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广义与狭义区别分析

时间:2022-06-03 08:54:54

导语:创业教育广义与狭义区别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业教育广义与狭义区别分析

一、目标定位的不同

狭义的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密切相关,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办新企业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创业人才。创业人才能够创办新企业,为社会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还可以带动他人就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在提高高职就业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就业率。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创业教育被赋予就业“消防员”的角色,人们期待创业教育能够解决高校就业难题,甚至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培养大批的创业者,不仅是促使大学转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大学的办学目的。[1]高职院校应为创业人才的成长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创业人才的培养。广义上的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人,其重点在于培养个体的创业精神,侧重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应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去创办实体。他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岗位价值,为工作企业或部门创造更高效益。[2]创业型人才具备较好的创新创业精神,短时期内不一定创业;即使不从事创业活动,创业型人才在工作中也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创业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在就业压力下,高职大多局限于狭义的创业教育,仅将其目标定位于创业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业竞赛”与“就业指导”作为创业教育主要形式,在创业实践中引导学生成立“创业公司”,涌现出一大批的“学生老板”。这些院校的出发点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最多的创业家,将目标定位于“学生老板”没有错,但仅将目标定位于此则过于狭隘。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向整个社会民众的心灵深处撒播种子的过程,而绝非单纯地多培养几位企业家。[3]将创业教育定位于创业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有利于高职打造创业教育这张名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创业教育更多地属于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应景之举,创业教育只是就业教育的一个补充,而远远未上升到价值观转型的高度。很多高职开展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实现学生就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创业,目标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教育来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Hills认为创业教育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了解开办和管理企业的流程;另一方面在于提高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意识。在Sex-ton和Kasarda看来,创业教育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帮助学生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二是增加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抱负;四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高职创业教育应该培养大量的创业型人才,仅仅将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创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二、目标受众的不同

狭义的创业教育针对能够创业的学生,在于培养学生老板。创业教育理应培养出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创业家,以实现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创业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远非通过创业教育就能够成为创业人才,但有效的教育能够促进创业人才的成长。创业人才,尤其是能够带动他人就业的创业人才,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升创业教育的吸引力,为创业教育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广义的创业教育定位于所有学生,在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狭义的创业教育是定位于能够创业的学生。创业教育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其本意为“创业家精神培养”。哈佛商学院将创业精神理解为“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机会的行为”,他们认为,创业精神代表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的行为,创业精神隐含的是一种创新行为,而不是一种特别的经济现象或个人的特质表现。[5]创业教育是对传统就业教育内涵的拓展与功能之延伸;是对就业教育的深化与具体化。创业教育既是培养专门创业人才的“精英教育”,又是塑造全体学生创业素质的“大众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将目标局限于将部分学生培养成企业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从教学目标而言,创业教育的成效与学生创业参与率、成功率存在内在联系,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创业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但每个学生都应接受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是仅针对部分学生所开展的精英教育,也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高职院校只针对创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紧紧围绕能够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活动,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行为,大多数学生只是创业教育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对浙江省某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全校只有10%的学生参与创业课程学习,尽管很多学生对创业教育感兴趣,也期待在有机会的时候创业;全校的创业类大赛只有3%的学生真正参与,甚至有的学生都不知道学校有创业大赛,大多数学生只是创业教育的被动旁观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三、启示作用创业教育目标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理应对应着不同的层次。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目标的两个纬度,分别对应部分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培养,体现了培养目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高职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必须全面定位创业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

(一)全面定位创业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必须全面定位高职创业教育目标。高职创业教育要定位创业人才的培养,培养能够创办新企业的“经济人”;还要兼顾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培养每一个“社会人”的创业意识。高职创业教育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专门培养,使其成为创新企业的创业人才;还必须让全体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为构建创业型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微观上,创业教育理应培养出创业人才,以实现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增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自信心。创业家的成长有其自身特殊规律,远非接受创业教育就可以成为创业家,但有效的创业教育能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识别和抓住创业机会,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人才,尤其是高质量的创业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创业教育吸引力,为创业教育的开展起良好的示范与倍增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高职院校加入创业教育的行列。宏观上,创业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将所有学生培养为创业型人才,为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作人力资源储备。开展创业教育,必须转变思维、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将人才培养理念由现在的“就业教育”提升至“创业教育”。创业时代不仅需要创业人才,更需要创业型人才。创业人才可以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创业型人才同样有助于提高经济的活力与效率,启发创新思维与创新策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高职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创业教育更多的是被看成一项就业政策。尽管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补充,只是从就业培训的角度来看待创业教育,还未将创业教育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地步。创业教育要培养创业人才,也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教育理应颠覆现有的教育理念,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二)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

为实现创业教育目标,高职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集中精力打造创业人才;在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带动创业型人才成长的过程。创业教育的目标分为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其当前目标是培养创业人才,长远目标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教育当务之急是培养大量的创业人才,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上都应作出重大的调整。为保障创业人才的成长,高校必须在制度上给以一定的保障。创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改变当前高职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能够改变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不敢创业、也没有能力创业”的尴尬局面,同时提升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自信心。创业教育长远目标是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也是高职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业培训与企业家速成,指望在短时期内培养大批的创业者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业教育更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盲目去追求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事与愿违的。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老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里埋下创业的种子,让其在合适的环境下破土而出,在适应的环境下成长,在将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为实现目标,高职创业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全面普及创业教育,使全体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做智力准备;对有创业意向且具有创业特质的学生实施专门培养,培养高质量的创业人才。这样可以在解决高校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提高社会的就业率;对已创业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切实解决他们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这类学生更好地创业,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在这种分层模式下,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培养全体学生创业素质的同时,必然会出现高质量的创业人才。(本文来自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何淑贞徐玉成工作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