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7-07 11:11:00

导语:高校创业教育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创业教育论文8篇

第一篇:高校创业广谱式教育价值

一、创业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从创业教育学研究对象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是对创业教育学科研究的丰富与发展创业教育学是以创业教育的现象和事实以及现象与事实之间的规律与本质为研究对象,这些现象和事实、规律和本质都逻辑地、内在地蕴含在创业教育实践这一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因此,要研究这一现象和事实,要把握这一规律和本质,就得首先把目光投注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上。离开了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创业教育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彻底抽掉了创业教育学的实践基础[2]。为此,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创业教育学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体系进行完整、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构建则是创业教育学科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二)从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转化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有助于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的转化与吸收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一是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是实践层面或微观操作层面;二是根据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的经验和认识。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初级认识层面或中观总结层面;三是根据实践活动及其经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创业教育思想和理论。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高级认识层面或宏观理论提升层面。这三个层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构建和形成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和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等理论内容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学者彭钢对这三个层面内容的关系做了清晰的阐述,他指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经验、思想、理论的实践基础,它的实际内涵比概括出来的认识、经验、思想、理论要大得多,因而潜藏着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具有多次加工处理的可能性。问题是如何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创业教育学的逻辑结构的分析、转换机制和问题探索规程,使之从未知转化为已知。认识和经验较之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显得概括和抽象,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但又比思想和理论具体、实在和鲜活,既可以直接纳入创业教育学的逻辑结构,也具有再次加工和开发的潜在价值。思想和理论是一种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东西,它已经揭示和触及到创业教育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因而已具有知识和材料的统摄和整合作用,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析、转换机制,经过重新解释、说明和界定,吸收、归并到创业教育学体系中去,使之成为创业教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2]。为此,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将会有效地促进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的转化与吸收。

(三)从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有助于对开创型个性的深刻理解和展现有学者指出[2]:开创型个性作为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善于在已有的社会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的,由各种心理要素共同参与并综合表现在身心各个方面的,明确指向和影响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以及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是开创型个性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形成的,同时必将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开创型个性在变革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并综合表现个体身心的各个方面;三是开创型个性是一种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的总体性概括,因此,其指向性十分明确,即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对开创型个性基本内涵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开创型个性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时刻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环节来展现并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加深了对开创型个性内涵的把握和理解。而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开展和加强“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对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与展现。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视角来讲,高等教育应构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是国家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功能面临新的挑战。即高等教育的传统职能对于文化传递、专业技能传授等尚具有维持作用,但其单纯的科研、教学功能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站在市场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中审视、思考大学的运营与发展,可见世界各国的大学都处在内外部环境急剧变革的压力和挑战下。为此,在政府的改革推动下,在企业经营的成功范式下,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近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可见,国家已将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富有前瞻性战略摆在了教育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为此,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视角来讲,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及实践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全球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所有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背景,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几乎所有改革措施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作为学习与借鉴的对象。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课题来说,虽然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也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但相比较中国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却已经积累起了相当多的经验,无论是在课程还是在师资,以及办学模式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借鉴经验。同时,我国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缺乏经验,而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办学领域的扩展,都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合作办学的美好前景。从近些年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与我国高校合作办学的良好势头和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激情与巨大社会需要来看,今后以类似于中欧国际商学院模式的有关创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这种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实施创业教育的方式,既可以很好地借鉴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经验,也可以使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较短时间内综合采用全球优良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6]。因此,创业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早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组织成立50年以来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都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创业。为此,高校创业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7]。它的全面系统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三、大学生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根据人本主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种:生理的需要、情感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在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同时指出,能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在整个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因为要达到自我实现,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明白,创业虽然难,但是更具挑战性并且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为此,大学生创业在现实中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根据创业的特点,在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中也确实可以帮助大学生个体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有助于个体主体性的实现。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为主,教育者在其中仅起到指导和启发作用。大学生作为一名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都具有自主性。如在创业计划阶段,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等优势选择自己的创业项目类型———广告公司或动漫设计或服装设计;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创业企业的类型———个人工作室或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也可以自主聘请企业或合作的工作人员。在企业经营阶段,大学生同样有很大的自主性对企业经营进行决策,大学生的思想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二)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有助于激发个体实现梦想的动机。大部分大学生把创业行为作为自己的一种梦想或理想去实现。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等同于一种自我实现动机的激发过程。一旦这种动机被激发,则必然会有一系列指向性动机的行为出现。大学生会比平时更努力地去查阅创业企业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获得创业相关的知识或技能,观察并模仿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创业经验,力求使创业获得成功。

(三)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是对自我极限挑战的过程。个体的极限包括很多种类型,如身体极限或精神极限等。这一过程不是对大学生某种极限的挑战,而是对大学生个体综合极限的挑战。创业实践过程的艰辛使得大学生个体的身体极限得到挑战;而创业过程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又是使大学生个体的精神极限得到挑战,经历过创业的个体能够实现多种类型的理想。

四、民族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而创业就是这种灵魂的体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和创业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创新包括程序、制度、法律及组织的创新,也包括理论的创新。它们的共同本质在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或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8]。创新具有新颖性、前瞻性、艰巨性等特性。创业属于一种组织内的创新活动,是创新的主要体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竞争加剧,而中国要想在国家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挖掘大学生这一最具创新潜力群体的创新能力。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这说明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民族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有助于教育者挖掘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力。创业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创新的活动,从一个新企业的成立到运行、成熟壮大,这一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和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锻炼个体的创业能力。有学者曾提出,创新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专注,二是勇气,三是特立独行。创业作为创新性的一种体现,同样包括三种素质。大学生创业首先要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下去。另外,大学生创业同样需要勇气,需要放弃安逸的工作、选择不确定的勇气。创业还需要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与思想。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的摇篮,更是培养出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业型人才[9]。大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因此,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并进一步为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创业教育学科发展角度还是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角度,无论从大学生自身价值实现角度还是从民族创新能力提升角度,“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在高校都有进一步开展和研究的必要性,它的系统科学推进有助于创业教育整个体系的科学化、规划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创业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作为自己未来的一种职业选择”,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商应美马成龙方琳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一、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和完善。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教育甚至延伸到中学教育,形成了从中学到大学层次不同的课程,这种教育范式现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中。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是创业实践蓬勃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提升和促进了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发展。不仅美国,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其独特之处,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重视,有着六十多年创新创业教育历史的日本大阪商业大学是创业教育的典范,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世界创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呈现出广度和纵深发展的趋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方面的规范还不成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整体较为落后,很多高校管理者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从国家层面上缺乏一套本土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范式理论,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应包括教育理念、理论基础、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从以“接受继承”为主转向以“发展创新”为主,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落脚点,更是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敢于超越,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基本素质,这是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它教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教会人们学会创造,引导人们去开拓一种新的生活领域与生存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的核心内容。[1]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概念在学界争议较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利用先天性生物遗传因素的正面因素,发挥教育的培育塑造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参与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培养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方法,把握创新的基本要素和精神实质,打下扎实的创业基本功,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种挑战的教育[2]。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增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独立自主地参与实践,合理科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树立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彰显鲜明的创业个性,培养持久的创业好奇心和自信心[3]。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必须以务实创新为主导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创新精神、创新本领、创新人格[4]。

2.创业教育

相对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在理论界取得了普遍一致的认同,创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引导和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基本技能及实践应变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创业骨干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即指创业基本知识教育,以培养独立自主的创业者为唯一目标,通过训练和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创业必需的理论、技能、方法和资源,使创新创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先后经历了守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阶段。一直以来,守业教育是指以维持旧业、囿于现状的封闭思想为指导,以保持传统和维持常态为其目的的教育活动[5]。而创业教育则是指充分利用学生的创业潜质,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一流企业家的理论创新的教育改革,创业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做好前期理论和实践准备,树立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6]。

3.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界的分歧也很多。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要求的教育范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7],其中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本领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解读,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内容差不多,本质上是一回事;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混淆为同一概念;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8]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作为指导原则,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觉悟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创业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实践指引、创新观念的一种教育范式。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

(一)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1.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是这类创业教育的特色,使创业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之中,将理论思维训练和实践创新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方面,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接触面,调整和优化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案,增加非专业知识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开设“创新思维”、“企业文化”、“产业经济学”、“创业心理调适”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及时掌握和跟踪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尝试交叉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为根本出发点。在实践创新培训方面,鼓励学生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各种必要条件和环境因素。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跟踪反馈等方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创业者为目标、以政府政策和学校资助体系为核心动力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提升学生素质和增强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类创业教育的特色是巧妙运用商品经济规律和创业规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业务上具体指导学生怎样科学创业,并积极为学生创业搭建资金、技术、政策等平台,提供创业公共服务。学校成立创新学习载体即创业管理学院,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确立系统的创业规划方案,搭建良好的创业服务平台和载体,为学生创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拿出一定资金专门设立创新创业资助基金,相关部门通过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进行审核给予学生创业资金扶助。

3.以注重创业实践的整体性、系统性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创新创业规划设计为依托,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为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这种教育既是创业实践活动的延伸与升华,又包含具体的运行规律和机制。它把创业实践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为包括创新案例体验、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基本技能培训等5个方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案”,并将培训效果和学习成绩纳入学生创业培训的反馈体系,及时对创业培训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使创新实践的效果最大化,实现人才的健康发展。

4.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代表性院校:清华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的内容外延最大化,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强调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强调动手能力的增强,强调创业素质提高的同时强调创业环境的优化,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强调多视角、多方位地解决创业中面临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大学教育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其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依附于经济学科和企业管理学科。绝大多数高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原则,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造成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往往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教学和实践脱节问题非常突出,使高校教育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创新创业教育受到“第二课堂论”的影响

大量调查发现,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和生活中,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创新实践的脱节。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紧密结合实际的创业体验和锻炼,包括个人创业规划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等,造成对创新教育的狭隘和片面化理解,这种认识和实践把创新教育庸俗化和简单化,往往忽视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内在涵养的培训,造成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和后劲不足,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制约了创新潜力。

3.创新创业教育受益范围有限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受精英教育思维的影响,只关注部分优秀学生,学校也更多关注理论,忽视实践,关注结果,忽视基本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学生只能是创业创新的看客,使创业创新教育的参与度不够,社会影响有限,背离了高校教育的原有精神。实践中,很多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不够,适应创业能力更差,大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弱、管理经验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创业失败后往往怨天尤人,调整能力不强。

4.创业氛围和环境亟待优化

目前,受政治体制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评价不高,普遍认为创业环境缺乏公正、透明,官商勾结盛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对于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尊重支持的氛围,这些因素导致创业者的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信心也不足。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实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新的创业教育模式

鉴于目前各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差异较大、效果不一,普通各校、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学生的创业发展一般规律以及现实的政策法律支持现状,引导学生如何创业。课程设置是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所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其中任何一项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支撑。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政府的公共服务力度、全社会的法制环境等都是创业成功的知识保证。因此,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在课程设置这一块,要注意增加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保证必需的必修课,增加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选修课,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课程设置,那么师资队伍建设就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效果。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夯实创业创新理论基础,改革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实践开展案例研究和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支持教师深入基层感知创新实践,开展创新研究,帮助教师成长为学生的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导师。此外,也可以放眼社会,另辟蹊径,从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中聘请成功的老校友、创新创业带头人、相关领域研究者等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建立一支内外结合、高低搭配、各有所长的师资队伍。

(三)推进创业实践活动开展

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贯彻落实,通过举办创业成就展览、创业知识理论研讨会、精英杰出人士的座谈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创业竞争的挑战。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帮助,将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创新氛围,努力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打造一支创新型、年轻型、开拓型的创业人才队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在1998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这种创业计划大赛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价值规律,要求参赛的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确立一项创业主题,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和论证,完成严谨科学、翔实生动、操作性强的创业蓝图实施规划,积极引导创业计划与社会各界的创业相结合,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和创业经验的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工作研究和经验交流

经验来源于基层,创造来自于基层。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一线调查研究,将各地创新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优秀案例集中起来,总结创业经验并进行推广,然后组织经验交流会,根据创新实践中反馈的问题及时对创业经验进行调整,使之达到最优化。

作者:王为民工作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一、创业的概念分析

经济管理学对“创业”的研究比较早。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deCantillon将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经济学。早期“创业”被简单定义为“新企业的创建”(Low和MacMillan,1988)。20世纪,创新被引入创业研究中,熊彼特认为经济均衡状态一直保持到被创业家用“破坏性创造”打破为止,并将创业界定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组合。1987年,美国管理学会把创业解释为新企业、小企业和家庭企业的开创和管理,以及创业家的特征和特殊问题[1]。由此可见,经济管理学对创业的界定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般性的企业创建管理和基于创新的创业。

西文中的创业有两个词“entrepreneurship”和“venture”,二者最初的字面意思都不是创业,是在实践中逐步获得了丰富的内涵[2]。前者中文翻译为“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家活动”。“venture”则更多地侧重于对创业、商业风险的描述。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柯林•博尔博士提出了“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被译为关于事业心和开拓的教育,后逐渐被称为创业教育[3](P7)。这是国内普遍认同并广泛使用的概念。“Entrepreneurship”来自于拉丁语动词“inpre-hendo-endi-ensum”,意思是“去发现、去感知、去看、去认识和去俘获”[4](P19)。显然,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哲学意味的词汇,首先,“去发现、去感知”的基础是好奇心,唯有强烈好奇心的驱使才会有发现、感知的动力;其次是对已知的建构和管理,这是对探索未知的准备工作;最后就是感知、发现等动作行为之后的结果,本文认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对象。简单描述“Entrepreneur-ship”,即是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从词源的角度看,古典的创业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对已知的建构和对未知的探索。显然,不论建构还是探索,都是存在风险的,即从事一般性的企业创建和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创业都具有风险的属性,强弱程度不相同。这同经济学对创业的理解是一致的。创业一词在中文中,主要是开创基业的意思,古时多作“剙业”,主要表达王侯将相开创基业或建立一番事业的意思,倾向于表达建构的意思。以表示动作的“创”(开创)加上名词“业”(基业)形成的动宾结构,是“创”和“业”简单复合的结果,只具备表达一般性企业创建的意思。要注意的是,组合成的“创业”的意义应该对应“Entrepreneurship”的整体意义,但是一般性企业创建难以准确指出“En-trepreneurship”所具有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及其风险性的意思,所以简单复合无法表达“En-trepreneurship”概念的全部属性。这可能是翻译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意义的缺失现象,在引导创业活动时会产生偏差。让我们从古典回到现代。在高校语境中,创业概念的使用主要也可以区分为两类:带有建构属性的创业,以校园、网店等商业贸易活动为主;通过课程培训、创业计划竞赛等向学生传授企业创建管理知识的创业教育等;表达一种吃苦耐劳、荜路蓝缕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有具有探索性的创业,例如以专业知识产权技能为依托的商业活动,涉及大学治理结构,特别是知识资本化、产学研等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等。在二者之中,本文主张在高校开展具有探索属性的创业,并努力使之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模式述评

在对创业和创新创业属性研究的基础上,让我们进一步考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当前,较流行的模式有:素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商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型大学模式等。

(一)素朴的创新创业教育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举办和引进竞赛,本文统称之为素朴的创新创业教育。1989年,在国家教委的统筹下,清华大学等高校和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迄今已举办了13届。随着社会对创业的逐渐熟识以及国外创业教育不断被介绍到国内,20世纪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青年学生又把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引介到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999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单位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迄今举办了8届。在这一阶段,竞赛成为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有力的动力。综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都会涉及到“挑战杯”。在这一品牌下汇聚了创新竞赛和创业竞赛两个子品牌,并对其严格区分开来进行宣传引导。创新竞赛是指课外科技创新成果方面的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竞赛采用风险投资模式,参赛者组成竞赛小组,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标,完成创业计划书[3](P10)。在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创新与创业从一开始就被分割开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明显地先天不足,创新和创业成为了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情,导致了在后来的竞赛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参赛人员直接使用老师的科研成果、创新竞赛成果直接用于创业竞赛等。但是,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却已经有了萌芽,素朴创新训练和创业竞赛满足广大师生素朴的创新创业需求。之后,创新创业竞赛的发展逐渐有学科化、专业化的趋势,例如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机器人竞赛等,更加偏向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问题,偏向于知识的资本化。

(二)商学院创业教育模式

商学院(管理学院)内部创业学科的发展,被称为专业模式或是聚焦模式[7](P183)。2004年,教育部在浙江大学设立了“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在本科阶段设立“创业管理”方向并与国外多所专业院校建立了国际合作课程。同时,中国高校开始广泛引进国外创业教育项目,SYB(StartYourBusiness)、KAB(KnowAboutBusiness)等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在中国的商学院里得到了推广。2009年,浙江大学与百森商学院等国际一流商学院联合创办了“全球创业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国内掀起了一股以商学院为主力的创业教育潮。而学界对商学院模式的弊端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其受经济学影响太深,照搬了商学院的教学方式,过于聚焦企业管理。该模式让商业计划成为了创业的代名词,并将之置于核心位置,削弱了非商业环境下创业的潜能,创业环境过多地集中在市场模式,教学设计集中在创业行为培养,忽略了创业技能态度的培养等问题。高校很难接受这种以商业为主导的模式,需要对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改进[7](P187)。从本质上来说,商学院模式不同于其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于它所传授的就是创业知识本身,即为了创业而学习创业。这种模式应该属于具有创业属性中的建构范围,这和创新创业教育旨在传授创造性工作是不一致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应该是一种非典型模式。学者克兹也指出,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商学院已经成熟,但在农业、工程、艺术、科学等学校的需要却正在成长之中。真正的挑战是出现一个新的范式,将对商学院已经发展了50余年的教育模式取而代之[8]。

(三)创业型大学模式

“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模式被认为是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之后的第三种大学模式。创业是大学从知识的保存、传播和创造的基本功能之外,衍生出的第四种功能。亨利•埃兹科维茨认为,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兴趣日益增强,这种兴趣和愿望又加速模糊了学术机构与公司的界限[10](P28)。“创业型大学”的关键是建构了以知识资本化为中心的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关系,大学、企业和政府是平等的,在促进创新和产业进步的过程中,一切以需求为核心。这一模式具有大学高层管理者全力支持、自上而下推动的特征,广泛成立专门开展创业教育的机构、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特点,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创业技能和创业态度,注重学生创业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学者对美国排名前38所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发现有74%的高校采用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所以说创业型大学模式正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趋势[11]。国内学者有的将创业型大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高级形式,可能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个概念。一方面,创业型大学所指的是大学治理、高等教育管理层面的问题,这是组织转型的问题,是教学型、研究型大学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创业型大学显然涉及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只是创业型大学的一部分或者说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更直接地说是创业教育已经融入了创业型大学。大学以知识换取资金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传统,收徒取酬,关注实际利益,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对国家社会、政治法律、人类社会形式和规则的认识。目前创业型大学就是否确定是大学发展的一个确定性阶段有待商榷,同时在国内普及是否同样有效也待观察。因为国外创业型大学是建立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而国内却并不如此,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层次类型的大学都在探索创业教育。从逻辑的可能性上来说,各种不同层次的大学需要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

三、策略研究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经历了素朴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传统商学院组织模式、创业型大学组织模式等多个阶段、体系和模式,其内容从以商业计划为核心转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育对象从以商学专业学生为主拓展到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特征从具有广谱效应的模式发展到专业化、技术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对于宣传鼓动、营造氛围、形成文化起到了较为成功的作用。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看,具有广谱效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发展了商学院模式,但未能真正实现知识资本化。广谱效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创新创业量的覆盖,急需解决的是质的提升。同时,国内大多数高校似乎难以达到创业型大学的要求,同时又要摆脱商学院的弊端。这一系列的问题所指向的就是构建适合当前教育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切实提高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模式构建策略以供商讨和批评。

(一)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

我们使用“创业”概念,基本上是在日常语境中使用,缺乏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有泛化的倾向。这也说明创业的概念具有丰富外延。这个概念不但很难讲清楚,而且一直在变化,用马克思的话说叫做“实践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根据自身关心的热点问题,恰如其分地关注创业,很少有学科会主动去考虑创业的基础理论及自身的理论构架。甚至其概念的界定都没有严格按照形式逻辑中关于“种差+属”的定义方法来界定,而是以较为随意的类比、列举、描述等方式界定创业[1]。这就使创业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成为了一件非常具有危险性的事情,因为传授给学生的“创业”,一方面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一般化。所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明确是开展具有探索属性的创新创业,而非一般性的商业贸易,要努力让师生从知识中获得掌握知识资本化的能力。

(二)确立知识资本化的核心地位

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或核心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意识和精神等,其本质指向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无可厚非,但是光靠理念的指引,效果却并不好,这些理念都是完全正确而且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操作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对于高等教育所鼓励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一般性企业创建还是创新创业,盈利仅只是最基本的需要,知识资本化才是其核心需要。广泛开展创业技能、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最大的弊端就是妨碍了教师和学生对知识资本化的认识,将学术研究、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作为了两件事情,从而削弱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正确面对这一薄弱环节,努力确立起知识资本化的核心地位,以此为核心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三)处理好知识资本化和非功利性的关系

以创业促进就业,是一个好的思路,但这不应该是高校的主要工作,而是应该由政府推动。高校以此目的普遍开展创业培训过早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创业的建构属性,从而一定程度剥夺了其探索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工作带有明确的非功利主义色彩,而一旦要让学生以盈利多寡作为创新创业的目标,那么很快其就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一份子。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近年来达成的共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摒弃以创业促就业的功利思想,或是努力让学生通过创业成为百万千万富翁的实用观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功利主义的奴隶,劳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培养人创新创业性的劳动,促使人能够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培训,而是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

(四)鼓励创新创业的草根精神

创新创业从本性上来看,具有非规划性、实用性不明确等特征。特别是创造性的工作不是一个可以分割的整体,不能通过灌输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就能使其具备了创造性工作的能力。2011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创业成功率只有2%~3%,一方面说明创业的难度,甚至可以说风险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能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社会上涌现出来的草根创业英雄也说明草根精神的可贵,乔布斯在车库里创造出来的苹果公司、姚欣在学校读书时架构起来的PPlive、马云的淘宝帝国等等,都是草根出身,然而划时代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市场洞察、知识资本化的高明运作,促成了一桩桩商业史上的传奇。所以,必须建立相对宽松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体制,鼓励学生从自身的专业、兴趣等方面开展主动性学习研究,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作者:余昶王志军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理念创新探究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认识误区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在意识层面,囿于每年几百万大学生就业,社会及家庭往往将之视为大学提高就业率的方法,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中国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强化。而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往往又陷入以下3种错误判断:一是将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知名度或效仿其他大学的一种手段,典型表现是将“创业学”等课程只列入专业任选方案,更有甚者只在大四学期开设1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得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创业最终成了时髦的口号;二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个别教育对待,某些高校为了能与政府创业支持政策挂钩,专门遴选某些学生实行全方位的创业培养,并以学生最后能否实现实体创业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三是某些高校为突出特色实践教学理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全部,用行政化方式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校方所提出的创业观,大学理念中最为原始的中心内核被彻底颠覆,典型案例是,浙江某高校要求学生在新生伊始每人要设立淘宝账户,课堂上即便教师授课学生也可随时处理订单。在执行层面,创业教育自身体系先天不足。宏观建构上,基于理论教学层面,创业课程开设不足,内容体系松散;而实践教学层面,只限于基本的大学生实验教学活动。此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也格外明显,10年前有研究者就指出各高校创业教育主要途径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3]10年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师资力量匮乏,支撑教材短缺、支持体系不完备。考查业已开设创业课程各高校情况,授课教师多属经济或管理学科门类下专职教师,或干脆由专管学生的院系副书记和辅导员担任。师资的匮乏直接导致创业教育教材处于简单引进国外教科书或形而上的空洞理论研究,真正做到体现我国国情并适用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材凤毛麟角。另外,虽然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创业政策的制定还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思考。[4]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比较与经验启示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先驱及成果集大成者莫过于美国,从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和主导者来看,自1999年设立“创业学委员会”伊始直至2012年美国已有超过1600余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创业教育课程。从教育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广度及深度来看,美国的创业教育几乎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除进行普及型创业教育外,还培养创业学科专业人才,如百森商学院专门设置创业学科培养专门人才。从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来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已经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有如下课程:创业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中的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及企业成长战略等几十门课程。[5]从创业教育具体模式来看,形成了学院型及工程型两种,前者包括资金提供、教师来源、行政管理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实习、系列讲座)、研究活动、校友活动、社会服务等,主要集中在商学院,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商务知识、发展创业意识或商业思维,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倾向自我雇佣更好地创造机会和发现机会创造企业[6];而后者主要面向工程技术类学院,创业教育活动与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制订商业计划、客座讲授、案例研究、企业家讲学、可行性研究、实地访谈、市场调研、行业参观、小企业研究小组、创业俱乐部计算机仿真、行为仿真模拟等方式交叉综合进行。在吸收美国创业教育的精髓并融合欧洲创业教育模式后,日本高校已逐渐形成了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的创业教育概念。[7]

三、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体系理念创新及课程谱系探究

学界普遍认为1999年由清华大学举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开始。客观考量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不难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引入国外优秀创业教育项目、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吸引创业教育投入资金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步,但其不足之处亦显而易见,如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为就业而创业。浙江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成功的案例,如温州高校实施主动就业、岗位就业与个人就业三结合的创业体系,在主动就业模块中吸收所有的学生参加基本的创业教学体系,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在岗位就业模块中运用实训教学,把学生按专业类属及以后所从事具体职业进行分门别类的创业教育实践;个人就业模块是遴选具有创业潜质和实力的学生进入学生创业园或实战中心进行创业实践,在学生毕业前夕创办成功属于自己的个人企业。结合国内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应系统并线性地思考以下问题:一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向是学院型还是工程型?二是我国高校进行的创业教育面向是自雇型还是专业型?三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涉及各高校所属类型,诸如以财经类作为唯一或专长的特色高校,只能选择学院型;以行业特色型立身的高等院校应当转向为技术型;而综合型高校则可以选择学院型和工程型混合类型。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纠结所在,是突出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是坚守象牙塔?至少可以明确的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应当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技能,而以职业技能为主要训练目标则是职业院校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第三个问题在上述分析中已做出相应解答,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进行创业课程教育的体系化建设,这一点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及主要抓手。各高校应建构课程谱系、实践面向、生态体系三者互动、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有研究者认为课程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应当设置以人文主义课程论为基础,以学科中心课程体系为支撑,逐步发展以经验主义课程论为指导的课程体系。[11]

创业教育平台实际上是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延伸,如果把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第一课堂开展,创业教育平台则是更好地建构第二课堂,在具体操作中应当着重建构“模拟仿真+实战全真”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税务登记、工商注册、企业管理、法律咨询、专利申请、科技计划申报等服务,提供会议室、接待洽谈室、培训教师等公共设施服务,安排学生创业成果推介会。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这些场地可以免费或者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自身也必须提供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创业策划书,才能有进驻创业园的机会。[14]作为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创业文化在创业教学体系中对于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与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创始人或负责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也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家论坛或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加强文化塑造。

作者:申天恩1张宏2孙晓峰3刘富江1工作单位:1.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大连海洋大学3.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

第五篇: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路径选择

一、融合教育观念,树立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观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我国高校相继开展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重庆市的不少高校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创业教育。同时,我们看到,关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不少学校还存在不同程度认识上的问题,学校对二者的关系重视不够,认识不清,据笔者了解,不少高校教育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创立自己企业的教育,创业教育就是培训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创业教育就是带领大学生到创业基地上课的教育等等。大学生方面,《城乡统筹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重庆市教委重点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组于2011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问题,面向重庆市五所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抽样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79份,有效率97.6%。调查样本具体构成及所占比例情况如下:男393人,占44.7%,女486人,占55.3%;一年级(大一、研一)377人,占42.9%,二年级(大二、研二)79人,占9.0%,三年级(大三、研三)326人,占37.1%,大四97人,占11.0%;高职高专328人,占37.3%,本科496人,占56.4%,研究生及以上55人,占6.3%。(下文引用的调查结果均基于本调查对象。)针对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识问题,在课题组的调查中,设置了四个答案:A.没有关系,B.有较少的关联性,C.关系一般,D.关系密不可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关系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1.4%,有较少的关联性的占被调查对象的44.7%,关系一般的占被调查对象的36.5%,认为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7.4%。

二、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观念融合,树立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观是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基础。然而,仅有观念的融合是不够的,观念转变要落到实处,要求必须从课程体系融合着手,建设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学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学校重视不够,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也只是作为选修课,至多是小范围的必修课,纳入正式教学计划的为数不多,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2]另外,高校创业课程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存在脱节,互不融合,各是各的体系,相互之间的渗透不够。[3]课题组在针对“您认为贵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与您所学的专业课的关系是”的调查中,设置了四个答案:A.没有关系,B.有些联系,C.相互融合,D.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没有关系的占被调查对象的47.4%,选择有些联系的占被调查对象的26.6%,选择相互融合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8.1%,选择不清楚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9%。可见,在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创业课程往往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4]事实上,和“守业”相比,创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创业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的创业意识、积极的创业精神、较强的创业能力等。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使得创业教育很容易和专业课程融合到一起。商学、经济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的联系不必多少,文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积极的创业精神相联系,政治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探索商业范围以外创业活动的动力相联系,社会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掌握创业基本规律相联系,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相联系等等。探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要加强课程体系融合,建设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与各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

三、融合师资队伍,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

探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除了教育观念融合、课程体系融合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师资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融合,需要更多的师资参与进来,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参与,因为离开大学生所学专业谈创业教育是不切实际的空谈。然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较晚,创业教育师资还不足,而专业教师也没有在创业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题组在针对“您认为所在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情况”的调查中,设置了四个答案:A.有校内专职师资队伍,B.仅有外聘教师,C.没有专职师资,D.AB均有。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有校内专职师资队伍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3.3%,选择仅有外聘教师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3.2%,选择没有专职师资的就占被调查对象的58.1%,选择有校内专职师资队伍也有外聘教师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5.4%。可见,在重庆市不少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而在课题组针对“您认为您所在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培训主要存在哪些不足(可多选)”的调查中,31.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历,讲授内容较单薄,缺乏实战经验启发,2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对基于专业背景的创业指导性不强。这与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关系很大,不少专业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学校学生处、团委的工作,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事情,与自己的专业课教学无关。探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要融合师资队伍,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校内外、专兼职相互结合的多元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作者:黄邦道工作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第六篇: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启示

一、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总体状况描述与分析

美国《FortuneSmallBusiness、BusinessWeek》和《KauffmanReport》等经济、管理类权威刊物定期对全美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学进行领先度排名。基于笔者在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访问研究和收集的资料,我们从2012年的排名结果中选出全美创业教育领先的前26所大学,并对这些大学的创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一)多层次、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课程面向所有学历层次开设,包括博士、硕士(含MBA)和本科。实际上,除了大学,有很多高中就已经向学生开设了涉及投资、营销等创业所需基本知识的入门性常识课程。管理类专业是创业教育的“必属领地”。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已经几乎成为所有高校的“常规动作”;在有些创业教育领先的学校(如BabsonCollege(百森学院),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学院的创业教育已连续17年全美排名第一),则在管理学科下干脆设置了“创业”本科专业,其MBA也是旗帜鲜明地以“创业”为方向。非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旨在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而如何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入、融合到各种专业教育中,则是各校各有思路。

(二)创业学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向其他学科渗透

美国的创业(Entrepreneurship)学科与传统的商业(Business)、管理(Management)学科在背景、对象、出发点等方面彼此呈现差异、相互独立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商业、管理学科研究对象是运营中的盈利性组织及其市场行为规律;而创业学科则研究如何有效初创一个有生命力的盈利性组织———这个组织当然要有某种行业或专业背景。脱离行业、专业,仅仅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创业学科,所能发挥的价值有限。创业学科必须伴随、渗透、融合到其他学科,比如工科,才可能发挥超越两个学科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种融合渗透的结果是:学生们懂得的工科专业知识可以帮他们谋到一个职位;除此而外,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他们可以通过创业行为将其专业所学转化为资本,为社会贡献更多税收和就业机会,同时实现更大自我价值。渗透的另一个“副产品”是创造了一个平台,有可能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为异类思维提供了相互碰撞的机会。

(三)创业课程呈完整体系

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模块划分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数量方法等,传统的商业、管理课程设置分别对应这些模块。这种设置方式有一定道理:传统上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企业,一架已经运转而且还在继续运转的机器,学生只能从这架机器的某个职能进入其中并随同、顺应这架机器,继续现有的运转方式和节奏。Babson的创业课程设置则一改上述传统思维,以创业行动为导向,用创业过程模式取代传统职能管理模式。所谓创业过程模式,是按小企业创建的自然过程,如机会识别、酝酿、建立、成长、收获,总结小企业在初创和成长各阶段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用工具,将这些内容设计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例如,Babson目前针对本科生开设的部分创业课程包括: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咨询、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创建新企业、家族企业、创业融资与财务、创业营销、新企业运营、企业成长战略、创业相关法律[1]等等。这种创业过程课程模式基本已经成为美国各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模板”。对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进入创业课程的学习,可能多少会存在一些管理常识或是管理思维缺失的障碍。为此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itute(仁斯里尔理工学院)针对其工科学生的特点规定,学生在开始学习创业系列课程前限定选修“管理入门”“发明创新与创业”(创造力是工科学生进行技术创业的起点,该课程告诉学生如何把一个想法转变成一项发明或一项创新,最终转化成一项产品或服务,进而通过成立一个新企业来生产并销售该产品或服务)“技术创业入门”(使学生了解由一个技术资源拥有者成为创业者的过程)[2]。除此而外,该校还有整套的创业课程体系提供给工科学生作为辅修专业选修。在完成这些课程后,一名工科学生,不仅仅在其工科专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基本训练,而且还具备了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去开创新企业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开创新企业的意识和信心。

(四)强调师资的创业经历

由于创业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对于创业师资的要求也大大有别于一般的理论课师资:创业教师必须有创业或在企业任职的经历。在Babson,创业中心的近四十位教师中,绝大多数有过创业或企业任职经历[3],而相当多数依然兼职某企业或干脆就是公司股东,这些人属于“校外兼职的校内教师”;另有许多“校内兼职的校外人员”担任大量创业课程的讲授。有趣的是,在Babson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课堂上会有两名教师同时上课———一个是学校的教师,另一个是从企业聘来的兼职教师,他们一个说实际,另一个讲理论;一个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另一个提供理论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两个人的作用是互为对方做“注解”。这样的课堂令人感觉像是“一唱一和,相得益彰”的一台戏,直白、精准地诠释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对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索

创业教育纳入中国高等教育是政府、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要,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自明。如何开展好创业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创业教育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首先,创业教育是一种意识教育,因而眼界要宽、目光要远。我国高等教育在本世纪初超常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就业压力。为了寻求解决之道,我们初识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这样一种“见面”方式,十分容易让人对创业教育产生误解:创业教育,无非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自己创业,让出宝贵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这种认识,实在是大大“小看”了创业教育,误读了创业教育的意义。远观创业教育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它为推进文明进步所做的贡献远远不只是就业机会。它培育的是全社会的创业文化认同,推崇的是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锻造的是基于科学素养的企业家素质。正是在这种普遍存在、备受推崇和尊敬的创业精神滋养下,活跃的创业活动成为了美国经济近几十年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中国,传统价值取向趋于不做“出头之鸟”“林中秀木”,万事力求“中庸”以规避风险。这与创业精神倡导的创新、进取格格不入。因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某种意义上引领的可能是一场传统意识形态的变革。开展创业教育的深远意义,并不在于让人人都立即去创业,而是要让全社会通过认同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从而崇尚、尊重创业行为,弘扬创业精神,储备创业能力,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创业“种子”易于发芽、生长的“土壤”。因此,不能将创业教育仅仅看做为应对当前就业矛盾的短期被动手段。其次,创业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技能教育。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系列识别机会、遵循规律、科学决策的活动。创业教育要向学生输送正确采取行动的知识和技能工具。为此,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一)要面向各学科开展创业教育

从创业教育受众面看,创业教育一定要在多学科范围开展。目前的情况是,一些高校只是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课程。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有原因的:管理类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创业类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教他们当然要容易得多。但是应该看到,未来创业活动的生力军,潜伏在大量非管理类学科学生当中,技术型创业活动尤其如此[2]。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实际上他们比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是其他各学科的“助力器”。比如,创业教育施加、融入工科教育[4],可以让工科学生懂得,他不仅可以成为企业的一名工程师,承担单一的技术工作;而且还可能成为一名创业者,用自己所拥有的技术资源,再加上经营的头脑,让整个企业按他的想法去运转。

(二)要建立适宜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受众面广泛,但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则不尽统一。目前,创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本身已成为创业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我们看到,美国创业教育领先的各高校也都各有自己的课程体系。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球著名的以理工科见长的院校,其斯隆管理学院开出的部分创业理论课程[5]主要由“技术型新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型组织设计和领导”“创新型创业: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通讯技术”“如何开发“突破性”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管理与创业”“生物医学企业的战略决策”“技术和创业战略”“软件企业创业”等课程组成。由此可见,该校的创业课程设置是如何与它的优势学科相互融合的。借鉴美国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我国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国情实际建立自己的创业课程体系。除了教学法探索,创业课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应当成为创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这个领域的探索空间十分巨大。

(三)要争取多渠道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创业行为是完全的实践活动,与变幻多端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创业教育对实践教学手段的依赖程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但是,实践教学手段单一、流于形式、受众面窄等问题,可能是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状况。实践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取决于两个关键:教师的积极性和资金支持。从教师积极性看,对创业教育积极性高的教师,其创业实践教学投入必然高,且实践活动的形式手段丰富多采。一个客观事实是,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投入的要求远远大于常规的理论教学环节,而且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于在短期内被看到。仅仅凭借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投身实践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尝试的积极性难以长期维持。关于资金支持问题,人所共知,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还是过程,都是靠资金来“铺垫”的,而且这种投入的效用不能即刻显现。但是如果懂得创业教育是对一代人、甚至全社会的一种意识教育的话,那么这种投入实际上就是一种长期储备。它储备的是国家未来长远经济发展的不竭的源动力。表面上看,创业教育的改进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但实质上,在于全社会,特别是政策支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的宏观战略,这个战略的实现需要各个执行层具体的配套政策来支持、保障;需要各个执行层认真贯彻、细致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才能适应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

作者:申桂英胡向真工作单位: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第七篇: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比较

一、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的内涵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是为了进一步探究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在著名教育家费论斯•克雷明提出的教育生态学的启发下,研究者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研究高校创业教育。在这个维度下创业教育生态化是把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项元素链接成一个生态系统,称为创业生态系统;把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元素新称为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简称为生态因子。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是KatharineDunn在2005年提出的,她认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应形成数十个项目和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中的“创业生态系统”[1]。创业生态系统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影响和空间内,以创业型大学为基本发展目标,创业受教主体大学生与各生态因子之间通过知识传递、理念交换、制度保障等相互共存,相互促进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为生物的生长在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其成长受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影响。依此类推,大学生创业的成长及其发展,将受创业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的影响。影响的不仅是单因子,也可以是综合的、多因子起作用[2]。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发展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三十多年来,美国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4]。

(一)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培育状况

在创业教育方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等高校一直走在美国各大学的前列。麻省理工学院(简写为MIT)是美国大学中第一个实施创业生态系统的高校,也是实现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模式示范性高校,并辐射全国其他高校。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11年3月成功使创业生态系统有效运行。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内的创业项目和研究中心,是由学校的教员和职员负责运行的,他们分工明确,责任心强,创业生态系统内的校内相关课程与师资配备,也是由校方教育部门统一协调安排,确保检查落实到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生态系统是由主管创业的副校长直接负责,同时由研究与创业委员会、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主权办公室和产业赞助科研办公室管理,确保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创业顾问委员会,是由主管创业的副校长和洛杉矶分校各二级学院的院长组成,这些机构介入创业生态系统,目的是为创业者提供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辅导,以实现新企业快速孵化上市。

(二)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发展状况

1.师资生态因子有扎实的创业实践经验

生态因子中师资的质量是创业教育的成败的关键点。美国高校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保留大学教师职位的前提下,主动到社区创办公司,通过实践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社区创业成功的知名企业家担任高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案例和创新思维。斯坦福大学每年都邀请英特尔公司现任董事长为学生开设两门相关专业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与技术中心每年邀请全球科技、商业、经济领域的知名人士为学生开讲座[5]。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聘请合作公司的CEO或创业家担任学生创业小组的导师,每位导师都会安排创业小组与当地有名的创业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创业[6]。

2.社会各界为资金因子提供支持和资助

资金是创业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美国各界长期为创业教育提供经营支持和资金资助。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社区给学校技术提供需求信息和资金支持,校内的一些组织也提供部分创业的奖金,部分社区的风险投资也主动加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创业中心是由校友阿瑟•罗克资助2500万美元成立的,当前美国所有创业中心的平均规模达389.13万美元。考夫曼基金会在美国学院和大学开展创业实习项目,为26个学院和大学提供120多万美元的实习资助,以促进青年一代创业精神的培养。美国大学通过校友捐赠或设立各类创业资助金,为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提供合理的经费。

3.美国高校有志趣于创业的大学生社团

大学生社团在美国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形成良好的创业资源和创业网络,又产生新的创业策略。MIT校园内与创业相关的学生社团有10个,其中以创业俱乐部和MIT10万美金创业大赛最为有名[7]。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的创业者协会,是创业者发挥能力的舞台,协会主动为创业者提供强大的校友网络和创业家咨询。协会每年组织至少150次以上的相关活动,还为学生提供进入洛杉矶企业里创业实习的机会[8]。

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发展现状

(一)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

在研究中,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由受教主体大学生、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社会创业资助、高校师资、高校课程体系、高校决策部门、高校社团组织、高校创业实践基地等8项生态因子构成。大学生是创业教育主体,是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核心。各高校创业生态系统还没有完全构建,而相对美国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的建构状况,中国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内主要生态因子发展状况

1.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少

我国是从2002年开始由教育部推行高校创业教育的,团中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始制定并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措施。2005年由团中央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在部分高校开展。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较少,目前的关于创业方面的制度不能鼓励大学生实质性创业,也不能用大学生创业来推动区域创业经济的发展。

2.学校决策机构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

研究型大学在创业教育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不足,思想观念较为传统;教学型大学是一种大众教育,学生数量庞大,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高职院校由于资源有限,学生虽然不具有优势,但是其创业意向最为强烈[9]。中国高校管理者由于国内环境影响,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各高校创业教育实现目标不明确。国家对创业教育没有考核规定,学校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与科学评价机制,因此,创业教育难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

3.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创业课程多为选修

中国高校仅有少部分教师重视大学生创业,研究并撰写创业相关的论文,推进创业工作。当前,中国高校专门针对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没有完全开设,受过专项创业培训的教师也凤毛麟角,兼职的教师仅限于理论,没有系统的成功创业实践经验。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多为选修,创业教育学科建设更是难以实现,创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创业教育深层推进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的全面建立在中国大学任重道远。

4.社会及政府对创业资金资助缺乏

中国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在资金投入上较少,给高校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投入不足,高校创业教育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由于社会、社区企业、校友资助资金少且没有专门部门有效地整合使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上,导致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缺乏,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也难以构建。

5.大学生创业实践科技含量低、时间短

虽然中国高校重视创业实践,各高校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或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等实践平台,并安排专职指导教师,按照国家政策,大学生可以进行小额无息贷款,有少数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在创业科技园开展创业实践,但是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多为科技含量低,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性行业[10]。大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参加实习或应聘去就业。由于本科生四年后面临毕业的选择,因此,实习实践这一环节一般时间较短,仅为半年。

6.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受我国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其创业的主动性还存在认知偏差。多数大学生认为四年后就业的选择是考研究生、出国留学、考公务员或到企业招聘,没有意识到创业作为未来就业趋势,是当前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还有部分家长认识不够,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错误地将创业概念混淆为下岗或失业,从而影响学生创业积极性。

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平衡性和持续发展性,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的正常运转,对我国高校创业生态化有较多启发。

(一)培养促进创业生态化发展的合格师资

师资质量作为创业教育的关键点。高校要主动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创业,并为创业指导教师提供培训和访学的机会,或聘请知名企业的创业家到高校兼职担任创业指导教师,鼓励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主动自主创业,将科研产品主动与市场联合开发,创办公司,积累创业经验。

(二)构建良性互动的高校创业生态系统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在高校自身,强化政府和高校管理者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职责和作用,我国政府部门要重视创业,主动为大学生搭建服务平台,客观上合理的创业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确保了社会稳定。注重与社会企业加强联合和联系,主动搭建校企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制定本校创业教育目标,将创业目标纳入学校总的教育目标体系中,成为高校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目标[11]。同时高校要围绕创业,协调各职能部门,主动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各职能部门主动与外界企业、机关等协调,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机会和支持。

(三)制定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的鼓励政策

创业政策既能保证创业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又能调动系统内各生态因子的创业主动性,保证创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平衡。针对大学生创业,政府可建立支持大学生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大学生创业贷款、税收、经营场地、社会保险等方面,制定相关创业优惠政策,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宽容优抚政策,鼓励再创业,以使大学生从人生价值和人格上得到安慰。国家设立专项创业教育奖励资金,将创业教育列入高校合格评估、评优创建的必备指标,启动创建创业型大学目标新体系;高校对创业的大学生实行创业奖学金制度;把创业教育列入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中,加强对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考核和评比,提高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紧迫感。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是一个集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和生态因子培育的全新创业理念,是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引擎,在未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型大学的创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刘振亚工作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第八篇: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

一、中美两国创业教育的特点比较

1.两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同历程

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HoarceMoseS)为了帮助一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商业实践经验,创立了青年商业社(JuniorAehievement)口,。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yeslmaceg开设了“新创业企业管理0课,共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这门课的学习,这被认为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3]。1968年,百森商学院(BabosnCol-esle)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EnterPrelluesrh中Cocllellrtatioll)课。随后不久,南加州大学于1971年提供了有关创业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72年,又第一个设立了创业本科学位。由此,创业教育开始在美国萌芽。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以电子通讯、网络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在美国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进人了迅速发展阶段。到2005年为止,美国共有1600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成立了100多个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心,积累了超过4亿4千万的基金资助[4]。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创业教育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业压力状况等息息相关,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0。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5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6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0[5]。同年,创业计划大赛从清华大学推向全国。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同年还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列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从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良好势头。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大多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并尝试针对地域和本校特点进行了相关创业教育研究,有高校开展了“校园创业计划比赛0,并设置校园创新创业基金,“大学生创业坊0“创业孵化基地0等学生创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园中建立起来。

2.两国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比较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同时,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十分细致,涵盖了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可以说完备、丰富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增强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课程多达24门,并实实在在通过其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培训。同时,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已具备科学体系。在国家相关政策与学生就业形势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受到大多数高校的重视,部分高校已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创业教育还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不能充分体现创业教育与各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不能将创业教育纳人体系并落到实处。

3.两国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比较

美国有着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背景,政府与地方教育系统结成全国性的创业教育联盟,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会来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非营利组织、企业界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是美国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不竭动力。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美国股票市场的繁荣,创业教育获得了大批的捐赠资金,如富兰克林一欧林基金会一次性赠予百森商学院3000万美元创业教育基金;再如美国的考夫曼基金会,该机构以促进年青一代创业精神的培养为目的,长期资助创业教育项目陌,。由于社会支持体系的不断充实,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44亿美元。资金是创业的最基本的保障,我国因学校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创业活动大多流于形式。除此之外,整个社会的创业文化大氛围还未形成,提倡创业、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社会舆论环境还未形成。另外,政府相关信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获取创业信息的来源不稳定。社会创业教育缺少一个资源整合机构,对于各高校成果转化、资源整合、平台共享等方面都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二、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的思考

美国的创业教育因其体系科学、系统与不断前进发展的势头为全世界所瞩目,但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背景与美国近百年的发展及国情大不相同,国内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及自身的运行规则,需要不断地总结、研究,并努力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

1.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创业思想理念

在我国,从学生到家长再到学校,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考公务员或出国继续深造,目的都只是为了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创业教育,能主动问津自主创业的学生少之又少。据调查,2007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034%,2010年为0.87%。对于学校而言,教育的目标也大多是培养研究型及应用型人才,很少有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培养的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就必须有一批具备创新思想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让更多的劳动者转变为创业者,让整个社会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将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变,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所倡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0能够使学生发挥创造潜能,不断超越现实,不断创新。

2.多方联动,完善创业教育支持系统

首先,高校要发挥主动性,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对于毕业生就业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理顺校园内一些关系,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形成校内创业教育团队,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创业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基于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民创新创业的氛围。积极推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做面子工程,注重活动参与与投人,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场地、实训等设备和设施。设立创业指导办公室,接受学生进行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管理、融资等创业知识的咨询,及时准确地向学生相关创业政策、项目等信息[7]。其次,政府要发挥能动性。一方面-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5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0.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6(人社部发[2010125号),与各地方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创业引领计划0,切实落实相关创业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要及时关注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困难与阻力,针对问题继续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并努力拓宽信息渠道,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资金投人,在培训师资、项目推荐、创业平台构建等方面给予主动积极的支持。

作者:吴晓晴工作单位: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