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历史演变合理性分析
时间:2022-01-21 08:59:24
导语: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历史演变合理性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政策及相关扶持政策。梳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有助于了解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政策;政策的历史演变
2015年10月21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吉林长春闭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闭幕式上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重要讲话和总理对大赛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1]。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出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多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创新创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美国,1947年迈勒斯.梅斯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新企业管理”课程。这标志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拉开序幕。在国家政策上,我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主要面向高等学校及一些社会机构。其中面向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以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开端,此后陆续颁布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和准则[2]。按照颁布时间先后,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梳理如下。
(一)萌芽阶段(1999年—2002年)
199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通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问题;在将来,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了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在20世纪末,我国先后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如表1所示)。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回应创业教育,标志我国将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考虑之中。在这一阶段,国家没有出台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教育政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提法开始出现在教育文件中,分布零散。比如培养高校毕业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以上两个文件的颁布体现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始重视,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还未起步。
(二)试点阶段(2002年—2008年)
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确定了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希望通过不同方式引导试点学校,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探索。由此拉开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试点的实践,此后,党和国家政府部门颁布的重要文件中均把创新创业加入其中。在这一阶段,初步确定创业教育内容,以SYB为主的创业教育内容在高校展开试点试验。在2007年明确了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一阶段的文件中鼓励“创新精神”“自主创业”,把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创业与就业的民生大事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更加重视,并且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从理论走向更大范围的实践。
(三)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高等教育学会在湖南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标志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了专门的学会组织。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阶段,教育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出台了更加具体的政策文件,如表3所示。2010年以来,教育部出台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件更加具体、明确,其中包括高校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显示出国家对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为高校开展和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合理性分析
自199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重大政策文件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颁布了许多针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政策文件。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政策产生背景
1.回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创新创业”这一提法最初散见于我国教育政策中,为了回应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对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的预测,我国在1999年的教育文件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精神”。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产生是基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建设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操作者,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动力逐渐转向创新驱动,这就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部专门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在普通高等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缓解就业压力
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人,2013年毕业生699万,2014年毕业生72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压力更大。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门在近几年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把创业作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同时也能通过创业教育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使毕业生具有更加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
4.合理性分析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颁布背景,从萌芽阶段来看是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会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回应;在试点阶段,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系在一起,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另一出路;在全面发展阶段,政策的出台背景与目标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发展背景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由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提倡创新创业的“倒逼机制”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的主动性更加强烈。
(二)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具体内容
1.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在始兴阶段,1999年国家提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阶段,教育部2012年颁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基本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2.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
3.合理性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具体内容,在涵盖范围上,最初只是简单提出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现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业教育教学活动、高校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政策内涵不断丰富,政策内容逐渐具体化。另外,国家还出台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中小企业政策优惠,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些对于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为大学生从事创业提供支持与服务。
(三)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
1.成立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
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会议,通过并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主要负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交流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者提供交流和借鉴的平台;同时,还能有效地指导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作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保障部门,有利于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开展。
2.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前身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由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11月设立。从2011年起,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上,又增加了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简称“训练计划”),指出:希望通过实施“训练计划”,能够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3.组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自1999年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以来,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比赛要求参赛者自行组建竞赛团队,针对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服务或产品,制定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目的是获得风险资本的投资。“挑战杯”是目前国内最热门最受关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
4.合理性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以及写作活动、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提供了交流和研究平台,对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机构,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了保障。“训练计划”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了平台,成为高校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载体。“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高校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平台,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建议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虽在国家层面积极倡导,但政策与法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有待于丰富和完善。通过理论分析及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对比,发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仍存在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如下。
(一)削弱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目的的功利性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倒逼机制”,因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倡恰与我国现实就业压力在时间点上重合,创新创业教育常常被作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解决办法之一,而忽略了其发展本身的内在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致使创业教育的目标带上功利性色彩[3]。因此,在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更加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对创业教育的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的创新和创业素质,不要让创新创业教育沦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二)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发展持续性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颁布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数量较少、涉猎范围较窄。首先,政策内容在面向群体上偏向于高等学校,没有涉及中小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要逐渐增加面向中小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次,政策内容不仅面向在校生,而且要面向社会上成年群体,由政府或其他教育机构为社会上的成年群体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最后,政策发展的持续性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有其他政策联动,比如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等等。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还要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发展的持续性,不能因为就业形势不乐观就大力提倡创新创业,就业形势良好就放弃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大力提倡的一种风气,顺应国家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发展要具有持续性。
(三)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路径与方法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要依靠立法保障。通过了解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发现政策的顺利实施要依靠法律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在改善创业环境、规范创业服务、保障创业资金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政策,以促进创业教育能够积极、稳步、快速地发展[4]。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要借助网络平台。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利用互联网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可以大大提高政策实施效率。通过网络提供政府官方网站各种信息、提供标准化或量身定做的培训项目、一对一的建议和咨询、资金支持并参与举办一些促进创业的运动等[5]。最后,要建立高校与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和企业紧密联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要打开大门,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既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也能为企业带来更新更好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最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稳步发展[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变革理念完善机制落实任务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新教育改革[EB/OL].
[2]王贤芳,赵翠.创业教育政策的价值结构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11(4):47-50.
[3]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8(1):132-135.
[4]沈培芳.中英两国创业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7):100-103.
[5]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79-83.
作者:高扬 付冬娟 邵雨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 上一篇:建筑工程地基勘察与处理研究
- 下一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实践
精品范文
9创新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