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7-01 03:53:08

导语: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摘要:当前,大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叠加的场域。除了传统的学术底色外,大学主要受到社会经济等场域的渗透,产生场域叠加效应,对青年教师的发展造成阻碍,从而造成大学青年教师接受学术场域的规范作用减弱,发展信念发生动摇,学风走向浮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规范大学青年教师的“入场”秩序,完善他们的利益表达机制,优化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的支持性条件。

关键词:场域叠加;教师发展;对策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核心战略,也是当前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政策调整的优先方向。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分化现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能够较快适应高校的学术环境,顺利完成角色转化,逐步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但是,也有不少青年教师的发展遭遇困境,逐渐陷入迷茫,甚至有一部分人抛弃学术坚守,失去初心,思想和行动极端功利化,追求精致的利己主义,这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借用场域理论,对此加以分析并尝试提出适宜的解决策略。

1大学场域叠加的内涵阐释

1.1场域及其特征。场域是布迪厄“场域—惯习论”的核心概念,“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是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1]。因此,场域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如果说场域是一张社会之网,那么位置则是这张网上的各种网结。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空间,占据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资源,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场域还是一种形塑的中介,影响行动者的因素总是通过场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的特定中介环节,才能产生影响。资本是场域中竞争的目的和手段,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1.2大学场域的叠加效应。大学场域以学术为底色。高校是培养人才、追求真理、创造知识、传播文化的物理和精神空间,这为高校打下了学术底色。这一场域是独特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场域的“入场费”是高昂的,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磨炼,从本质上说拒绝一切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二是“无功利的”,学术人的劳动价值不是金钱而是报酬,这种报酬通过同行的评价,通过获得声誉、奖金、职位和参与社会团体的活动而得到保证,他们只对真理感兴趣。大学场域呈现叠加趋势。所谓大学场域叠加,是在关系思维和场域开放性特征作用下,大学学术场域不断受到其他场域(主要是社会经济等场域)影响和渗透的现象。一方面,从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来看,其功能越来越走向多元化。市场和权力的诱惑无孔不入,大学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更多趋于迎合而日趋喧嚣和浮躁,传统的学术目标逐渐淡漠,对真理的追求精神逐渐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所侵蚀。另一方面,从现代知识分子特性来看,他们具有二维性,“知识分子一方面独立于宗教、政治和经济等权力之外,尊重知识界的特殊规则,关注公共领域里批判话语文化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必须对自己的阶级利益、政治权威、个人地位(名声)孜孜以求,成为‘追逐名声的动物’”。[2]两方面的影响对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的选择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2大学场域叠加对青年教师发展的阻碍

2.1大学青年教师接受学术场域的规范作用减弱。场域具有符合自身特征的规范性力量。大学场域受到社会经济等场域的叠加,将会严重影响学术场域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削弱对青年教师的规范作用。学术场域规范作用减弱退出的空间,必然被经济等场域力量补充。尽管大学场域的起点在于学术,它拥有自主化的趋势,但这种自主化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大学演变成斗争性场域,越来越趋于无序,不仅是学术资本,而且权力资本、经济资本都成了竞争的目的和手段。在这样的场域中,青年教师身份较低,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多,获得的各种资源、机会相应减少,一部分教师甚至成为受排斥、受压制的弱势群体,事业心被严重挫伤,成为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2.2大学青年教师的发展信念发生动摇。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兴起,经济权力开始侵入大学场域,高校办学曾被当作拉动经济的手段。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大学教师视野更加开阔,竞争意识增强,效益观念提升。与此同时,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对于大学教师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一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开始动摇。他们把获得经济收入当作成功的标志和追求,从而放弃道德坚守,社会责任感淡漠。以往在高校教师中倡导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对学问的敬畏成为稀缺现象,“奉献”“人梯”从个人词典中逐步退出,关注点也从精神向物质层面位移,校外兼课、公司兼职、投资炒股成为普遍现象。有的青年教师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学校成为挂名的地方,主业当副业;有的能够“玩转”大学场域的青年教师,也多由于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视学术为江湖,自己成为成功混迹于学术场域、媒体场域和权力场域之间的“两栖”或“多栖”知识分子。2.3大学青年教师的学风走向浮躁。大学青年教师在入职前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但是,“他们却对自己希望工作的地方从组织到功能都知之甚少。他们的观念与行为是他们在工作中形成的”。[3]大学在理性上承诺让教师静下心来从事科研和教学,但实际上对社会的盲目迎合却愈演愈烈。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学校虽然宣扬“以人为本”,但实际上仍然强调大学排名指标上的数值,强调个体对集体的服从。在管理的具体手段上,看似完美的制度设计营造的却是短视、急功近利、恶性竞争的环境。例如,当前大学通常都把教师当成一种资源看待,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对现有教师的态度,所关注的都是他们能够带来的学历层次、科研成果、论文级别与数量。对于能够决定教师学术资本增加的诸如职称评定、评优评奖、项目申报、出国进修等遴选中,仍然只强调上述这些硬性指标。这种功利化的评价方式必然造成大学学风越来越浮躁,甚至成为一些青年教师学术不端的温床,他们投入精力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些业绩表上的数字,从而离真正的学术越来越远。

3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主要策略

发展离不开适宜的场域,对于当前大学青年教师的发展来说,可以引导他们采取健康合理的发展途径和方式,达成学术发展目标。维护大学场域的学术环境,创设一套适合自身运行逻辑的场域规则至关重要。3.1规范青年教师的“入场”秩序。青年教师进入大学场域,“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为他们规范“入场”秩序。1)强化大学场域的学术特征。大学教师的物质报酬并非最多,但许多人愿意从事大学教职,其初心往往在于理想大学场域学术逻辑的纯粹,学术自由的魅力,学术法则的公平,以及为学校和社会多作贡献的愿景。“大学场域也应是这样的一个场域,参与者置身其中,保持自立,在彼此发生异议时,应该抛开一切不科学的手段”[4]。强调学术场域规则的支配地位,让教师拥有对真理的信仰,对公平竞争的渴望,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预期,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对于增添教师对大学场域的内在认同至关重要。2)努力减小权力、经济因素的干扰。目前大学场域缺少的并不是工作压力和竞争力,而是创新的活力。大学与企业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以追求知识和价值为目的,后者是追逐利润为旨归。因此,学者们需要的是思想的自由氛围以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大学不能用僵化的程序、严格量化的指标、单纯的物质利益对教师加以控制,从而改变大学教师渴求知识和真理的习性,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这一点更为重要,只有自主创新的工作环境才是对他们最高的激励和奖赏。如果任由经济和权力因素渗透,其中的压力与竞争围绕的很可能并不是真理和学术,而是权力经济资本的争夺。因此,大学在开展学术活动时,应该把强调学术原则和排斥权力、经济等非学术因素的干预和威胁作为根本,并且把它作为大学青年教师“入场”即要坚守的准则。3.2完善青年教师的利益表达机制。1)提高对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的认识。现代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巨型机构,大学内部的管理体系日趋扩张,管理方式日益复杂。由于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初期,各类资本均处于劣势,他们的处境更为不利。所以,高校必须完善青年教师利益表达机制。2)完善传统利益表达渠道。美国现代社会学家威廉•多姆霍夫指出:“如果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比,一个群体或阶级的代表人数过多或过低,那么,人们就可能推论出这个群体或阶级是相对强势还是相对弱势的。”[5]因此,首先要增加青年教师在各类代表大会和委员会中的比例,让他们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推进信息公开,让青年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关涉自身利益的事项;另外,要严格执行信访制度,及时处理相关问题,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合理表达诉求。3)拓展新型利益表达平台。按照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参政模式,“更好的决策取决于公共参与,而不是依赖于官僚人员或技术人员,公共利益可以通过群体最大限度的参与决策来体现”[6]。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qq群、微信、“网络论坛”“青年邮箱”等,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便捷的表达渠道,减少中间环节,让青年教师的诉求直达决策核心,避免信息失真,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3.3优化青年教师发展的支持性条件。大学青年教师对于自身的发展要能做到自我反思,当然这种反思很难,因为场域的参与者易于受到实际利益的诱惑并被场域“幻象”所迷惑。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学术自由的真正敌人是学者自己”[7]。在此前提下,大学的责任就是尽量为青年教师发展创造支持性条件。1)建立青年教师发展的相关制度。将青年教师发展作为整个教师发展体系的重点,将青年教师的管理与学校教师的选拔任用、评价考核、晋升奖励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要结合所任教学科特点,突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2)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发展活动。对于青年教师,除了一般性的教育教学培训之外,要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权利义务、可利用资源、需要与之合作的人员。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了解学校和院系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自身定位,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身条件和顺应学校和院系发展愿景的职业规划。3)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师群体学习提高与教师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是互为保障、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的。建立校内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构建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打造合作的文化氛围,可以为教师相互交流和反思提供多种途径。通过共同体建设,建立校内教师相互评价、交流分享的平台和氛围,增加教学研讨会、沙龙、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共同体中的作用等。

总之,由于场域的叠加效应,大学场域有可能由一个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共同体,蜕变为等级森严的科层场域,甚至成为不计手段相互倾轧的名利场,从而导致青年教师的行为改变,造成发展目标和路径的严重偏离。因此,进一步研究多场域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维护大学场域的学术环境,保障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这既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2]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7.

[3]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9.

[4]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0.

[5]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M].吕鹏,闻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1.

[6]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7]魏敦友.学术自由的真正敌人是学者自己[J].社会科学论坛,2005(6):118.

作者:陶晓燕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