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教育路径分析
时间:2022-05-22 08:44:05
导语:青年创业教育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青年创业教育存在着诸多认识、操作上的误区,把创业教育看作解决就业问题,重创业数值而不重视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养,缺乏良性的环境支持系统和与专业教育脱节。青年创业教育只有在教育理念、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政府作用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路径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实效。
[关键词]青年;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作为培养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赋予了现代教育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契合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青年创业教育正在成为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重视和支持青年创业和强化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也已成为解决社会充分就业问题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水平低,成功率不高,青年人创业的动力不强,其中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操作上的误区。
一、青年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误区
(一)创业教育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创业教育的重心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还是提高创业者基本素质,这是创业教育的目的。从功利心理出发,人们更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的手段,作为创业教育的参与者,大学生期望能够通过创业教育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学校希望通过创业课程的传授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开公司办企业,而政府更注重就业率所获得的“政绩”。事实上,推动创业教育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绝非缓解就业压力和就业的唯一目的,而是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教育的使命更在于提高创业素质、培养人才。(二)创业教育重在创业还是创新。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基石和核心,没有创新的创业只是循人旧路、步人后尘,在创业成功上获得不了致胜的优势,因而也很难最终走向成功。调查表明,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创业项目数量虽然大,但大多以服务业为主,科技创新少,创业质量不高,整体竞争力弱,生存能力差;另一方面,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创业教育的结果要通过创业实践来检验。但在认识上,人们往往把创业和创新割裂开来,教育的重点放在创业的技能、方法实用上,而忽视最根本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更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缺乏想象力、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1]。事实上,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开办公司的技巧,而是着力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能够通过创业教育提出新方法、新观点,在革新中、在创新创业中不断成长。(三)创业教育是追求少数创业成功典型还是突出创业价值观。我们看到,一些高校将少数创业成功典型作为学校创业教育的“成绩”,进行大力宣传和展示。而这种成功的标准,也大多用学生开了多大规模的公司,以及赚得了多少利润来证明,却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本质。这使得众多青年学生都把获取经济利润作为接受创业教育的主要动机,把开公司、办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追求,赚钱似乎成了衡量创业教育价值的唯一选择。创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注重青年学生创业成功的经济数值,还是注重促使学生确立创业价值观的理性,这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思考。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教育目的和目标,同样也决定了教育培养的最终结果[2]。创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原则问题,缺失正确价值观教育的创业教育只能培养出商品经济的附庸。一个大学生的创业期待、创业目标、创业方式的选择不仅要建立于创业潜能、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基础上,更要结合于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构成的价值取向。创业教育应既具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更具有广泛关爱的责任心;既关注创业的利益追求,更重视社会效益和崇高精神追求。(四)创业教育仅仅是大学生参与和大学院校的职能。一直以来,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前的辅助和再教育,这使得创业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大学生的范围内,而这种教育也严重地脱离开创业实践,流于形式。一方面,脱离开实践的教育也仅是书本理论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又不能很好应用于实践指导,使得这种教育逐渐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使创业教育成为刷学分的应付。另一方面,环境支持系统缺失,没有社会环境和实践环境的支持,使得创业教育变成了大学院校教育的“独舞”。事实上,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无论从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都应该开展适龄段的创业教育,让创业意识贯穿于青年人成长的全过程。如果仅强调高校创业教育,却忽视小学、中学阶段的系统教育,就使得大学创业教育终成为临时“抱佛脚”。另外,创业教育的主体不应只限于大学生和大学院校,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系统需要企业、政府等全方位介入[3],他们也应是创业教育参与的主体。当前,一些政府部门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的创业辅导工作做得不够,高校创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程度也较低,造成教师讲授创业课程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五)创业教育只要突出专业教育。创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懂专业知识,又要具有组织能力和协调、合作精神,因而创业教育模式应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但在现实中创业教育却被“偏狭化”[4],要么等同于职业教育,要么“泛化”为素质教育。基于此认识,创业教育成了寄生于教育体系的附代品,而过多的强调专业教育或与专业教育割裂,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游离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教育变成了落实文件。事实上,创业教育不等同于专业教育,但也不能脱离开专业教育,二者应深度融合,创业素质应建立于扎实的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但现实中,创业课程的设计大多都是很少的几门创业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也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创业技能。
二、青年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
加强青年学生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要走出创业教育低效的误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氛围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上进行创新,提升青年学生的“创业力”。(一)构建新型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要真正发挥实效,首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对青年学生的创业教育,不是仅使他们成为一个求职者,而是应培养成为一个创造者。使青年学生具有创业所需要的能力、视野、意识、作风和精神。既要传授给他们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重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围绕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来唤醒、启发、激发出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潜能,增强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精神[5],使他们由被动求职向主动创业转变。因此,青年学生的创业教育不是集中于某项技能的传授,而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创业教育的根本也重在育人。(二)把创业教育提升到整个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从启蒙教育到小学教育再到大学教育的实践,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并把它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来对待。对于大学的创业教育,办学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要从战略决策出发,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附带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出台强化了创业教育这种战略定位的要求,从健全体制机制、强调督导落实等方面都作了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具体部署,这正体现了创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三)构建统一、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及制度体系息息相关,更要与创业教育载体及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首先,应建立创业教育工作机制,落实创业教育组织保障。整合各相关部门职能,通过加强创业机构建设,为创业教育发展提供组织制度的保障。其次,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通过与基础课和综合性学科课程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上得到创业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应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创立创业教育学科,不仅要有独立的创业教育机构,而且要把创业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就研究对象、研究出发点、研究内容等方面创立创业学科体系,以一种新颖的创业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创业教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再次,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强化创业教育实践。一方面,通过集体讨论式、案例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大学生对创业实践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培育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另一方面,推动产学研和创业实践生态建设,通过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使大学生有创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者精神和企业家素质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建立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6],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构成应当多元化,让老师变成企业家,让企业家变成老师,通过正规授课、企业体验、自由沙龙式培训,加强师资的培养力度。(四)政府要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支持。首先,政府应在创业政策的供给上给大学生提供精准支持。在资金、税收、项目、基地等方面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条件。特别在融资方面,应整合小额贷款规定,简化政策、降低门槛,通过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力度,解除青年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其次,在运行机制上为青年学生创业设立“绿色通道”。政府应整合部门职能,不能政出多门而又无人负责,要为青年学生创业创设便捷的"绿色通道"。为此,政府可以设立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咨询机构,为准备创业的青年学生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援。另外,政府应搭建好青年学生创业的校企交流平台,加强公共交流空间和合作空间建设,打造创新孵化器,打造“准实践化”平台,使大学生创业教育从孕育生长到产出效益,都能够落地生根,产生实效[7]。(五)创业教育激励制度创新与突破。利益驱动机制建立是创业教育激励制度的核心,而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青年学生创业构建完善的保障网络是激励制度创新的刚性规定。通过知识产权归属的法律保障,青年学生能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参与创业。以激励制度的力量推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工作量安排、绩效评估和报酬标准等方面予以量化、奖励,能够体现教师劳动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创业教育机制建立于科学的评价制度基础上,达到奖勤罚懒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涛.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7):46-46.
[2]孔洁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13-20.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4]石宁宁.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06):243-243.
[5]李艳.浅论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创业精神培育[J].时代教育,2016,(03):100-101.
[6]方芳.我国创业教育师资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40-41.
[7]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0):83-87.
作者:高婷婷 单位: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 上一篇:美国创业教育经验及启示
- 下一篇:高效物流实训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