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30 10:02:21
导语:多元主体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创业教育对象的普及化要求多元化主体参与
从1999年清华大学承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每届比赛吸引了全国千余所高校参加,参赛学生达到数百万人,以“挑战杯”为龙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日益提升。2004年,SYB在中国高校推广,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37所大学进行以SYB为中心的创业教育。2005年,KAB创业教育项目在中国生根。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以高教司、科技司、高校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联动的创业教育机制。2011年以来,全国有近50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有12.34万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以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截止2010年全省高校开展各类创业培训570余场,参与学生57700余人次。39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增加,创业教育的普及范围日益扩大的现实要求创业教育本身的多元化发展。
(二)创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
如果以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起点,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仅有12年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从最初引进国外的竞赛方式开始。如今,各高校纷纷成立创业学院(如黑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浙江大学)、创业教育和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以“挑战杯”、“赛伯乐杯”、“昆山杯”等为代表的创业计划大赛层出不穷;“天使基金”(上海)、“创业扶持基金”(武汉)等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创业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2003)、“优秀民营企业家创业讲堂进校园”(2005)、“浙江大学紫金创业论坛”(2009)等创业交流活动先后开展。
二、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及其启示
创业教育诞生于美国1947年迈尔斯•梅斯在哈佛大学第一次开设课程“新企业的管理”,标志着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诞生。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
1.政府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创业教育实现网络化覆盖。20世纪80年代美国颁布了《贝多法案》,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创业培训和小企业孵化。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并在1958年被美国国会确定为“永久性联邦机构”,这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设置为美国创业教育的整体推进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此外,美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可以说,创业教育已在美国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社会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2.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完善。成立于1992年的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是众多非营利组织中的代表,其经营理念是“为创业者提供充分的知识和资源,并且鼓励创业者回报社区与社会”,涵盖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阶段,很多世界权威的大学生创业研究数据均来自于该中心。较为典型的非营利组织还有创业家学会、智囊团、家庭企业研究所等。
3.社会力量与学校力量相互融合支持,创业教育整体氛围浓厚。在美国约有1176所社区学院,大多数社区学院提供的课程包括有关商业的信息课程。有些社区学院提供了小商业、写商业计划或者创业精神方面的课程。社区学院把为了促进劳动力提升而提供教育机会视为自己的天职,创业课程或小商业课程旨在帮助个人建立适合他们自己才能的小商业。
4.高校主体作用发挥明显,创业教育资源丰富。美国高校不乏创业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被无数学者所研究,在此不予以赘述。概括而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高效率的技术转移中介。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在西方的经典文献中,创业又被称作“企业家精神”。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企业家精神”的过程。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传统观念中一直将创业教育视为“精英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1.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纵观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不难得知,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培养创业家,那样只会使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功利化”的恶性循环。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虽然我国高校接受创业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接受创业教育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不应该简单地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图,而应该定位在如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身的创业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环境和客观环境,评估自身特质与创业活动的匹配度。
2.优化创业教育的知识转化机制。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应该是实践的体验和实战能力的提升。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有过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创业活动的切身体验,他们在过程中经常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将创新和创业的思维更多地转化为创业的具体项目和实际行动。
3.积极构建创业教育的多元化体系。我国的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更多地置于广阔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之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发展创业教育。虽然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但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是较为封闭的组织,很难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充分调动政府、社会、高校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人才、创业平台和创业信息的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创业教育多元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顶层设计不够,创业教育难以形成系统
教育部虽然确定了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但整体力度依然不够,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导致各个地区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全民教育计划内容,还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缺乏相应的学科支撑和课程体系,这往往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后劲不足。
(二)社会整体支持不足,创业教育文化缺失
由于受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对创业教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鼓励创新、接受失败、容纳失败的文化氛围缺失。虽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在银行贷款、场地租赁、费用减免等方面有众多的鼓励政策,但审批难、落实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加大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成本。
(三)高校依赖性较强,创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独立创造性,缺乏统一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培训师资标准、创业教育评价与反馈体系等。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只是通过讲座和创业计划竞赛等表面化的操作,缺乏学科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教育和研究;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对于什么样的才是成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是否有效等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和反馈机制。
四、推进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建议
我国高校自1997年正式开展创业教育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考夫曼基金会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数达到70%,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而中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真正创业的只有0.01%。要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就必须从政府、社会、高校、非营利组织等多方面入手,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一)政府完善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
政府在创业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不断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体系。政府不仅要从宏观性的战略层面提出指示性的要求,更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修改不适宜的规章制度;重点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行和可操作性,避免让政策流于形式。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需要健全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创业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上当受骗。各级政府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背信弃义的违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创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3.推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创业教育要想整体推进、形成氛围就必须引导全体社会转变“铁饭碗”的传统思想观念,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聘用管理、选拔制度等,引导年轻人投身到创新创业、创造社会财富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社会广泛参与,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
1.改变传统的社会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目前社会各界往往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一所高校好与坏的重要指标,这些评价标准明显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不符的,创业文化的缺失不仅埋没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斗志,也对具有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创业教育要想真正发展下去,必须团结一切力量,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2.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各种中介服务。创业教育的成功需要其他支撑服务体系的互动与配合,比如:各方组织机构(如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资质评定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新闻媒体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创业实务指导以及创业能力提升等服务。
(三)高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加强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是高校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努力开发适合我国本土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衡量标准,借鉴国内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先进高校的做法,统一研究,整体部署。高校应加强创业师资培训投入,大力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人才,避免“游击战”式的创业培训,推进创业教育的有效、落地、可持续发展。
2.发挥学科优势,加快“政产学研用”的对接转化。高校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积极加快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如上海交通大学2001年与闵行区人民政府、紫江集团等七家股东单位共同集资建成上海紫竹科技园区,通过校企联动,使得其学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调动高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实现创业教育的“多级联动”。创业教育离不开二级学院、学生、教师、家长、校友等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可以通过“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家校互动”项目、“校友会”等实现创业教育的“多级联动”。2007年12月,《光明日报》专门报道了温州大学构建的“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平台:根植于以自主创业为核心的温州经济模式,温州大学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
作者:曹安莫佳佳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 上一篇:超声医师继续教育论文
- 下一篇: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精品范文
10多元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