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6篇
时间:2022-08-25 09:38:18
导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环境
当前,国家多个部门共同出台创业新规,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提供很多政策上的支持,涉及融资、贷款、税收、创业培训和指导等诸多方面。上海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北京、青岛、兰州、郑州、安徽、太原等各地大学生创业可申请小额贷款;广州大学生创业可减免42项费用;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可零首付注册,开辟“绿色通道”支持自主创业。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1.创业教育缺乏普遍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的创业教育仍然是精英化、小众化的培养方式。围绕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只有少部分人参与到了创业教育实践中来,从学校层面到普通师生层面,关注点都集中在了少数人取得的成绩上,而大部分大学生并不清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没有走进市场经济中,与社会发展关系不明显。
2.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缺乏专业化、系统化
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系统、专业的学科体系,创业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方法不够多样,课程设置多流于形式、止于理论,并没有将其融于高校教育体系之中。就创业教育课程而言,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内容差异较大,也没有列入相应的教学大纲,甚至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而通常由学校的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负责。创业教育仅仅依靠一些创业比赛或创业讲座等学生活动来实现,或者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补充,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实践。
3.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对个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心理因素。当前“就业难”的环境下,大学生往往更趋向于稳定的国企或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创业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缺乏创业所必须的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同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法律等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跨专业的知识在大学阶段学习掌握的比较少,也不够深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能力较低。此外,“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性、适应性、积极乐观的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踏实肯干的品质,而这些良好的素质是创业者所必需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探索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根据2014年06月01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有1%左右,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创业的意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大力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从传统的依靠专业和文凭转变为品德、知识、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标准。组织开展各类创业教育活动,例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培训班、大学生创业优秀代表座谈交流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内部参观、考察,鼓励学生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创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提高知识产业化的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树立创业的理想和信念。
(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企业经营管理、市场分析、法律和其他创业过程中必需的相关知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团队领导能力、技术开拓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要在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创新能力人手,在教学内容、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中,可以开设市场营销类、法律类、财务类、创业指导类、人际交往类等课程。同时利用课堂、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采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讨论、模拟式体验等多种方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学习和创业交流,全面提高创业能力。此外,要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性强、能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大学创业者。
(三)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的保障。当前,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大多由企业管理学科教师或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来承担,往往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提高现有创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吸收外来创业成功人士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定期对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创业教育水平。例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引进了KAB创业培训认证体系,推荐创业教师参加各类创业指导师培训认证,提升创业教师能力和素质;鼓励教师创办企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或者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积累实践经验,运用到创业教育的课堂引导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交流,将创业教育教师发展成理论与实践兼具的高素质队伍。其次,高校应吸收优秀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为创业导师,发挥创业导师“传帮带”的引领作用,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利用创业导师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创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坚定创业的信心;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社会公关等方面创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结合自身的创业经验、企业管理经验以及人脉资源,给大为大学生创业全程提供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使他们的创业之路走得更顺畅。
(四)搭建创业教育平台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搭建多种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是,以专业为依托构建校级的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配备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二是,学校要与政府和企业联合,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研发展,推动创业成果的转化;三是,广泛开展创业指导和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以赛促学;通过开展创业论坛、创业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和专家来校开展创业对话,向在校学生传授创业经验;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进行创业实践。全国各大高校也都开始探索搭建各类创业教育平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实践群体,将课外实践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温州大学成立了实体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通过开设创业先锋班、经理成长班、企业接班人班、创业管理双专业班等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邀请地方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传授学生企业登记、税务申报、银行借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创办企业的流程。
(五)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校应将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宿舍文化等各种校园文化都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通过全方位、全覆盖的创业校园文化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积极开拓第二课堂这一创业教育的阵地,鼓励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团体,树立大学生创业标兵榜样,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条幅、新媒体网络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创业过程中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民主的管理氛围,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创业教育,应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多方面的搭建创业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团队,鼓励支持创业项目走向社会。
作者:向瑛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第二篇
一、隐性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潜在性。可以发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在施加正面影响的同时施加了一种附加作用,而这种附加作用则阐释了教师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不可预期性。通常来说,这种课程会对学生产生副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管理人员和知识的传授者,不能对这种潜在的副作用做出控制。当然这种非预期的影响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第三,多样性。如果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保证教学活动的多姿多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第四,难以觉察性。一般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虽然会对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一定的假设,但是这种假设是有限制的,教师也不能确定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在预期之中,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会直接被忽略,但是正是这些被忽略的因素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符合学校特色
每所高校的办学历史、学校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有所侧重,人才培养也都有着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直面区域市场的特点。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当地的特色考虑在内,因为只有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才能将当地的长处和优点挖掘出来,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次,学校的建筑和人文风气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特色。
(二)贴近学生实际
因为将对象设定为学生群体,所以必须以为学生服务为目标。隐性课程的开发过程应建立在学生认知程度、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那么这个课程就毫无意义。而这个课程主要是针对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并且从中了解到这些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所产生的作用,并且可以确定,这种影响比老师在课堂上一本正经的教学影响要更为深远。
(三)跟随时代变化
由于时代背景、经济环境、教育事业、教育对象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应该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隐性课程也应顺应形势及时调整,去陈启新,确保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力与社会发展、教育对象的合拍性。
三、隐性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建筑风格体现了建筑物本身的文化和价值。学校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和设施布局也蕴藏着高校的创新创业精神。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表达着自身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学校内部的建筑、书目等等任何可以体现文化特征的物品之上。学校的景观设计、墙面贴画等可以加入创新创业的元素。
(二)开展科学研究型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联合企业或政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工作机会和项目资助,大学生在任意一门学科领域内都可以参与调查研究或创意计划;为学生提供接触职业领域的机会,推进师生以及学生和校外团体组织的良好关系,通过参与研究或加入创造活动计划使学生的经历得以丰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开展“学徒计划”,通过体验工作,来深化、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专业兴趣,设立专门奖学金来激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学校可以举办科技发明大赛、发明俱乐部等团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加入夏令营活动,当然也可以和公司合作进行野外锻炼,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了解一个公司的内涵。
(三)开展竞技竞赛型创新创业活动
竞技类的比赛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竞技类的比赛有很多,其中就有关于创业和创新方面的。这些比赛没有将内容局限在知识领域内,而是将之扩大到了一个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比赛,这种比赛不仅可以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利用风险,将创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整体。据可靠数据显示,MIT的创新比赛直接给US的技术更新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开展社会实践型创新创业活动
1.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文化、实践的载体,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交流的主要形式,具有较高自主性,学生有极高的参与激情。学校的活动实际上也是学生自我锻炼的一种方式,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经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自己。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将已经毕业的学生邀请过来,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成功的渴望。
2.志愿服务。学生通过各种志愿活动,加深生活体验,强调服务他人,进而不断培养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实际上,许多美国大学生早在中小学时就已开始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因为各高校在接收学生入学申请时,绝不仅仅以入学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将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社区服务活动、领导才能等“软实力”)也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志愿服务可以包括各类帮扶、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方面。
(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就创业类或人生导航专场交流会,开展主题沙龙活动或创业者联盟,以典型案例影响和感染在校学生,激发在校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通过创业互动和实践训练提高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技能与素质。另外,学校可以创办创业者俱乐部,以指导教师引导、创业校友指导、学生自发组织的形式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学生的创业理论、创业素质、创业技巧、创业实战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网站、微信、博客等公众平台)的作用,普及创业知识、分享创业案例、咨询创业问题、开展创业活动。
作者:张凯霞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背景
社会的创新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支持,而创新资源的本质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形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最终目标就是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之服务,输送人才。而我国传统教育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校也鲜有最优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特别是最近几年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社会职位供应不平衡,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男女性别等引起的供需结构性差异矛盾仍然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很大,导致许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因此,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高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专业化研究队伍不足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针对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浅尝辄止,不够深入。一是理论研究缺乏深度。目前国内创业教育多数是文献归纳式的研究,定量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且研究内容也多数停留在对创业教育的意义、现状和问题等进行阐述,缺乏创业教育理论的探索;二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不足。目前高校一般在学生工作部(处)设有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中心,也只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或培训,不足以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机构。同时,高校尚未形成稳定而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人员一般为外聘的学者或者根据自身兴趣进行研究的教师,其研究成果参考性不高,更不足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2.2高校学生创业热情度不高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学生渴望开展创业教育,却对亲身创业的意愿不高,这表明高校学生缺乏创业热情。在随机对1000名大学生“是否对创业感兴趣”的调查中,发现有40%的学生选择“十分感兴趣”,有36%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7%的学生选择“一般”,17%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再对感兴趣程度不高的学生深入了解后,发现他们基本上没有创业经历,即使在假期,也不选择创业实践。
2.3创业教育培养对象不够明确
一方面,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还是只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创业指导基础上,这种方式不利于提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大创业理论,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能够学以致用,但这并不等同于人人都能创业。在追求创新的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对那些有创业激情和创业潜质的部分大学生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强重点培养。精英性创业教育是在大众化创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旨在培养创业者的教育。
2.4创业教育实践化不够到位
以实践教学强化创业能力,是美国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不断创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很少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一些相关活动也都局限在理论层面,比如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讲座等,有些高校建立了校内创业模拟园,但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办小型公司,进行试验性经营等创业活动更是微乎其微。
3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对策
3.1开展普及式的创业通识教育、精英式的创业
技能训练和体验式的创业实训一是面向全体本科生开展普及式创业通识教育。高校应该采取以必修课为主、指定性选修课为辅、公共选修课为补充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重点对全体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常识教育,同时对相关创业品质进行熏陶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相关必修课程,并纳入学分制;在集中性实践环节中,高校要求每个专业开设类似《学科前沿讲座》形式的必修课程,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进行科研创新。二是面向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技能训练。高校选拔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并创造条件集中安排学习(譬如创业班),有针对性地开展KAB、SYB创业技能培训,并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高校对这部分学生应当实行导师制,与地方创业园合作,联系创业园优秀创业者作为导师,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通过举办创业者沙龙、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典型人物作报告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三是面向有明确创业项目的学生开展体验式创业实训教育。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对经过创业班培训、有明确创业项目但不完全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和个人,鼓励其进入“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体验式实训,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体验创业经营管理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整合各学院、各专业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免费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和个人提供各种创新创业实验和实践活动。
3.2构建“模拟创业”、“孵化创业”和“产业化创业”的创业扶持模式
据了解,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很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并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产业园。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出台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借助当地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产业园,积极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扶持。一是构建校内全真环境下的“模拟创业”平台。高校应当在校园内建立模拟创业实践园,为大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实践场地。对经过论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或创业团队,允许其进入“模拟创业实践园”进行全真环境下的“模拟创业”。对入驻的模拟创业团队,实行免房租、免水电、免费提供办公设施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成立模拟创业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创业园的日常运行与管理,并对入园企业进行跟踪管理、定期考核。学生创业团队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优胜劣汰制。二是鼓励创业园区内实操环境下的“孵化创业”实操。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当地创业园合作,对完全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和个人,鼓励他们进驻当地大学生创业园,享受从工商注册、税收登记、资金资助、贷款融资、法律服务、财务等方面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尽快孵化发展。三是遴选优秀创业企业进行“产业化创业”发展。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经过大学生创业园成功创业孵化的优秀创业企业,积极鼓励其进入“大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产业化发展,为培养创新创业技术人才和研发队伍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3.3抓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本科培养方案中有必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并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涵盖创业意识类、创业技能提升类、创业实践类三大课程群。并专门安排学校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确保创业教育课程覆盖到每一个专业,确保每学期均有创业教育内容;高校可以对创业教育课程实行“教改项目”立项资助的方式进行建设,每年通过设立资助项目,努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研究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和发挥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努力让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启发者、创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者、创业政策的宣传者、创业发展的咨询者、创业能力的培养者、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二是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加强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积极聘请成功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创业教育校外指导专家,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创业理论培训,并积极选派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三是加强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自身优势,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依托各高校董事单位及相关知名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通过以政府为基础,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技术支持力量,在正确的市场导向下,可以实现良好的协同效应。
4结论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空间巨大,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努力投身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
作者:郑晓飞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第四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1.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围绕创新活动涉及的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开展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种在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和教育体制等方面围绕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改变。
2.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围绕创业活动涉及的意识、精神和基本素质等开展教育的新模式,其本质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目前,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中,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主要目标,侧重对创业人才所需的意识、精神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和创业两种教育的结合体,两者相辅相成,贯穿始终:创业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来支持,同时创业教育也是落实和实现创新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与补充,是为拓展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的探索性行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累加,而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是由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过程对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需求推动的。这也同时促使高等学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改革,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二、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高效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仅仅依据参考教材对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中兴趣不够浓厚,在课程考查过程中临时抱佛脚,随意应付,草草了事,进而失去了该教学活动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成熟,教育理念滞后。
2.相应管理制度未完善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学生大学期间的安排非常多,迫于学分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人才培养的不断改革面对支持力度没有到位、管理制度未完善的创新创业,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3.师资质量不足
师资质量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身要求教师在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经验,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教师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其本身在创新教育方面也有不足,难以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专业指导和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建构有效平台,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等学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大部分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另外,由于在实际的创业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致使大部分高校仍然处于校内实践阶段,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并没有身临其境,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教训。
三、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1.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
在新的教育背景和形势下,高校应积极探索改进现有的教育理念,强调多样化,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具有特色、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一个有效的方式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或创新大赛等,包括“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等,使得学生的能力在参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进而增强高校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健全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估机制
针对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活动,高校需提供合理的评估指标,设置相应的教学学分,细化标准及原则,不同级别的项目需有对应的评价等级,保障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可。只有健全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价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体现,才能使得教师和学生清晰地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度,激发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需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是交叉性极强的新型学科,在建构其课程体系时,不仅要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中,还要将后续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纳入其中,为学生在后续的实践环节奠定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可能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高校现有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实践经验”的要求,因此高校可联合企业开展各类培训及实践活动,由实战经验较为丰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结合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各项实践课程及活动,搭建一个贴近实战的实践平台。在开展实践课程及活动中,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应积极应对和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真正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袁春蕾 欧阳志友 王堃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第五篇
一、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大学生完成学业需要参与教学和实验活动的全过程,参与教学改革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参与性是学生大学生活的自主权力,是展示主动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广泛交流的基础。
1.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由于长期受注入式教学的影响,老师讲、学生听仍然是一种普遍的课堂状态。虽然这种长期不懈的灌注,对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对创新的阻滞也非常明显。教师以大量的知识、公式、结论为学生“引路”、“入门”,并根据某些特定的条件“预设立场”,这当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但学生不能因此而“制动”自己,他们应当跳出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结论、统一行动,主动出击,开发个性和特色,让多元思维并存,使主动参与到位。
2.由单边参与到多边参与。在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往往较多采用“单向纵深”式引导,重教材,重纵向深入,轻横向散发,致使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呈单边态势。学生容易满足于“单一角度”的正确,较少地根据联想、变换、列举和发散的态势去涉足多边知识,扩大自己的学习背景。由于忽视学生的多边参与,使学习背景狭窄化的作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都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长线参与和短线参与相结合。长线参与是指既广又博地吸纳知识,它需要较大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与此相左则是短线参与,指的是对专业的精深。创新教育必须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需要,培养既精专又通博的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不会凭空产生,它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深厚的知识底蕴,没有广博的知识,新的正确的观点,学说就难以形成,也缺乏科学的依据。世界上许多颇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以博学取胜,他们主张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为此,引导学生处理好长线参与同短线参与的关系,把长线参与放在通博上,打好坚实的基础,把短线参与放在专精上,达到专业知识的深厚,二者不可偏废。这样的排序可能与常理不合,但它符合“以专驭博”、“一专多能”,不断开拓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要求。
二、应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动性是受教育者一种十分重要的意识行为,是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投入,是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扩大学生的主动性。
1.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主体素质中的关键部分,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它是一个以创新人格为基础,以创新情感为动力的综合构建过程。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释放学习能量和创新激情。创新人格和情感能够涵养无穷的创新动力,涵养为推进社会进步而选择的崇高而独特的目标,涵养挑战自我、勇于攀登、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养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奋斗终身的高尚情操,涵养为优化自身素质、追求个人卓越,勤学苦练,认真掌握现代化技术的热情,涵养与时俱进、破旧立新、大胆创造、勇于改革的求知欲望。
2.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创造活动的核心,学生可以利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去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在释放创新激情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深刻、高水平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要在不断完善和优化这种结构上大做文章。广大师生应把主动性投向这一领域,力争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新的态势。
3.创新教育的开放性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途径上。教学过程的开放,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从问题入手,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之后,又进入新的问题中去,开始下一轮的探究,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开放式教学过程就是依照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式教学的格局中,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评判、争鸣、采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将主动性投向这一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和探究,就可以激发冲动、锻炼思维,训练和强化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4.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各有千秋,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但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中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又高于传统教育。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还为创新思维的拓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方法大多依靠“自验总结”和“互研取经”获得,而学习能力的提高则多来自实践过程和技法构思。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投入和磨练。一个不讲究学习方法的人,是难以适应创新教学的。
三、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人的个性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主要包括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猎奇采集、构思独特、行为偏怪、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等具有浓厚人格特征的心理素质。
作者:李卓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科长
第六篇
1创新创业教育
1.1含义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形式,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创新型教育活动。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精神、思维、人格及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很多学者对创新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从创新能力的本质来看,其更倾向于以思维的创新来带动实践的创新,因此思维的创新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基础。创业教育同样也有两层含义,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从事事业、企业、商业活动、策划等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而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冒险精神、首创精神等心理品质,且在创业过程中具有专业能力、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创业动机、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等方面展开,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和动机,启迪创业意识,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
1.2研究历史及现状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十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实践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创业大赛;就业指导课程;创业基地平台;专业组织机构;建立创新实验区;搭建基本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美国巴布森商学院早在1967年就成为第一个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1969-1970年间,在美国陆续有十二所大学开设创业课程。蒂蒙斯(1975)曾在百森商学院全面推行创业管理、新企业创建等方面课程。PeterRobinson和MaxHaynes(1991)通过电话调查得出结论:创业精神引导并决定了教育课程的广度与发展。GeraldE.Hills(1998)在自己的论文中对创业教育领域15位专家进行深度调查,得出影响创业教育结果的三种因素分别是教育目标、课程特性和管理、课程发展议题。EinarA.Rasmussen(2006)通过对瑞典五所大学的创业教育活动进行调查,提出基于实践创业教育的改善与改革。CodrinChiru(2012)等人,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混合分析,提出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方法。
2现代图书馆
2.1定义
现代图书馆的含义很广泛,可以定义为现代化的图书馆,也可以说其为智能的图书馆。图书馆正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进入现代化就是第一阶段,而现代化的图书馆一定是适应时代科技发展的,社会上的科技创新成果,都会陆续的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出来。现代图书馆不但硬件条件达标,而且思想上也会超前时代的要求,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思路可以先行在图书馆各个空间中试验,最终达到思想上的进步。
2.2现代图书馆基本特征
2.2.1社会化协作
由于当今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相当庞大,任何图书馆都无能力收集齐全,只有通过网络化的图书馆群体共建共享信息资源,进行社会化大协作,才能解决信息来源问题。若信息爆炸的趋势不减弱,文献剧增的形势也就不可能缓和,摆脱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实现社会化的文献共建共享。
2.2.2信息化服务
现代图书馆更为重视信息的传递交流利用,通过各种服务方式和手段,为社会及读者提供比情报服务更为广泛的各种信息服务。以信息为中心,以信息为对象和服务驱动的图书馆将传统图书馆转变为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中心,其主要任务不是占有信息资源,而是动态开发和联结各类资源与服务,帮助用户搜寻、分析和利用信息。具体表现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学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各项业务中得以广泛应用,为信息化的读者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使图书馆从手工方式的馆藏文献服务迈向信息化的读者服务成为现实。
2.3现代图书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2.3.1空间的保障
现代图书馆在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空间的设置,一些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共享空间逐渐走进各个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的面积设置也在逐渐增大。所以,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学校图书馆设立专有的空间,让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进行创新创业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理论学习、问题讨论等相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知识学习的集中化和模块化。
2.3.2资源的支持
现代图书馆不仅拥有广阔的空间,还增加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纸质书时代已经慢慢淡化,电子信息时代正昂首迈进图书情报领域。近些年,各高校图书馆在积极建立文明有序的和谐图书馆的同时,还增加了很多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学习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2.3.3相似的碰撞
图书馆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新模式、新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的应用为创新创业案例提供实用性的素材,其本身就是可研性很强的课题,一种新技术的引入,一种新模式的开法,一种新理念的植入,都需要创新创业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拥有相似的学习研究条件,是一件促进相互发展的良好契机。
作者:王崇皓 龚雨含 关朝明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
- 上一篇:工业港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方案
- 下一篇:国土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