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
时间:2022-07-29 03:29:20
导语: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在此情形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再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如何缓解就业问题,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联系。探索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从课程建设、学生兴趣、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打造完整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高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实现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推动就业与创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在人才竞争日益国际化,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越来越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给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敲响起了警钟。因此,各高校迫切需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才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新时期创业教育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塑造为核心,以培养开创性人才为根本目的,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满足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需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创业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
一、创业教育实践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十三五”规划,创新、创业作为其中重要的关注点,成为整个“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实现必须贯彻的一种理念。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段,人们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各持己见,但有些是人们达成的共识,即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宗旨,创业教育只是工具而已,是为了创业实践服务的,培养出成功的创业者才是目的。
(一)创业
“创业”一词最早在《辞海》中被定义为“创立基业”,即开拓、创造业绩和成就的意思。而当代意义上的创业是指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出新的事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冒险的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
(二)创业教育
实践“创业教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它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实践是对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升华,指的是将各种创业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创业基本知识与技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创业平台开展各种创业活动,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拓展创业综合素养、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1]。与单纯的创业教育比起来,创业教育实践更加具体化,更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培养的改革。
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当前,许多高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仍然遵循传统做法,最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上,较多采用输送式的方法,学生是客体,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状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吸收新知识的热情,同时也让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与冒险精神。在创业教育方面,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教育者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加上自身的不重视,更谈不上创业教育的实践了。
2.创业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缺乏。很多高校即使开设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也没有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导致创业教育处于孤立地位,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缺乏联系。甚至有些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只是利用课外活动的有限时间象征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在教材选用方面,一般采用的是规划的创业教材,大部分教材形式单一,理论深度过深,没有结合学生的特色,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创业教育实践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3.缺乏正规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调研的高校中,常规的做法是由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去讲授创业教育课程,教材的选用方面也很简单,一般有《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就业指导》《创业学基础概论》等。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式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其实,真正好的创业教育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是很强的,既包括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又有拓展的知识,如社交、营销、管理等知识。这种正规创业教育教学对讲授教师要求很高。然而,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教师自身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要想讲授好创业教育课程,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关。而在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导师基本上都是由校外知名企业家来担任,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传授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
4.学生的创业心理教育缺失。由于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导致他们对家庭及学校有很大的依赖性。在这一群体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处处听从父母、教师的安排。从自身来说,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如果再加上外在的大环境,即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创业望而却步,从而失去创业的信心。
5.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业教育的成果如何,需要由创业实践来检验。但当前诸多高校创业实践平台缺乏,呈现单一化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依靠校园文化活动来带动创业活动,例如,很多高校会举办创业策划书大赛、创业发明竞赛等,这样并没有真正做到将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中。还有的就是通过学生社团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开设创业者联盟、创业者之家等。在运作机制方面,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没有将外在的环境,例如,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因素融入进来,没有形成合作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些做法使得大学生没有很好的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的创业知识落到实处[2]。
(二)成因分析
1.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下,人们形成了“包分配”的就业思想,没有想过创业的问题。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包分配工作的现象,但这种传统观念却使得就业者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创新意识,不愿意去主动创业。在我国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转型期,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就业难问题。所以,当前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需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构建科学优良的教育观。
2.创业支持力度乏力。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强有力的相关性政策法规表达国家的意志,从各个方面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对学生个人来说,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尤其是资金方面,需要较大的投资,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来提供保障。政府之外,各相关的行业、企业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够,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与行企发展的关系,更不要说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硬件、软件的扶持。有这样的结果,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是相关的,创业教育实践保障体系的形成,是未来亟须解决的问题。
3.学校教育教学不够完善。经过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不强,毕业时真正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即使这些学生有过或多或少的校园创业经历。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主要与学校长期以来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相关。部分高校仍然将创业教育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觉得创业教育不是教学计划中的硬性指标要求,不能真正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创业教育至今仍然停留于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等。
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建立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高校应当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放在首位,依据培养创业人才的目的,制订合理的授课计划。并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让学生接受到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有更加全面的实践训练机会,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到创新创业知识。具体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采用创业教育通识课、核心课与实践课等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1.在创业教育通识课方面。旨在突破专业界限,注重学生创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与能力素养的提升。通识课程适合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适当地开设“创业学基础”“什么是创业”等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的内涵,明确何为创业。还可以开设“创业者成功案例分析”等基础创业课程,目的是通过分享成功案例,让学生产生创业的兴趣,产生榜样效应。
2.在创业教育核心课程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院校,或者具体到不同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开设,做到与专业相结合。比如,经管类专业可以开设“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业企业管理”等课程;心理学专业可以开设“创业心理学”等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旨在进一步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技术与具体步骤,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方面。创业教育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创业,因此,创业实践至关重要。创业实践课程有“创业实训”“创业流程”等,围绕创业技巧、操作步骤等,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将创业从书本搬到现实中,培养动手能力[3]。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与意志
爱因斯坦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针对很多大学生缺乏创业兴趣问题,主要是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可以通过成功的创业案例来进行激励,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创业是一个渐进、艰难的过程,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创业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必须调整好心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这种坚强意志的形成除了创业者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共同支撑。很多人都认同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因为家庭作为一种最初的内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形成极其重要,所以家庭的教育不仅要围绕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到孩子健康、坚强的性格养成。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并保持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来完成,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最终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
创业教育实践能否开展与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及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有较强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师。一方面,努力提升校内创业教师队伍的自身素养,通过制度建设,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去相关企业去学习或挂职锻炼,形成“走出去”完善机制;另一方面,发掘具有创业和创新经历和经验的校外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整体师资团队,或者邀请校外创业指导师或创业成功人士(包括校友)分别在创业设计、创业实施(入驻)、创业发展阶段进行指导与培训,力争让所有创业团队或个人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请进来”的良好机制[4]。
(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要进行校内实训以外,还应该更多地走向社会,参加校外实训实践活动,因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鼓励学生利用一切课外时间,参加寒暑期实践活动、校外实习活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举行的创业项目大赛等。这一环节需要各个高校积极为创业学生创造条件,有些高校做得很好:首先,为参加社会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指导教师;其次,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针对获奖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加分举措等;最后,部分高校针对学生的创业需求,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采取完全学分制,为其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和时间,学生只要修完校内的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
(五)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形成“校政行企”四方联动运行机制
1.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应为毕业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除了政策支持以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将当地高校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到地方政府年度预算中去。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创业有稳定的资金扶持来源,为创业教育稳步、持续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鼓励各学校投入、社会捐助、个人支持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划拨专项经费作为创业教育基金。
2.发挥各行业企业的力量,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经济上的扶持、软硬件设施的供给以及创业导师等。创业导师可以组成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各种咨询,为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指导,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过程中来,参与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以及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与链接。
3.发挥家庭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业提供精神上的鼓励,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学生的创业动态,进行有效协调。
4.作为高校来说,应当将创业实践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部分高校成立创业管理中心,在校内建立“学生创业孵化园”,引导、支持、服务学生创业,为学生创业提供办公场地、优惠的扶持政策、完善的服务体系。创业管理中心对创业孵化园进行严格管理,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定期对创业团队或个人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创业团队给予奖励,减免场地使用费用;考核不合格的团队勒令退出创业孵化园。为保证高校创业实践的正常有序,还需要加强第三方评价机制,将创业实践作为各高校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去衡量。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是一项宏伟的工程,由于我国起步较晚,未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探索、不断地改革与完善。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心与支持,才会使更多学生拥有创业机会,才会增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动力,为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作者:陈斌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森.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30-32.
[2]席燕平,王宏.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4(5):55-57.
[3]王本贤.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J].江苏高教,2015(3):116-118.
[4]丁越勉.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再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72-74.
- 上一篇:农业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 下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