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启发3篇

时间:2022-06-02 04:13:43

导语:大学生创业教育启发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创业教育启发3篇

第一篇

一、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简述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主要认为研究生自主创业可以带动就业;工科研究生因为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更有可能进行技术创业,可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缓解我国的科研转化率低的问题[3];另外,创业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4]。可行性:主要从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外部因素是政府支持力度加大[5],创业的外部环境趋于好转,社会的认同度提高;从高校内部来看,工科研究生经济状况相对较好,阅历较为丰富,年龄优势明显[3];知识结构和素质相对较好[6];高校内部的制度环境也比较有利,如部分学校有课程体系,甚至有一定的扶持和孵化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存在的问题:政府、社会、高校等对工科研究生创业存在功利性认识,认为创业就是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创立新企业[6],普及面窄,大部分研究生往往被排除在教育受众之外;师资没有创业经历,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授课技巧和知识储备;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备,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不能结合;缺乏实践教学和训练;场地、资金、技术孵化等支持系统缺乏。对策:根据以上的问题,政府、社会层面要为创业教育提供外部的保障[1],高校自身要发展创业教育,需要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师资、校园环境、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变革。

(三)现有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缺乏深层次的对创业教育推动因素的分析。现有研究对于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深层次的推动因素主要是归结为解决就业问题、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创新战略的需要等方面。到底是什么原因推动了研究生的创业?外在和内在的推动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有学者认为大学使命演变的内在逻辑是创业教育兴起的内生性因素[7],但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为后续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2.专业教育和导师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模糊。现有研究一般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从宽到窄分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专业教育和导师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模糊。专业教育被视为与创业教育并行或者与创业教育互为补充的关系。专业教育没有纳入创业教育的核心体系,只是提倡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某些目标,以此实现和创业教育的结合,针对研究生导师的作用更是很少提及。

3.工科研究生的特殊性不明显。现有研究中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区别不是很明显[1]。对于研究生的特殊性,一般只是宽泛地认为研究生相对来说具有技术和知识优势,有利于技术创业或者机会型创业;还有些学者认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培养体制本身就具有创新性的特点[6],更能很好地衔接创业教育中的创新性培养的目标,总体上来看缺乏深度的详细分析。

二、学术创业视域下的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

(一)学术创业简述

1.概念。狭义的学术创业(AE)指的是大学学者(包括大学教师、研究生等)为使自身研究成果商业化而参与的商业性的创业活动,如产学合作、基于大学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大学为基础的孵化器企业、由学者组建的新创企业、在企业和学术部门具有双重身份的研究者等;而广义的学术创业也包括学者对自身学术生涯的战略管理以及创建一个新的领域或机构[1]。

2.成因。综合现有文献,可以将学术创业的产生和演变归结为三种逻辑:第一种是技术逻辑。上世纪80年代始,科学与经济、大学与产业界的边界发生了大规模变革[2]。一开始,学界注意到科学研究发展的逻辑演化与管理实践具有相似性,与企业研发存在着整合效应,先后提出了“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的概念[8]和“后学术科学”(post-academicscience)概念[9]。后来用“学术资本化”(academiccapitalism)[10]和“企业科学”(corporatescience)概念[11]来诠释学术趋向于资本化、商业化以及企业竞争力日益依赖知识创新优势的现实。近年来,学术界用“学术创业”(academicentrepreneurship)来描绘大学的知识资本的创业活动演变的趋势,将学术创业的产生和发展视为大学和企业在科学技术发展上不断融合碰撞的结果。第二种是大学使命演变逻辑。大学自诞生以来,其使命是不断演进的。从纽曼的纯粹教学,到洪堡的教学和研究统一,再到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大学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回应社会的要求。根据三重螺旋模型理论,为社会经济服务成为大学的一个核心职能[12]。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职能又向创业职能演变,有学者认为大学诸多形式的学术创业活动是强化为经济发展服务使命的一种必然要求和自然演进[13]。第三种是创业本身的逻辑。在熊彼特看来,创业意味着能够最大限度地组合自己的资源,运用还未运用到实体经济中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来生产新产品并完成商品交易,知识是创业者成功的最重要的资源[14],在当今以创新和变革为导向的动态环境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依靠源自知识的创新和知识向市场价值转化的能力。所以,拥有丰富知识资源的大学就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创业者。

3.主要研究内容。

(1)学术创业的导向分类。从创业活动的方式、途径和结果的差异来看,可以将学术创业分为三种导向类型。学术导向。学术导向的学术创业指的是在一些研究型大学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坚持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不热衷于将自身的科学研究成果商业化,认为学术职业本身没有应用的功能[15]。他们的目标是学术声誉的最大化,往往将自身的研究成果视为公共产品。有学者认为,学术导向的学术创业实际上是学者对其学术生涯的创业化管理,和企业家的创业实质是相同的。差异在于它的创业方式是在科学体系内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学科和新范式;创业效果体现在获取学术声誉;开发的市场是未被发现或解决的科学难题。创业效果由学者同行的观点和反馈来评判,衡量标准为研究的引用水平和影响因子[13]。创业导向。创业导向的学术创业者追求和从事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活动,热衷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目标是获取发明专利或发明许可,或者开创一家衍生企业。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更感兴趣;他们往往更多地与企业合作;研究的成果具有私有性。总的来说,创业导向的学术创业强调市场化意义上的创业,关注知识向商业价值转化。兼顾型学术创业。兼顾型学术创业者主要通过大学与社会机构间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研究。与创业导向的创业者偏重于经济利益不同,他们获取经济收益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支持他们的研究项目或团队,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得到新的理念、技术和经验等知识收益,使自己的科研团队、实验室、研究所等的声望和规模提升,获得成长最大化[2]。总的来说,兼顾型学术创业寻求在学术导向和创业导向之间的一种平衡。

(2)学术创业的活动形式和一般过程。Klofsten将大学学术创业活动从硬性到软性分为:科技园、衍生企业、专利和许可、合同研究、产业培训课程、顾问咨询、筹资、学术出版和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主流的意见是认为尽管硬活动很重要,但大学转移知识最好的方式是软活动[16]。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并没有最佳的形式,大学更关注其是否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17]。在创业过程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Wood指出的四个阶段:创新披露和知识产权保护阶段、意识和获取产业合伙阶段、商业化机制选择阶段(技术认证许可、创造衍生企业、驱动机制选择)、商业化阶段[18]。学术创业过程各阶段的创业活动、创业主体、障碍困难、关键影响因素等都不尽相同,只有准确把握各个阶段的关键因素,才能提升学术创业的绩效。

(3)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主流的意见认为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有外部制度因素和内部制度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政府管制因素、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等;内部因素包括教育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的微环境。同时,学术创业的绩效受学者、大学以及环境三者的综合影响。学术创业活动和大学的功能和社会使命的变革互相影响,与学术组织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及情境差异息息相关,学术创业需要在商业性的技术开发和学术的自由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二)学术创业对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影响

1.宏观影响。(1)学术创业是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因素。学术创业表现出的大学职能向社会服务倾斜的创业化特征,强调学术与产业实际、市场结合。这实际上都是大学对时代要求的反应,是技术的逻辑、大学使命和发展的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大学的创业化职能要求,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工科研究生教育要着力培养研究生掌握将学术与市场结合的本领,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开创自身事业的能力。所以,深入研究学术创业理论,不但可以理解创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因素,又可以为其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和增长点。(2)学术创业是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制度环境构成的主要因素。学术创业深刻地影响了学者、大学的社会角色定位,客观上也对大学的管理体制、产学研转化体制、教学体制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构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环境。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面临着制度趋同的压力和合法性压力。表现在创业教育方面就是不能脱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目前的专业教育体制,更不能脱离各个大学本身具有的文化传统。在这种制度压力下,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必须要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术创业结合起来,与学校的各种资源、智力支持体制和管理体制结合起来,提高合法性和师生认同感,进而为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铺平道路。(3)创业教育要注重学术与创业的平衡。学术创业本身体现着学术与创业平衡、科研商业化和学术自由的平衡的价值取向。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创业教育往往指创立企业,对创业导向强调过多,普及面有限,导师和研究生本身的认同感有限。学术创业在强调创立企业的价值的同时,强调运用创业思维管理自己的学术生涯,体现了对于创业本质的把握:创业就是用创业的思维,最大限度地组合自己的资源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至于这个事业是发展学术或是创立新企业,虽然其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和评价标准有差异,但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总体上说,这种平衡客观上扩大了普及面,也提升了合法性和认同感,对专业教育的创业化变革也有着极强的暗示作用。

2.微观影响。从学者创业的定义和实践来看,学者是包括研究生的。由此,工科研究生也有着三种学术创业路径,即创业型、学术型和兼顾型。创业教育需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1)创业导向的工科研究生应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他们往往是导师市场化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人员,甚至是导师创业的“委托人”[19]。他们对于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开发的具体过程比较熟悉,有助于形成适合自主创业的“先前经验”;机会识别和开发的能力比较强,完全有可能走向自主创业之路或者成为专利、技术经纪人等。对创业教育来说,如何与他们的创业导向型导师联合起来,开发这一部分研究生的创业潜力,丰富他们的商业知识储备是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的重心。(2)重视兼顾型创业的大多数研究生。从目前高校的现实来看,大部分工科研究生都参与到导师的合作研究的科研项目中,主要涉及偏软的学术创业活动。他们的科研参与让他们更有机会熟悉基本的技术转移模式,更有可能识别科研初步的市场和商业价值。对创业教育来说,应从实际出发,偏重于他们从事软活动方面的技术转化活动掌控能力的培养[20]。(3)不可忽视学术导向的学术创业。从我国实际来看,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因为种种因素还不具备马上就创立企业的能力,主要还是以完成学业、管理好学术生涯为主。从技术发展逻辑来看,三螺旋理论的多学科性倾向、科研的商业化倾向表明,即使是基础研究实际上也需要有创业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将培养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创业化管理能力和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目标,这也是创业教育所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

三、基于学术创业理论的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改进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创业就是创立企业、创业教育就是在专业教育之外进行商业知识教育的观念。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创业化的管理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能力,以及组合环境资源和自身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树立系统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创业教育与现有培养体系和学校其他体系进行系统考虑,与教师创业结合起来,与科研创新结合起来,与大学产学研体制结合起来,与大学的各种具体创业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最后,要深化导师制的改革,注意发挥不同类型的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创业上的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决定作用。

2.系统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将重心放在科研如何进行商业开发的转化上,也没有区分不同类型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差异性;此外,基本上没有针对导师和研究生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实施。因此,系统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可以尝试按照学科大类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突出技术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将学校科研转化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汇编成册,作为辅助教材;还可以尝试面向大部分研究生举办专利经纪人考试培训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体系。

3.优化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在目前常见的创业机会与发现、开业知识、企业管理、财务知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的创业化以及覆盖全部学术创业活动的从硬到软的活动知识,包括科技园、衍生企业、专利和许可、合同研究、产业培训课程、顾问咨询、筹资、学术出版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参与相应的知识培训,根据自身课题组现状,将一些惯例流程以及诀窍等隐性知识显性化,进一步方便学生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4.将导师纳入创业导师体系。从学术创业的观点来看,创业教育应该将研究生导师纳入师资体系。从学术创业的三个导向来看,学术型创业情境下,导师和研究生是师徒关系;在创业型情境下导师和研究生则变成合作者和委托人关系;在兼顾型创业情境下,导师和研究生则主要是合作者关系。无论什么类型,导师对于研究生学术创业的成效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应该是最主要的创业导师,应该成为继专职创业教育教师、校外企业家导师之外的创业教育的重要倚靠力量,这是判断创业教育师资良莠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

5.科学认识研究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从学术创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型研究生的创业实践形式主要就在学校企业之间不断的奔走协调之中;兼顾型的创业实践往往体现在跨学科部门的协调和组织过程中;学术型创业的实践可能就在专业教育之内,就在他们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这些创业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实训、模拟创业等各种活动一起构成了他们的独特的创业实践形式。特别是带有学术创业色彩的实践活动,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进一步挖掘其实践价值。

作者:张克兢宋丽贞工作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第二篇

一、问题的提出

内涵式发展指的是发展内容与发展路径[1],其涵义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突出事物“质”的发展。它是发展结构模式中的一种,是将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进行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2]。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就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引入内涵式发展思路的研究还很少。笔者拟对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际上如MIT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构建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二、高校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它被认为是“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性教育、职业教育处于同等地位。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社会对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呼声高等因素的影响,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高校正在积极寻求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采取先进理念,构建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创业教育模式,这对于高校少走弯路、快速提升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等教育模式亟需变革

“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提高了我国适龄青年的入学率,从扩招前的毛入学率4%增加到2012年超过24%,使得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扩招也是双刃剑。当前,我国在读大学生人数达到3000万,规模处于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怎样才能具备与之匹配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后勤服务?我国高等教育采取的是以“增量”为特点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如增加高校、扩大规模、建大学城、推动教育产业化等等。这些举措的结果是高校、学科专业出现了低水平重复,教育资源摊薄、教学质量降低,大学生培养规格与社会脱节,最终是大学生就业难。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1]。因此,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不能满足我国高校大众教育的要求,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史短,内涵式发展有利于夯实基础、提高质量

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标志性活动是1998年清华大学组织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今仅仅14年。发展历史短,使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如创业课程教学不系统、创业实践平台不完善、创业配套机制不完整等,这些都制约着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从内部挖掘发展要素、创新发展模式,从“强”做起。这样,高校在发展创业教育的初期就能够夯实基础。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提高质量,创业教育更是如此。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如果创业教育质量不高,那么高校就没有履行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将“提高质量”放在战略核心地位,这样可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3、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从《发展纲要》中可以看出,国家将提高质量放在了我国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创业教育作为我国政府当前重点支持和推广的教育类型,更是需要将提高质量放在核心位置,而不是只追求噱头、简单的名片式发展。国际上高校的发展轨道与趋势证明了提高质量在高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法国于1984年就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法国政府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同年,美国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倘若美国高等教育沉湎于不求进取的状态,倘若允许追求高校文凭而不学习,那么各级教育都会深受其害”。所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纲要和国际高校发展趋势。

三、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针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搜集了湖南省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的资料。样本的选取,根据高校的特征与代表性,最后确定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七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其中,有“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公办的一本、二本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同时,对正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高校从事或管理创业教育的相关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此次调研,问卷共发放510份,回收496份,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92.5%。深度访谈10人次。问卷以及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创业、创业教育的理解;二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三是大学生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最期待的知识与技能;四是高校创业教育主要面对的困惑。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发现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校园创业文化亟需塑造

大学生是如何认知“创业”的,调查中设计了一组问题进行了解。数据整理后,发现有三点比较突出:一是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存在着不清晰、片面性的问题。“创业”是什么?“创业”所需的能力有哪些?回答这些问题时,22.6%的大学生表示至少对其中一个问题不是很清楚,70.1%的大学生作答时,所给予的答案不够全面、准确。二是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存在差异,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大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观点也不一样。针对是否愿意创业的问题,研究型学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表现得意愿较强,其他院校的大学生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就业。例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分别有37.8%、42.3%的大学生选择了愿意,长沙民政职院的,这一比例达到54.6%。不过,这些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反映,由于缺乏系统的思考、融资难等原因,毕业后不一定会真创业。在创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上,名气大的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一般本科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则主要是为改善生活状况、培养能力。三是大学生认为难以获得系统、最新的创业理念,校园里创业文化氛围不足。关于这一点,62.5%的大学生选择了校园里没有创业文化氛围,而23.6%选择了校园里创业文化氛围不足。

2、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存在着教学不实、活动不真、指导不专等问题

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创业教学虚而不实。调查中,25.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创业教育,35.5%的被调查者反映“不知道”高校有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和组织机构。究其原因是有的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专业技能的实训课,以及企业家讲座上穿插点创业教学。这样的理论教学自然是缺乏完整性、虚而不实,大学生从中很难获得创业知识或者是创业技能。二是校园创业活动、创业实战有些是流于形式,没有让企业真正参与进来。缺乏创业教育中的体验会严重影响创业精神、技能的培养。一个虚拟的创业环境,让大学生学习创业,缺少创业压力、创业问题、创业活动等真实内容,是无法培养出大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三是创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师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调查中,70.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缺少创业教育师资。这种缺少主要源自高校教师结构,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历,无法对创业知识、创业活动有深入理解。

3、大学生期待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实训环节,整个创业教育能够形成体系

调查中,当问及期待高校创业教育给予怎样的帮助时,大学生认为创业实践体验最重要,71.5%的学生选择了“建立创业基地,提供实践机会”,50.6%的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技能培训非常重要,还有三成左右的选择了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业资金的提供,以及创业政策、创业可行性分析等需求。在另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教育方式,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回答中,75.6%的学生希望能够到企业实习,50.7%的愿意求教于创业企业家,39.4%的期望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分析等。这些数据说明,高校的创业教育迫切需要改进的是实践、实训教学环节,能够提供真实市场背景下的创业实践机会。在回答“创业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形式”时,75.6%的学生选择了一对一的创业指导,69.8%的选择了创业实践课程,63.4%的希望能够见到创业者亲身示范等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希望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能够针对性、实用性更强一些,而且整个创业教育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

4、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师资短缺、教材缺乏、资金不足等障碍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环境条件等因素所造成的困惑和障碍。在对七所高校的调查中,反映较多的、影响创业教育发展的障碍有:一是缺少创业教育师资,高校师资往往要求是高学历、高职称,对实践经历,尤其是创业经历的要求几乎没有,所以高校很难有适合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多数情况下,是聘请企业人员兼任。但是,这种兼职的创业教师在理论传授上又欠缺系统性。二是教材缺乏,当前,开设创业课程的高校不及三分之一,而已开设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大多数是自编的,没有权威、普遍认可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三是资金不足,创业教育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如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园创业扶持计划的实施等等。

四、构建以内涵式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模式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即某种类型的教育、教学过程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将内涵式发展模式引入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中,对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积极意义。笔者与课题组其他老师通过研究,构建了以1个核心、2个体系为特征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见图1)。其主要特点如下:

1、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营造高校校园的创业文化氛围首先是理念问题。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自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让高校如履薄冰,办学理念上倾向于一味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在这一理念下,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进行的只是加强版的知识教育、就业教育,这自然就形成了大学生对创业理解的片面性,认为创业是办企业,创业是就不了业的备选方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改变这种单纯的就业导向,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3]。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创业教育内容创新、实践活动领域拓展、校园创业服务规范,形成具有内在活力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积极营造校园的创业文化氛围,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提倡、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优,形成敢于冒险、理解冒险、支持冒险和容忍失败的认知和共识,真正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宽松环境[4]。

2、构建具有内在活力,能够良性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MIT(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来的。作为全球创业型大学的典范,MIT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统计,MIT的毕业生和教师已经在全球创办了4000多家企业,就业人数110万,年销售额达到2320亿美元[5]。如此骄人的业绩,自然引起国内许多高校与学者对MIT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学习。但是,这种美国高等教育在经过3个世纪改良后,所产生的创业教育模式,简单模拟或照抄是显然不行的。因此,课题组在大量搜集了论文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MIT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特点及运作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中国式的改良,融入到了走内涵式的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内在活力,能够良性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关键是对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界定[6]。从在系统中的角色定位来区分,这些要素主要有:一是资源网络组织者。创业教育关键是要突出亲身体验,所以高校在创建“实体”教学平台就需要吸引或寻求相应的企业师资资源、资本资源,形成由接受创业教育者、创业者、企业人士组成的,聚焦“创业教育”的创业共同体。二是创业活动服务者。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种中介服务,例如市场需求,学校建立与企业沟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技术成果转移服务,即发明成果的专利申请、商品化和商业化服务;小额资助服务,为创新早起研究提供资助等[7]。三是竞赛活动组织者。校园里,通过竞赛选拔优异者予以肯定和奖励,有利于形成较好创业文化氛围,同时这种形式也比较容易让企业参与。据统计,美国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四是创业教育者。主要承担创业教育与辅导的职能,例如创业课程、培训的引进与开设,或者是创业过程中的一对一辅导等等。这四种角色可以是由学校的教职员负责运作的机构来承担,如创业俱乐部、创业中心、创业辅导服务中心或校友会下的商业论坛等。当这些要素发挥出各自的角色职能,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就能比较好的解决教学内容空洞、创业实战缺乏、专业指导不专的问题。但这些还不够,要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还必须建立好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中的互动机制。这种互动机制的构建,除了前面提及的要素外,还需要加入学生社团的力量,这样就能够形成创业活动、学术社团、创业教育相互促进、推动发展的态势。

3、完善官产学合作机制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扶持体系“官产学”描述的是政府———产业———大学的关系,三方合作在推动知识传播与应用、促进价值创新目标的实现中的作用,已经在由Etzkowitz&Leydesdorff提出的三重螺旋模型理论中得到了论证[8]。官产学合作有利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内部构建生态系统外,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合关系,寻求来自政府、企业的扶持。因此,建立和完善官产学合作机制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扶持体系就十分必要。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所形成的扶持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进行推动,处于主持地位。政府在人才的定义、需求等层面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的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表现出对创业,以及接受创业教育上的不积极、不理解,主要原因还是受到社会上的人才观、价值观等影响。而这种情况的解决,唯有政府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和控制,通过宣传强调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价值,提高这类人才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来改变大学生与家长的观念。政府主持,还包括制定以产学合作为特点的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搭建双方合作的互动平台;提供法律保障服务,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给予启动资金的扶持,鼓励发展如节能、环保、高科技项目为基础的企业。二是企业积极响应,参与实现互惠。企业参与的意义非凡,从创业教育的角度分析,企业拥有许多高校所没有的资源,如经营实体、实战精英、资金,以及对真实市场的理解等等。这些资源可以影响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师资建设、实践训练等方面,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提高质量是不可或缺的[9]。所以,高校要最大限度的吸引企业参与,可采取建立双赢机制、共享校友会资源等策略,实现合作。三是高校为主体,实施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责任主要承担者自然是高校。在官产学合作机制下,高校要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例如,高校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首先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发展定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或实体经营平台,应该充分考虑政策的支持、企业的参与;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设计时,应该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了解市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并将这些体现在培养方案中[10]。(本文来自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杂志。《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郭鹏工作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第三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应当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找工作、落实单位,成为一个“单位人”,依然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教育者的首选;另一方面整体经济环境尚好,院校虽然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但主要是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所以从难易程度上讲,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的实施者,都会把就业作为优先的选择,而把创业当成就业的一种补充。客观上形成了就业不成去创业的思路。当下,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成为热门首选,便是这一思维的直接体现。

(二)目标不明确

正是因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理解肤浅,从而导致整个创业教育的目标设定发生偏差。我校近期对毕业班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约52%的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创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21%的人认为是调动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只有27%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的重点是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很多高校仅仅把创业教育当成教会学生开办企业,推销产品的方法等,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创业的知识、技巧和模式,缺乏创业意愿的激发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忽略了人的成长和发展。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它既和社会上通用的创业教育方案有相同相通的地方,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组织,应当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方案不配套

创业教育和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就业指导方案缺乏衔接。多数高校实际开设的仅仅只有就业指导课,而且多局限于生涯规划、政策法规宣传、面试技巧培训等方面,即使有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很多也只是涉及一些商科类的课程,或者是统一的短期创业教育培训方案,客观上形成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头进行的局面,导致整个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同样在这次调查中也发现,在参加了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学生中,绝大多数认为目前学校的专业课与创业教育联系不紧密,不利于自主创业的要求;44%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基本没关系;20%的认为有关系,但不大;只有9%的同学认为学有所用。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认识和目标上的偏差,而直接原因则是缺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四)师资不充足

目前高校主抓创业教育的机构或队伍主要来自高校的就业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而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需要的是一支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有的师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需要,尤其是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主观意愿上都缺乏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以致在专业授课过程中无法系统、自觉地融合创业内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脱节。

(五)手段不丰富

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主要从课堂知识巩固的角度来考察要求学生,绝大多数采用理论讲解方式开展教学,即使有一些实践、实训类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局限于沙盘模拟或者社团活动的层面,没有真正的进入到社会和市场,更缺乏激发创业精神的手段和措施。应用型高校在这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调查,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最希望得到学校对创业方面实际的引导,比如创业项目的识别、创业意识的树立、基本创业活动的开展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无法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能得到满足的。

(六)效果不明显

创业率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近些年创业教育的实效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率还是很低的,每年只有2%不到的人实现了真正的创业,能够结合专业的创业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和很多的高职院校、研究型大学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创业教育的问题上认识不清、目标不明、师资匮乏、条件落后,从而导致创业教育工作的严重滞后,更因为缺乏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淡化了应用型的特色,没有发挥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优势。

二、应用性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和路径

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创业教育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去定位,缺乏对创业教育目标全面系统的把握。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应当是在坚持整体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下,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勇于创业、善于创业和实现创业的创新型人才。

(一)目标定位

1.勇于创业

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业的动机为目标。该目标的具体要求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动机: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国家、社会和人类事业进步作出贡献的使命感;积极的心态: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敢于在现有的规则和条件下进行要素的重新构造,并创造新的规则和条件;坚韧的意志:勇于面对挑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品质:自信、果断、勤奋、踏实,以及优良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的态度等。

2.善于创业

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现代创业的历史、国内外成功创业者的经历及其特征;创新的原理以及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常用的创业实务;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营所必须掌握的法律、金融、财会、税务、管理、营销等。

3.实现创业

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创业问题的研究等生动、直观的创业教育形式,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启发并形成创业思维、定格创业行为。这一目标应着重培养下面几项创业实践能力:创造和识别商机的能力;制订创业计划的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能力;整合各类创业资源的能力;小微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内部人际关系协调和外部社会关系的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等。

(二)实施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强调的是创业教育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下去设计和实施,尤其要注重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之间的衔接;在教学内容上和专业知识的渗透和呼应。

2.启发性原则

所谓启发性原则强调的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创业冲动,既不是单向的灌输,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强调调动学习者的主观因素,教育者更多的是扮演组织者的角色,鼓励独立的思考、以及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

3.实践性原则

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学习也不同于单纯的技能训练,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能力培养,其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条件。更多的实践机会、更贴近现实的学习环境对于提高创业教育的成效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强调实践性的原则。

(三)实现路径

1.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创业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应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以创新、创业精神、能力、成效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指标体系;“以包括基础类、核心类、实践类等课程内容在内,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2】以及以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2.加强专业基础,整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业教育模块

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全面渗透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外延,不仅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使之成为学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以创业教育为引领,设计学科的全部专业课程,成为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轴心”。【3】同时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的特点,有机地形成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形成一个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3.拓展实践基地,丰富体验式教育教学平台上的创业教育形式

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充足的优势,加强和企业、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拓展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以及不同阶段创新、创业课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激发创业灵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4】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研究型大学其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和地方(行业)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较为紧密

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都是一些地方性院校和行业性院校,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那就是:以应用型学科与应用型专业为主,既根植于地方和行业,又服务于地方行业,根据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资源条件、人才需要,来发展自身的学科和专业,随着地方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上更注重于专业素养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的任务是:依托学科优势,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服务,以课程建设为重点,通过课程模块的设置和组合、应用方向的划分和设定、实施过程把握和反馈、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较高专业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的任务是:构建应用型的学科体系,把发展应用型的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工程性学科、技术性学科和复合性学科的建设,更多地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地方与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出发,以学科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其在更好地支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服务于地方、行业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始终是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必然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更注重于专业素养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资源上相对更为丰富更加贴近创业实际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的是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等非认知性目标,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学时数要远远高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学时数。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关注一线生产的实际,能够根据一线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一线生产实际来规划教学过程;在教学形式上广泛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长期的实践教学积累,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一定数量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训、实践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和能力,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院校科研和技术成果的转化。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经过一定的筛选、设计和构造,也一定能够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服务。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优选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具备了以上这些优势,我们必须把这些优势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让学科、专业、资源优势在这一平台之上转化为创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依托大学科技园整合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依托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科技园内的企业、工程中心、开放实验室等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以大学科技园为集成平台的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并以此为主要依托开展创业教育。【5】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建有相应的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1.场地条件优势

大学科技园根据不同的级别和功能定位,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和综合配套不尽相同,多的达到数十万平方米,少的也有数万平方米,一般水电、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具备一定的企业入驻容量,非常适合处于孵化期和初创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一般情况下创业所需要的场地在这里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

2.智力支持优势

大学科技园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技优势,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产学研的结合提供了比较好的支撑平台,很多的大学科技园都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高层次项目和专家进驻,在专家和技术层面都能够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比较好的智力支持。

3.实践平台优势

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或多或少和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从大学科技园设立的目的来看,很重要的一项职能是为高校的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在大学科技园,学生可以得到大量和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和实践机会。

4.政策扶持优势

大学科技园的设立的目的是鼓励和扶持科技型、创新型的孵化和发展,除了国家和地方给予创业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外,社会和设园高校也都有一定的扶持措施,多重优惠扶持政策的叠加,有助于创业企业尽快的成长。

(二)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创建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有效的、重要的补充,它可以承担学生的模拟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任务。对于其中一些稳定的、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经过必要的筛选和改造,可以在保证实践环节教学,为就业训练提供有力的保障的同时,赋予其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基地的职能,使之成为创业教育实践、实训的重要平台。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优势在于其多样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可以很好地补充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不足,但教学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在选择和建设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必须和关心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二是坚持正规化的原则,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一般应当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以及规范的管理运行制度,在本地区同行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三是有效性原则,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一般能够提供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或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供学生选用,能够开展相应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四是可行性原则,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除具备一定的岗位容量外更重要的是还应当具备一批经验丰富,关心教育的创业教育人才作为各类岗位的创业导师,同时他们也是学校创业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型创业教育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型创业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在以下几个环节具备一定的优势:

1.创业意识的启蒙

通过参观科技产业园、走访园区和校外创业教育基地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变成的现实产品、科研成果是如何从实验室一步一步走向工厂的规模生产、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有着这样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蕴含在这中间的创业发现等等。这些贴近实际而又鲜活的创业案例,对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帮助,尤其是看到自己所学专业有如此好的应用前景,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产业园、校外创业教育基地,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切实提高创业教育的成效。

2.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在校生,可以通过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里的岗位实习、实训和实践,满足他们创业体验的需要,锻炼实际的创业能力,尤其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对于毕业生,也可以在自主创业前选择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从事一定时期的工作,通过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岗位一定时期的实际锻炼,进行创业经验、技术以及其他各类资源的进一步积累。所以说,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有效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成为大学生体验创业过程的最佳选择,能够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活动开展提供有效的能力储备,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创业项目的孵化

大学科技园创建和设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相对完善的硬件条件,优惠倾斜的政策及扶持措施,以及较好的智力支撑以及浓郁的创业氛围,这一切都为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环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孵化。同样,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的岗位创业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学科技园还是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孵化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场所。通过抓好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基于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型创业教育模式,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先的战略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凸显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主动贴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的各项资源,构建广泛的外部联系,形成学校和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和保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性特色的凝练和彰显。通过实践型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实现创业热情、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三个教育目标的有效融合,更好地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殷凌凌李永丹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