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2-03-10 11:22:55
导语: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氛围缺乏、支撑合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物质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氛围、精神文化氛围,科学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交流平台、模拟训练平台、实践操作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激励、资金扶持、渠道拓展、人员保障等支撑体系,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经历了由高校自发性探索到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型,虽有成果但发展缓慢。为充分实践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弯道超车”的目的,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一时间创新创业风生水起。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该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1.1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厘定
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教育很可能会被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合称。为此,笔者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数据库里检索,也确实发现一些研究者将创新与创业割裂开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创新创业教育自被提出以来,就应当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创造,将创新与创业割裂开来研究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个概念的交集,而是在理念上和内容上实现了对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的超越,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生成。当前,创新创业已成为驱动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不仅高等院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广大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也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此,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着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应用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价值体现,创新与创业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2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源自90年代清华大学等几所重点高校的自发性探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及号召之下,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其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只是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实践探索上还处于对政府政策要求及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被动回应阶段,远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与教育机制,也没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可供参考与借鉴。在探索中不断进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另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型教育的本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实用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首都师范大学石国亮副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两个层次的目标,其第二层次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创业所必须的领导力,从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更多地为学生搭建适宜于其开展创新创业的平台,侧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1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氛围
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相对于就业来说,创新创业难度较高、挑战较大、成功率较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基于趋利避害心理,大多学生认为‘创业可望不可及’,转而把更多精力付诸于就业,对待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完成学业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敷衍应付。”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意愿,有近七成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而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只占不足三成。可见,当前大学生还未能真正从内心、从思想上接受创新创业。另外,对于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育经费来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教育投入的力度。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间断的持续投入,并且收效较慢。基于市场导向的引领、就业率的压力以及办学效益的考虑,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其经济上的效益,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创新创业资源不足。即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经济基础(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师资及场地保障等基本条件)及上层建筑(完善的教育机制及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对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部教育教学资源及社会创业元素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运作,缺乏制度设计与实施细则。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其自身的前沿性及实践性特征,要求创新创业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而且教材的选用较为随意,明显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虽然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还缺乏系统性,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普及,更多的大学生空有创新创业激情却内功不足,最终对创新创业望而却步。比如:在教学环节上创新创业教育应包含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必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注重创新创业课程理论灌输,忽略了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延展提供宽裕的实践活动平台。
2.2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合力有待形成
校企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入。对于广大高等院校来讲,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等与合作企业的需求不太相符,自身的合作能力及技术服务水平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校企合作的具体运行机制、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合作的内容还“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政校相互配合的角色定位不清。政府与高校在各自承担的角色上认清自我、找准定位,形成政策合力、支撑合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但政策的激励力度、落实程度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样,就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出台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氛围营造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而言,可以看出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是支持和鼓励的,但支持的广度、深度及可持续性还有待提高。虽然当前政府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进行了探索,但从出台的各种措施来看,政府与高校还处于各自为战层面,未能有效形成角色清晰、措施互补的和谐局面。校社的共享资源还未有效利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校企的有机合作、校政的有效配合,而且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系统环境的支持。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社共享的创新创业资源,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社会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方面,高校与社会还存在着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现象,“校社共育”模式还远未形成。加强对校、社双方的资源特征的了解与整合,深挖“校社共育”模式的价值尤为重要。比如,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训设施、实训中心可以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从而实现校社之间场地共用、师资共用、成果共享。
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合力有待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努力探索益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显得迫切而重要。
3.1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氛围。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胡辰认为,校舍建筑、校园绿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物质性对象,是校园文化的物态体现。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注重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在校园内悬挂创新创业名言警句,大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室功能,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措施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学校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指引,努力帮学生搭建起“资金支撑—项目扶持—基地孵化—成功创业”的实践平台,不仅建立了百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而且建立了1.5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并设立100万元的奖励扶持基金,助推大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为走进社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度文化氛围。相比于物质,制度更偏重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能从体制机制上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目前,创新创业作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正在加速发力,基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的驱动,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活动等大量涌现,创新创业的春天正在到来。围绕“双创”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松绑”。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相继制定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赴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制度汇编》等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以便创新创业活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精神文化氛围。胡辰认为,“作为凸显学校内涵和风范的精神氛围,校园精神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起到其他形态校园文化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的办学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良好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形态等,都将成为推动学生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三大改革,努力营造益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创业基础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2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平台
经验交流平台。唯物辩证法认为,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经验的取得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靠亲身实践;一种靠相互交流。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的经验交流是其创新创业经验取得的可行途径。为此,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根据各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已成立了四大类型的社团协会54个,拥有社团会员26476人/次,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社团。近几年,学校注重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交流平台。比如,广泛举办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等竞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意识;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优秀校友定期来校举办就业法律、职场礼仪、劳动合同、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增进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就业素质;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走进基层,使学生深入了解并切身体会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素质要求等。模拟训练平台。与促进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的平台相比,模拟训练平台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感知度,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本文所指模拟训练平台主要是以创新创业类竞技比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平台。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力度,广泛开展“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毕业生自我营销大赛”“毕业生模拟招聘”等竞技比赛,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比赛的形式使其系统地掌握、体验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与流程,提升对创新创业的感知度、认知度、接受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与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操作平台。实践操作平台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的创新创业情境,是较经验交流平台与模拟训练平台更具操作性和实际性的一个平台,具体来说,可以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为实践载体。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设置了88个专业的实验室、3个校内实训中心,2015年实验人时数达到22.38万人时,参与实验室开放学生2.18万人次。建设校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83个,形成了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分布合理、基本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另外,学校投入巨资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场地,并专门划拨100万元扶持资金,以解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场地之忧、资金之急,从而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
3.3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政策激励。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和谐的政策环境来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年教育实践已证明,和谐的政策环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近些年,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注重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激励层面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四个落实”。在组织保障上,学校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处室、各学院“一把手”为成员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组织落实;在制度保障上,学校编制、修订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制度汇编》,完善了就业规章制度,做到制度落实;在管理保障上,对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就业市场开拓及校园招聘会、就业质量反馈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强化机构建设和督导考核机制,做到管理落实;在科研奖励和创业扶持上,学校亦有专门的管理办法与管理人员,从资金、职称、学分等方面给予激励和扶持,做到扶持落实。资金扶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活动,需要有宽松的文化环境,这个环境应不以财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和创业,又要宽容学生失败。为营造宽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专门提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要求高校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学生创新创业,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近几年,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扶持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学校所隶属的中原华信商贸集团为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划拨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100万,对入园的项目或企业提供创业奖励基金,积极支持有创新科研潜质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及团队,使其有资金后盾而无后顾之忧,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障搭台。渠道拓展。这里的渠道主要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渠道。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服务渠道,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新能力。一般而言,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渠道主要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服务渠道的建设。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的同时,注重在拓展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渠道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深度挖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专业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见习相结合;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拓宽服务渠道,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在社会中历练并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人员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前沿而新颖、内容丰富而交叉,实践性很强,对师资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有无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人员保障措施。一是专门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并按照“三师”型(能讲授知识、能动手实践、能创新创造)教师建设要求,高标准配备专兼职教师。目前,教研室不仅招聘了专业对口、品质优良、技能过硬的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而且也选聘了一些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等兼职教师,并逐步建立了学校层面的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二是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为此,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专门制定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赴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政策、法规,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教师考取创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行业特许资格证书和教师系列之外的职称;支持创新创业教师主持、参与创新创业课题研究;鼓励创新创业教师进实验室、进工作室,到生产第一线去,到实践中去,依托企业基地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由侧重理论传授的“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练型”教师转变。
作者:张清华 岑世宏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时代推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7.
[2]耿广汉.浅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228.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3.
[4]胡辰.浅析校园文化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黑河学刊,2015(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