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建议10篇

时间:2022-01-19 11:18:57

导语: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建议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建议10篇

第一篇:刍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业”,现代汉语词典中记载为“创业是创办事业”。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

二、创业教育的本质

正如一些学者的理解,创业教育确实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仅把创业教育停留在这种层面是偏颇的。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里开展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在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成为智者、强者而不是懦弱者。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教育。思维方式具有对知识的建构、控制、支配、导向的作用。创业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需要识别和把握机会,而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取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知识进步首先表现为知识数量激增,大量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冲破原有的学科、领域的界限。这就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开发、控制和建构。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只适用于狭窄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创业教育需要借助整体性的知识,从中反思,形成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特别是掌握新的哲学思维范式。因为哲学作为智慧的学问、帮助人聪明的工具,能帮助人克服保守、单一封闭的惰性思维,哲学范式使人灵活和具有多元性,有利于宏观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创业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思潮

1.创业教育的社会功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发现了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这个创造美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始,创业和创业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界和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课题。创新成为经济的推动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拥有更多的“创新头脑”,就相当于拥有了战胜对手的“新型武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召开会议,这是自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首次有115位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

2.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大学生。一流人才并不仅仅局限在办学条件好,入学门槛高的大学里,各级各类高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都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特色,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业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有意义的理念。无论在哪类学校,学习什么专业,每位大学生都面临未来的社会实践,都需要具有创业素质,因此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国外有学者指出,个人创业决策由两部分背景决定:一是创业意识,二是创业潜能,后者通过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来检验,而前者则受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6]根据皮革玛丽翁效应的心理学原理,无论哪类高校要想使大学生显现创业潜能,都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向其提出一流人才培养的标准,把其当成一流人才培养,在学校的期望下,学生可能受到激励,积极开发自身潜能。创业教育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将来自己做商业,做产业,成功接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学生,应该能在自己选择的就业岗位上开拓进取,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作者:聂娟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和建议

摘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引擎是政府和市场。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大众创新的政策,为创业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而激发市场的潜力需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院校到社会已经出现了大量创业者,如何在竞争的社会中成功创业?在探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创新;大学生创业;误区

一、大众创业的背景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创新和创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整个经济增幅放慢以后,就业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棘手问题。高质量的就业是社会问题的基础,千千万万个小微企业能够支撑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从中国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需要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中小微型企业就是构建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千万万个人创业,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不管是从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目前国务院已经提出了大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而激发市场的潜力需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院校到社会已经出现了大量跃跃欲试的创业者,如何在竞争的社会中成功创业,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众创业潮流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趋势。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简单来说它的特点是个性化消费,区别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消费,既然消费逐步变成“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消费,生产必然需要个性化,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将是未来主流的企业模式。另外,满足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创新显得尤其重要,不仅要求生产者不断提出新的点子,消费者也可以参与进来。可以预见,未来社会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创业和创新。中国如果能在这方面早走一步,对能否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列意义重大。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

(一)创业教育模式存在不足

就业不好,就突出就业规划课,创业效果不佳,就开始创业指导课。总体来说目前的大学创业教育仅是社会创业教育的一个支流,并且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存在不足。第一、每个学校专门请十几位或者更多的老师专门负责创业课程的讲解,这种教育形式有时会误导学生,因为大多老师本身就是专门从事教学的,有的从来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甚至根本没有在企业里待过,缺乏实战经验,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创业。第二、有些机构以国内知名高校作为平台推出开放式创业教育课程,请了一些知名企业家进行创业教育,因为这些企业家有自己的创业经历,能激起学习者的热情,但是这些企业家通常又缺乏教学经验,他们的创业教育课更像一种成功学,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来说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操作性不是很高,对提高创业成功率并不理想。

(二)缺少企业实践环节

国家教育部要求本科生从2013年开始普遍开设《创业基础》课,可是,创业导师几乎没有一个成功企业家,甚至不知道企业是如何运营的。他们即使有一套理论,甚至编过教科书,依然会与实际相差甚远。不让大学生下放到企业里去真刀实枪地干,而是在一种模拟环境里去上课。有的学校甚至连这种模拟环境也不具备,只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这种与企业脱节的教学环境,不会对大学生创业起到具体帮助。如同在教室里而不是游泳池里学游泳的孩子,将来能畅游长江、大海吗?答案也是一目了然,我们的大学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对脱节,与真正的企业理念是两码事,靠这样的教育不太可能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这种普遍性教育根本不可能解决创业者在以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差异化问题。事实证明,任何事物一旦要强力推行,就必然会流于形式。《创业基础》课一旦成为大学生必修课,许多学生特别是对创业根本不感兴趣的学生,只是为了拿学分而学。在这样的环境下,教不出真正的企业家。

(三)毕业即创业误区

有些大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听了几次《创业基础》课程,考试分数很高,以为自己就可以创业了。这种想法太简单。不仅理论与实践脱节,单是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刚刚开始,针对性不强,老师通常都不是企业家出身,甚至没有在企业里待过。这种创业教育对提升创业成功率很有限。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比我们搞得好,但应当看到其背后的国情不同。美国从基础教育阶段就非常重视学生执行力、团队精神和市场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可谓实实在在的创业教育。所以他们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和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的起点比我们要高得多。比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不知不觉间就能学到当今学长、学姐的成功创业故事。学校旁边就是著名的硅谷,不知不觉间就能学到当今世界最前沿的高科技。学生要想开发任何创新行为和想法,都能得到学校的鼓励。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鼓励创业是潜移默化的,与追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创业成功率的急功近利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相反,看看我国的大学生,他们直到高中毕业在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从小到大父母、学校和社会对他们最关注的都是考试考了多少分,在全班、全校排名第几,为了能够向前排名,还要教他们如何与同学竞争,这与创业所需要的团队合作、诚实精神背道而驰。进了大学后,才开始学习如何自主创业。然而,自主创业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大学期间的创业教育课能做到的,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提高创业教育成功率的建议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做好准备工作

创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需要热情和激情,但只有热情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前期就给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埋下创业的种子,如果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毕业就去创业的成功非常低;有了创业思维后,对于学生的择业观念、对市场的观察和个人兴趣都会发生变化。大学生毕业后一定不要急着创业,因为毕业后的创业激情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激情,容易消退。创业的激情不是一时的,而是经过时间消磨后还愿意去尝试,才叫真正的激情。需要不断通过创业理论和实践来激发潜力。具体到大学生创业来说也是这样,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做起,先积累一段时间的经验,等条件成熟了,再把这种兼职变成全职,这时创业风险就比较小了。许多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看是偶然,实则必然。俗话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也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并不一定像你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而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大学生如果真的想创业,应该毕业后先到一个创业型公司去打工,观察该公司在向前走时犯过什么错误,为我借鉴。行业熟悉了,真正理解了市场需求,然后找几个合作伙伴,各有所长,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团队,这样才容易取得成功。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业精神

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比例要比我们高得多,一般达到20%~30%。一方面,与他们的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的大学教育有关。比如,美国的创业教育具有相当完备的体系,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正规教育。他们的创业教育主讲请个体户或刚毕业不久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他们的经历强调操作性,更有实践意义。总体来看,国外有效的创业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并且这个过程从中学乃至小学就开始了,而不是我们在大学课堂上这样照本宣科。二是他们的老师都有实践经验,课程也有实践性。同时,他们的创业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善于用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而不是自己去创办企业。一个人有了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的创业,成功率就高了许多。无论他创业与否,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极大的好处。相反,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企业家思维方式,即使创办企业也会磕磕碰碰,难以成功。针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课老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通过把企业家请到知名大学讲课,采用MOOC等开放模式,可以更大规模、更广泛的把最好的教育资源进行推广,并通过QQ讨论组等方式进行在线讨论,通过创业课打开学习者的视野,这种教育模式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注重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

实践相比纯粹理论课程在培养企业家中更实在也更有效。作为大学生,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充分的准备,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些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即使要创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哪一行,也不了解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就纵身跳入商海,这样的创业成功率当然极低,浪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另外,创业课也不是培训所有人都能成为企业家,更多的是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让天生有创业能力的同学更好的认识自己。可以通过先练习,先行动,再听讲,通过行动定义自我,发现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创业,如果确实不适合创业的学生就不要再浪费太多的时间在自主创业上。比如,准备从事科研创新方面的在校学生,在研究的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科研领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的,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去接受社会教育,比如参与机器人科普教育等,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太擅长科研、有较强活动和组织能力的同学可能会很适合服务类,这样他们的活力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积累人脉和经验,有了这些前期创业准备,以后走向真正的创业路,其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有鉴于此,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在没有多少资金,也没有多少经验积累的情况下,最后从现有的行业大类中去进行细分,看这些细分后的传统行业中有没有通过适当的创新就能开辟的新领域,这个领域要是自己比较了解并能够驾驭得了。如果有这里就有创业机会,就是自己的优势所在。另外,最好是选择从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做起,慢慢地积累经验,这样更容易成功。如果能去企业实习或打工几年,先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就更好了。

作者:翟继友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第三篇: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一、目前存在问题

(一)创新创业基础薄弱

首先,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间较短,创新创业体系的思路和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其次,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还主要靠学院和老师的发动和组织,主动性不强。第三,优秀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生中还没有树立创新创业标杆,学生中还没有形成传帮带的传统。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目前学院有在职教师33人,均具有博士学历,但作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院教师主要是近两年新进入学院,年龄均偏低,其教学和指导学生经验较少。二是高校教师既肩负教学任务,还肩负科研任务。高校关于教师基本科研任务量都是有要求的,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其科研任务与生产结合度更高,所以要求其成果更具有可实施性,也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科研活动中去。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结合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思路

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团队,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递进式层次式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最终达到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孵化一批优秀创新创业成果的目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和措施

1.开展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增强指导交流。针对新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邀请科创达人,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行业精英为宣传创新创业知识和魅力,展示优秀科创成果,并交流分享科创经验,最终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树立科创榜样,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行动指南。开展创新创业论坛活动,邀请企业家和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老师,介绍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要求,通过行业最新需求和动态,指导帮助学生更好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沙龙活动,邀请创新创业优秀学生定期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创新创业中的经验,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门交流平台。

2.以项目和基金为依托,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开展院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覆盖低年级全体学生,使学生接触并参与创新创业,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发掘和选拔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推荐申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

3.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提供持续支持。加大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经费投入,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场地、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持。借势借力,借助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加强与行业单位沟通合作,校企联合,以企业为依托基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

4.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科创竞赛活动,打造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举办与学科相关的校级科技竞赛活动,打造以地球信息学科为基础的竞赛活动,使竞赛覆盖面和领域更宽广。同时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其他有影响力科创竞赛活动,如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1.多元化、交叉互补的创新创业平台。现有资源环境3S技术俱乐部、创新创业中心、3个教学实验室平台、6个教学研究室、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平台,学院及学校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元化,交叉互补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宽广舞台

2.组建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选择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作为科创指导教师,解决学生科创技术问题。搭建教师和学生沟通平台和交流渠道,促进相互了解。专业教师以科研为基础,使学生科创兴趣和专业老师科研发展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和动力。行业精英创业指导:邀请行业相关或知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结合当前社会、学科、行业技术需求及问题,介绍学科、行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立足社会、行业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开展投资、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环节的创业指导。

3.完善创新创业骨干学生培训体系。创新创业学生骨培养:选拔对科创感兴趣的优秀学生组成科创学生骨干,发挥优秀学生带动作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树立科创榜样,影响和帮助其他学生参与科创活动。以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为基础,发掘优秀学生团队,提供平台资源,指导帮助完善并转化创新创业成果,推荐其至学校、省市、国家等更大平台。

4.充足的经费保障。争取学院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支持;依托学校教务处创新创业项目资金和“一院一赛”经费支持开展创新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争取学校各类创新创业工作经费;与企业沟通合作,寻求企业经费支持或校企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竞赛。

第四篇: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讨

从2005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727万人。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长远发展来看,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且具有操作性。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从教育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以装备制造产业紧密相关的机械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阐述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1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1.1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从2010年,机械学院就开设专业选修课“机创新设计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发明创造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的力。重点考核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以及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相关程度。无创业类选修课。

1.2开展创新创业类活动

机械学院从2009年开始,主要开展创新类活动,创业类活动开展不理想。开展的创新类活动有,先后参加了辽宁省机械创新大赛、辽宁省工程训练竞赛、辽宁省结构设计大赛、辽宁省机器人对抗赛、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等。机械本2007级参加第九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两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2008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第三届结构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一项,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对抗赛获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2009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六项。机械学院从2010年组织学生申报科研立项。机械本2009级立一项:铝合金阵列小栅窗加工方法研究;机械本2010级立七项:锂电池SOC预测与研制、直驱式小型微风发电机结构设计、小型家用智能游泳池设计、无碳小功率电源健身器、机电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台设计、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钢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多功能手动瓷砖切割机;机械本2011级立五项:双面自动玻璃清洁器的研制、容栅传感器的无线传输的应用研究、钒电池充放电机制研究、除雪机机构设计、霍尔式转速测量实验台的研究与开发。

2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1)参与人数少,规模小,增长速度缓慢。2007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仅三项,参与人数小于10人;2008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有所增加为六项,参与人数约20人;2009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也为六项,参与人数约25人。2009级学生申请科研立项仅1项,参与人数1人;10级学生申请科研立项7项,参与人数约20人;2011级学生申请科研立项5项,参与人数约15人。究其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期属于摸索阶段,缺乏经验,参与人数少,但同时扩大了影响力,指明了方向;中期属于快速增长阶段,在初期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热情高涨;后期属于平稳过渡阶段,可挖掘的学生人数有限,有部分学生失去了创造热情。(2)创业教育开展不理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典型的学生自主创业例子,同时在大学生创业竞赛中,也没有创业项目申报成功。究其原因:创业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开创新的事业,强调行动层面上的创造,相比较创新更难实现;其次,高校教师创业能力有限,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支持。

3机械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做中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图1机械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过程

3.2机械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201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单列,并设置5个学分。其中,创新创业理论部分,学生须在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中至少修得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部分,学生须自主完成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至少取得2学分。机械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具体实施过程见图1。

4结语

机械专业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正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用简单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多少、获奖层次高低以及创业实体的数量来判断,应该用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来判断。

第五篇: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问题探讨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也是推进我国创业道路的一批主力军。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合理渗透创业教育,教师应该带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其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高校应该结合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在思政教育中积极渗透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精神,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帮助大学生真正实现良好的创业之路。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在观念上存在错误,对创业认识不到位

虽然已经有高校实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但是由于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全面,导致其在观念上存在严重的错误。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些高校学生认为创业等同于就业,还有些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这些认识都是高校学生对创业缺乏详细了解的具体表现。另外,还有些学生在创业方向上存在严重的误区。对于那些开淘宝店做生意的创业方式完全看不上眼,自恃清高,觉得自己学历高,掌握丰富的文化水平,那种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创业是不值一提的。在这种认识的驱使下,大学生创业普遍向大行业进发,完全违背了大学生创业的初衷。

(二)教师严重忽视大学生创业,态度不高

在大学这种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大学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进度,对学生实行放养政策,不会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要求。虽然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思政教育,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教材循规蹈矩地讲完课本内容,这种千篇一律地讲课方式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思政教育质量十分低下。同时,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创业教育也仅仅只是一笔带过,不会详细地给学生讲解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创业,导致学生对创业没有明确的概念,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代名词。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状况的改革方案

(一)引导学生正确创业,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首先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去了解创业。在详细了解创业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大学生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确保创业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而且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处理好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大学生拥有这种意识,才能积极参与到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中去,加强两种教育的高效整合。

(二)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师资支队伍进行相应的整合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因此,与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而教师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应该及时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合理高效地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所以,高校可以建立一支跨专业的教师队伍,指派既具有高思想道德素质又具备创业精神的教师担任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引入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者来校进行相关指导,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合理融合。

(三)在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从本质上来说,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高效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课程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脚踏实地的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在课程结构体系上,教师应该注重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不断整合,有效扩充课程教学的内容,实现综合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大学生只有先成人才能后成才,从而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帮助的优秀人才。由此可见,创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思政教育的根基,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通过对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适当改革,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创业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大学必不可少的一门教学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由于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全面,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积极融入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大学生长远稳定地发展。

第六篇: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1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条件优越

1.1社会系统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系统条件,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政策环境方面,创业教育实施以来,美国先后颁布了数十个有关职业培训与创业教育的法律,德国实施了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法律,法国政府专门制定ANVAR(国家技术交流转让中心)计划。通过这些法律和计划,充分调动政府拨款、税收激励、技术支持、能源供应,并以多种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介入创业企业的发展。在经济环境方面,西方国家大学生可以在辍学、休学及续学的状态下进行创业,加上灵活的用人机制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投资基金的雄厚、市场体制的成熟,这些因素都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创业热潮。在文化环境方面,西方社会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体创业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以致形成了宽松的创业氛围;以及外国人的创新精神和企业的创新文化,都为国外创业教育奠定了个体基础和民族性格,由此促进西方社会创业活动浪潮的掀起。与之相关,西方的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创办企业的传统,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领域是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1.2学校因素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学校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环节、实践机制和环境系统等。在教学环节方面,国外许多高校都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开设,并形成了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系统和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美国现有1800多所大学和学院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有277个学位授予点,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1]。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提供学术资源,日本高校的“综合学科”课程由必修科目、选修科目和自由科目组成,澳大利亚政府更是抓住发展时机开发出四套创业教育模块化教材。在实践机制方面,美国十分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努力开发与整合社会资源。英国政府通过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印度的KanwalRekhi信息技术学院尤为重视实践性教学。在环境系统方面,国外高校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包容文化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同时,创业中心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创业基金的设立,都为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3个体资质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个体资质条件,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在创业意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开放式的教育体制、自由自立的就业机制,以及丰富的移民文化和对企业家精神的重视,都有利于创业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形成。在创业品质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从基础教育开始就鼓励学生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其高校注重在专业教育领域内创造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提出了“塑造善于深邃思考,有主见、有理想、有洞察力的成功人才及领袖人才”的育人方向。

2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完善

2.1典型模式

总体而言,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主要以美国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为代表,分别侧重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传授、实际经验的获得。美国百森商学院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全面负责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和提升创业进取心、事业心、创造力、创新性、灵活性、逻辑思维、市场意识、商机意识等创业意识。斯坦福大学着重对创业过程中的经济、管理、金融、市场、资本、风险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研究,建立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科技学等多学科在内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和课程模块。哈佛大学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实际经验、操作技能、创业能力等。此外,英国的创业模式为政府和社会共同扶持的网络型模式,日本形成“普及教育型”、“专门教育型”、“技艺辅助型”和“综合练习型”四种模式,印度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3]。

2.2优质教学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优质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方面。美国30%以上的大学在本科、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斯坦福大学内部的教授老师们合作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来适应有不同需要和选择的同学们,美国最优秀的股市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主中有86%的人接受过创业教育[4]。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类、创业实务类等四种类型,丰富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细致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增强了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3良好环境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完善还表现为良好的环境,包括创业氛围、组织机构、服务保障等。国家经济的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也为创业教育的环境营造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任务。国外创业教育、创业氛围促成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诞生、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进一步在全社会掀起重视创新、注重创业的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这种创业风气和创业环境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沃土”。国外注重自由精神、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个人特质的培养,这些意识的形成都有利于国外创业活动的开展。国外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主要包括智囊团、创业家协会、创业研究会、家庭企业研究所、民间非盈利团体、小企业管理局、高校创业中心等。为深化创业教育,部分国外政府专门设立了创业教学基金,其它众多社会机构以提供基金或经费的方式支持创业教育,这种广渠道、多途径筹资的环境营造方式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以解决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筹资难的问题。

3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深入

3.1历史阶段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期(1947年-1970年)、发展期(1970年-1989年)、成熟期(1989年-至今),不同阶段的创业教育内容侧重点有所差别。萌芽期的创业教育注重创业知识的传授,属于功利的职业性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创业教育开始成为学校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是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采用传授专门技术知识为内容的课堂教学形式,缺乏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公司数量也没有明显增加。发展期的创业教育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属于实践性教育,其特点是在继续扩大创业课程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创业技能的培养。

3.2演进规律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规律,突出表现在教育理念、发展过程、内在联系等方面。陈茉研究后发现,在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理念由最初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主导性教育活动”,演变为“以技能提高为主的实践综合性教育活动”,再进一步演变为“以潜能挖掘为主的素质整合性教育活动”。

4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广“创业教育”是创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国外创业教育已经发展60多年,呈现出条件优越、体系完善、改革深入的发展特点。而我国创业教育仅仅开展10余年,尚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因此,在我国创业教育的实施中,借鉴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基本国情和开展现状,进行我国创业教育模式的本土化探索。首先,研究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社会、学校、个体等条件优势,对建构我国创业教育的条件体系大有裨益。

作者:叶阁泽 单位:福州大学

第七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形势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这表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是本届政府2015年全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政策指向。高校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如何实施更加有效、更有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强大引擎,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积极选择。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呼唤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我国高校大范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近20年了,从实践看,高校长时期关注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结果,对开展结果的形成机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质量控制处于薄弱状态,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这是影响和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质量和开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许多高校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希望国家尽快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逐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下的工作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沿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去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和任务之需。

(一)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建立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亟待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基础性课程,类似教育部组编的“创业基础”示范教材还没有真正纳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不明确;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上,存在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而以课堂教育和校园教育为主,直接带来的是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和必要的创业活动设计,又让活动效果得不到保证;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部门是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学组织,大部分高校教学部门游离与创新创业教育之外,这与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存在较大差距。

(二)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考核和监控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关心、学校学生关注、家长亲友关切的问题,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不仅可以夯实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关键是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正日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关注创业过程、淡化创业结果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要求,而强化创业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又能够确保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得到培育,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得到锻炼,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薄弱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能够让大学生积极面对社会,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三)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需要

就高校与高校之间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已渗入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等多个层次,鉴于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在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有较大区别,普遍存在高校之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浪费和创新创业教育功能重叠现象[3];就高校与企业之间而言,高校与企业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创新创业教育较少得到企业界资源,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直接成果也较难向企业和社会转化,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质量和开展水平;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内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回应全球化时代特点和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朝着遵从国家战略需求、符合社会需求、让人民满意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规律着力建设可示范的评价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一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用改革的办法不断破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难题,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的有效举措。当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还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校综合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二)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要求着力建设可推广的评价体系

现代大学从诞生到发展,始终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人才培养需求,构成了大学之所以存在并延续的共同任务。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回答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既然人才培养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要求,注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尊重大学生人格、主体地位和参与原则,不断焕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对知识、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特别要突出大学生的价值性发展,,不断整合社会力量和教育资源,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高点,突出理论武装的重要地位,培育大学生全新的进步理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就业,到基层去创业就业[4]。

(三)要以教育教学为重点,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特点着力建设可指导的评价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并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九项任务。

(四)要以良性发展为目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机制着力建设可执行的评价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专门召开视频会议,都在强调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最终目的都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还是要彻底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定位问题,即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建企业的教育,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全部理解为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如果确实要将创业与企业联系起来,也是教育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但现行的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在三个方面还处在徘徊阶段:一是在培养小老板和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时代大学生之间徘徊;二是在面向少数创业精英和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之间徘徊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路径,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现状的梳理,从系统论视角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评价、保障体系评价、教学体系评价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效评价等构建措施,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可执行功能。

作者:蒋德勤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第八篇: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教材的使用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活动中,大多数高校还都是以讲座或报告的形式展开的,有些则是通过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一些培训活动来进行。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某些关联性,但当前实际的数据调查显示,在对创业教育的教材选择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教程不完善的现象,甚至有一些高校直接选择自编教材或是以KAB教材为主。所以,单从教材的选择上来看,我国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的是通用教材型,因此,在专业教材里能把创业教育的内容与之相融合的情况则是少之又少。

(二)当前我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弊端

据当前有关统计和调查资料数据表明,在师资队伍的选择上,在大多数的二本院校中,没有兼职教师和普通专职教师的高等院校所占的比例高达41%;有专职教师的高等院校仅占25%,而剩下的34%的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有一些外聘的业内精英人员,这其中又不乏有些是出身于创业成功人士、高级企业的管理者,还有些是风险投资家,其余的人才都来自校内学生、就业人员,以及本校经管院的部分教职工等。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平台建设状况

调查表明,作为中部教育大省的湖南,省内普通高校仅有0.5%的创业比例,这一数据仅仅是通过统计2011届大学毕业生而得,而从全国来看,仅有1.6%的自主创业比例。然而,在一些欧美国家,例如美国、英国,在同等条件下,这一比例可以达到20%,有的甚至高达30%。在当前创业环境下,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困难的问题是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能力。有数据显示,无论是我国校内外的创业孵化基地,还是高校专门的大学自主创业园,有23%的人才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个数字显然与国外自主创业情况差距较大,而学生在与企业进行的创业合作实践中参与体验的比例仅仅为10%。

二、影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融合的原因

(一)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觉悟仍需提高

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已有60多年创新创业教育历史的美国相比,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体系依然不完整。具体表现为:在中国,多数院校只是注重升学率的提高和简单地从学生的就业率数据来衡量教育质量,致使创业教育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发展的快车道。多数高校还没有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的轨道当中,实施有效的融合机制形式依然不容乐观。此外,在课堂教学体系中,仍然偏重于专业教育,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资队伍的选择上和课程的设置中,呈现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相脱节的“第二课堂”。

(二)创业创新教育中,教材的选择依然滞后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体系当中教材建设的滞后性主要体现为学科体系不太完善,存在较重的引进现象,理论描述有较多空洞的内容,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针对本土化研究特征的案例较少,在内容的教授上相对有限而且较缺乏整合性与系统性。同时,大多数高等院校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高校依旧缺乏财力和物力支持,学生自身创业经历相对缺乏,实战性较弱,这些都会造成地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融合发展举步维艰。

三、高校融合创新与创业教育实践的有效对策

(一)将“专业+创业”的教育模式纳入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战中教育理念的普及应该渗透到每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当中,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创新能力,首先要坚持在专业教育中着力构建“专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美国创业创新实践较为成功的康奈尔大学为例,它是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将创业精神学与企业和社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结合,而非简单地将创业课程移植到其他专业院系中。“X+创业”或“X+创业管理”等模式是其专业课程多数采取使用的一种体系,授课由院系专业教师负责,将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通过整合设置融入诸如专业创业学等专业创业课程当中,有效加快了专业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融合力度[1]。

(二)将“特色”与“基础”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建设作为重点

在教育体系里,很多人把教材称作是“存贮着教学信息的载体”。高校的发展需要教育来推动,教育的大力革新同样少不了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建设和选择上迫切需要及时推进与改善,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着重选择那些与我国教育国情相一致的创业基础教材。作为主管教育的教育部门,要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教材编制人才的素质培养、业务能力训练和理论实践教育;各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编写一套权威的通识教材,其中涵盖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还可以将国内外某些相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优秀教材引入国内的教材体系建设中来,以此弥补国内教材案例不足的缺陷。作为知名学者蒂蒙斯大师,《创业学》与KAB创业教材一直是他的经典之作,被很多大学院校作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实践的范本教材,更可以作为实战型案例的补充。这就需要国家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多下功夫,将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向高等院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方面加以倾斜,在编写创业教材方面注重地方差异性,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此外,当今是互联网时代,要把高科技积极融入到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操作实践中去,优化配置高效学习资源。

(三)将“实践创新+专业理论创新”模式作为重点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在很大程度上要求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实践经验,这就对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知识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可以选调那些具有高度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经历的创业教师,或是将那些能力相对不足,即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定期派遣,接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理论学习和考察实践。这样,高校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都能形成良好的实践互动交流,以此来促进企业间的共同发展,各学校间就可以通过师资互聘的方式来进行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同样也可以缓解当前高校创业创新师资人才队伍短缺的困境[2]。通过激励专高校师生和那些创新能力处于时代前沿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以此来提高高等院校专职教师和学生创业创新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向知名企业实行合同聘用制的对接工作,以便向企业输送人才服务。

(四)实践教育平台的创新采用“校内+校外”新型模式

温州大学可以作为国内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发展的典范,校方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形成了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把“培养兴趣、实践自主,发展协调训练能力”作为新的创业创新实践教学理念,通过举办校内创业论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同时设立了一些创业大赛的校园平台,通过校内外联动来推动学生创业工作室的发展。创业联动的机制要以学院创业为中心、学校创业园为实践平台,通过校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教育社团和创新创业模拟大赛等多种不同形式、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来丰富学生课外创业文化活动,以弥补当前专业教育创新的缺陷和不足[3]。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打造“校、地、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促使、带动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积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创新专业能力素质。

四、结语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却是素质教育。当前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不能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的背景之下,国家教育部积极倡导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一并纳入国家的教育事业统筹全局当中,实施战略规划,教育先行,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并重已经逐渐成为地方高等院校的战略规划共识。努力推进教育理念的普及,势必会加快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进程。

作者:冯晓星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第九篇: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高校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动力,预期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业新机制目标,必须重视高校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生态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内嵌于社会创业生态中,受制于社会多重因素限制;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创业生态的整体活力。因此,研究社会创业生态中的高校创业教育,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社会创业生态的内涵

德鲁克指出,“创业与创新精神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1]社会创业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新的创业理念,在借鉴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学术界逐渐兴起一股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国外学者如Isenberg认为,一个涵盖政府政策以及创业人员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社会环境即为社会创业生态[2]。

二、社会创业生态视阈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逐步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高校创业教育也逐渐被各层级高校重视,但从社会创业生态的整体视之,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生态弱势地位。

(一)高校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迷茫与缺位

自2005年部分高校开始大学生KAB创业教育课程以来,“截至2015年2月,KAB项目共培训了1400多所高校的6820名专业讲师,并在260多所高校设立了KAB创业俱乐部”[4]。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较快,但质量却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大学毕业生社会创业的直接推动作用明显不足。

(二)社会组织对高校创业教育角色的替代

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与迷茫,导致其他社会组织替代其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愈发困难。当前,一些地方形成的产业集群所聚合的创业能量是高校创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某些大中型企业起初在内部开设旨在提升员工素质的培训课程,逐渐形成优势,并在企业文化、社会适应、职业技能等方面,契合社会实际,创业者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如2006年起开设的阿里巴巴淘宝大学,逐渐成为网络创业的孵化器。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导致社会组织的补位,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创业系统趋于平衡,但进一步将高校创业教育的弱势地位“锁定”,高校在变革创业教育课程、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动力不足。同样,这对社会整体发展而言,也是一大弊端,因为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无法与高校独特的知识密集型人才培养优势所比拟。

(三)社会传统观念对创业理解存在偏颇

在传统观念中,大学生活之后,学生的主要去向即是就业,在这种观念看来,大学毕业找工作是最正常不过的,创业被视为最后的选择,这种观念在大学生家长的心中更是根深蒂固。在此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整体创业氛围较为淡薄。一方面,大学生创业容易被社会误解为“摆地摊”等不务正业,容易忽视创业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以及勇气;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熟读与掌握,以此迎合社会趋势,但也造成对大学生创业创新专业指导的漠视。社会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创业时因缺乏相应科学方式与知识的支撑,而往往以失败告终。

三、社会创业生态视阈中高校创业教育的完善

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高校创业教育的失位导致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较多困难。虽然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但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孵化器,高校创业教育回归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之中才是契合时代要求的。

(一)教育环境的优化:校内外的协同互助

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依托于社会整体,质言之,校内创业的小环境必须内嵌于社会创业的大环境之中,如此,方能形成高校与社会在创业教育资源方面的共养格局,也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在这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成功经验。如麻省理工学院,为保障该校创业教育拥有更好的对外开放性,“构建了源于企业和社会问题的反向线性模型,为新的研究项目和学科形成提供了起点

(二)教育形式的完善:重点与多元的并行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之所以陷入无法与社会有效衔接的尴尬境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形式的落后。由于高校过于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大学生创业创新技能的培训,既算是某些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也不重视创业教育的实际操作能力。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时间里,曾经有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校园创业园培育等项目。

(三)教育内容的拓展:自主与集群的结合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传统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仍制约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随着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创业教育也可见传统教育模式消极因素的影子。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重形式而轻内容,重书本而轻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重视,久之,学生的创业教育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更多的是拿学分,而非着眼于未来发展。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未来要取得长远发展,在内容上必须加以拓展。

作者:杨建武 吴名蒙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第十篇: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在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形态已经向着“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及创新型社会发展,人们对于自主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创业已经成为是当今时代的焦点问题,如何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大力推行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问题。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引导下,人们对于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科学的推动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发展才可以实现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

一、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学生性格、意识形态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往一些不被关注的问题,也可能造成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扰。

(1)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中,高校没有真正的发挥自身作为创业教育的知识理念传授者的作用。我国高校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教育环节,只是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从创业理念、技巧、方式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指导教育,从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个性能力的把握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运用教育,没有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精神培养,容易造成对于创业的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创业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而且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学生的观念转变不够彻底,对于创业教育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

(2)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较为模糊,没有形成清晰的教学认识。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和创业实际能力的素质性教育。创业教育作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具有其明确的学科定位和教育目标,在当前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对教育目标的认识错误的现象,将创业教育的目的错误的理解为将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为企业家而不是将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这就给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3)面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师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也不够完善和准确,创业教育是高校中的一门综合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要求,这就对该学科的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要求。

二、推进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1)加快优秀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优秀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价值观与理想追求,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历年的实践证明,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科学优秀的创业教育理念引导,因此创业教育理念应该贯穿于我国高校的学生创业教育始终,通过科学制度与优秀创业教育理念的结合,达到科学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2)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代创新型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创业环境,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只有“铁饭碗”才是学生就业的唯一选择的想法。我国高校学生在创业教育的引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创业观念,但大部分毕业生还是会先就业,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选择创业,这种思想的产生无疑会造成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对于创业教育的学习不够重视。因此高校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接受度的调查工作,确保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创业能够发挥作用。

(3)加强巩固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面对我国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学科定位不明确的问题,高校应该召集相关专业的负责教师和学校领导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将创业教育与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明确创业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中,真正的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让学生们从该学科的教学定位上就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改进我国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壁垒,以形成优秀的创业理念为核心,将不同专业相互联系起来,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针对当前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就如何蠕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分析,本文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推进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通过切实的分析研究为我国以后的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只有我国高校建立起对创业教育的合理定位,对创业教育理念的高度重视,加强对于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才可以真正实现我国高校对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目标。

作者:李佳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