程系统构成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完善体系。实践系统以校内实践平台、校内外实践项目两个指标搭建双创实践体系[10],整合校内实践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能源、物质交换,保持系统平衡稳定。图1体系外圈四个箭头表示体系能够吸收外界能源物质,也可输出能源与物质。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创业教育体系、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构建经验,根据个人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系统内相应部分,达到系统相对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联合地区内的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间相互协作、优质资源跨地区合作。开放系统能够实现不断迭代更新,保持活力。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本质上是民间组织,应该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但是,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应该充分发挥政策和制度的导向作用。第一,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政府要做服务者,可以参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要给市场和民间留出足够空间。政府明确在这个领域禁止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除此之外,给予积极支持,支持创新机制和举措,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二,政府要积极借鉴互联网思维,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法治环境和监管环境。政府要适应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尽快废除和破除相关约束,切实为公共服务体系创造适合快速发展和成长的外部环境,使得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借助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架构,能获得快速发展。第三,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主动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软件”。主动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主动打破区域界限和地域限制,集约利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对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推进共享共建,加快形成功能地区分布更加均衡、结构更加合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二)发挥高校主力军功能。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第一,高校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要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是科教融合、产学研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大学功能的重要途径。高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国家战略,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基本目标,不断更新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的优质人才。第二,高校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推动教育综合改革。高校要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之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体现并落实培养计划修订、课程教材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创新、实验实践能力培育等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真正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11]。从三螺旋创新理论角度,将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实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12]。第三,高校要开门办学,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校必须与企业展开深入全面合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强化学生实践素养,提高创新意识;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目的面向盈利。高校是培养人才,企业是“收割”人才。高校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走进企业,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在企业的协助下,高校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走向。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协调校企利益,求同存异,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共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校企合作中,企业提出当前产业亟需攻克的技术问题及市场发展需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围绕真实问题开展,保证学生创业活动的真实性和创新性。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健康发展。良好的地方产业环境能够推进校企合作,同时助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高水平发展。(三)体现行业、企业主要素作用。行业、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创新创业实践、技术积累、外部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具有的独特优势,更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要素作用。第一,发挥行业企业的市场机制作用。在新时代,我国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财政资金更多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以及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则藉由市场机制完成,投入主体主要由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承担。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技术都是企业主导实现的。此外还涌现了像华为、小米、大疆、阿里、百度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要更多依托企业的这些优势,加大企业反哺高校力度。第二,发挥行业、企业创新创业生态效应。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技术、资金、市场及产业链等资源,既是技术知识供给者,也是技术产品的需求者,也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才市场需求,可以对产业链或创新生态的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和调配,为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广泛市场化和社会化支持。第三,发挥行业企业“创新创业”的试验田和孵化器作用。创新创业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活动。德国高校与企业联系密切,针对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形成创业项目,进行创业实战[12]。依托行业、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验田和孵化器,可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进一步贴近社会实际,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充当其创业风险的减震器,大大提升创业成功概率。(四)整合与共享多方资源,打造分享共赢机制。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内各成员单位基础设施、基地设备、技术、人员等相关要素整合与共享,打造分享共赢机制,满足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发展需要。第一,协调校际合作。一方面,各类高校办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和教育资源有差异性。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高校之间协同。根据合作目的灵活采取合作模式和合作高校。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基本相同,高校教师可以联合开发教案、研发教学案例,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发展。在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上,同类型或者重点发展专业相近的高校可以展开合作,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上,高校积极建设本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将本校特色实践基地面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上其他高校学生。同时,高校可以与同类型高校联手与企业签订实践协议。第二,协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应该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要总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争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建立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和行业企业在设备资产、人员资源、科学技术等方面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行业企业根据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需求,提供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向。高校可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行业企业可积极与高校开展深入的技术合作,合作共建研发实验室,为高校师生提供贴近生产一线的实习实践平台和前沿技术实践场所。学校可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搭建各种创业创新平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三,协调高校、政府合作。创新创业是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部署落实,积极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该积极与地方展开对话,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争取得到地方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的支持,减少发展阻力。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为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作为抓手,实现地方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五)集聚公共服务体系各方人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障。目前,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高校该领域的师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要充分依靠和组合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内各方人力,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师资交流、培养和发展机制,鼓励高校外人力担任创新创业师资,鼓励高校间创新创业资源流动共享,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充分利用公共服务体系组织优势,制定师资筛选、聘任、评估等流程,实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度化,集聚高校教师、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创业人才、企业工程师等人才,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创新创业教师能力培训,提高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教学法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校教师双师型教学能力,为创新创业师资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促进创新创业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加快推动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通过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使以高校为主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得到更多来自政府、企业行业的支持和支撑,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研究和创新创业本身一样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在双师型队伍特别是企业优秀师资的评聘制度、在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质量的评价指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落实实施。
作者:陈丽 杨劲松 单位: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 上一篇:职业教育培训推进农民工创业就业路径
- 下一篇: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