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探讨
时间:2022-06-02 03:46:32
导语: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和目标较一致。和绝大多数实施创业教育的国家一样,美国高校起初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教育指导思想。随着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有“创业教育之父”称号的百森商学院的杰弗里•蒂蒙斯教授提出的旨在为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创业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蒂蒙斯认为,真正的创业教育应当面向未来,着眼于为美国的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价值取向。这种创业教育理念可称为“素质说”,这种说法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要求。[1]“素质说”是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美国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理念或目标,可称之为“人才说”。这种说法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人,该思想以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为典型。斯坦福大学在创建之初就确立了鲜明的办学宗旨,即“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2]。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目标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在我国逐渐扩大影响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项目KAB(全称为“KnowAboutBusiness”),即大学生创业教育,其教育目标同样也被定义为通过教授和操练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和体验,切实加强和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可见,尽管中美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但大学生创业教育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它所强调的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人才和提高创业素质无疑已经成为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共同的理念和目标。
2.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十分相似。中美两国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十分接近,都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辅之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方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这些课程不仅管理学院开设,而且创业中心和各院系也通过融入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等途径开设。除了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业活动,创业实践也是美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其中不少高校的创业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风险投资模拟活动,举办创业讲座和研讨会,还通过建立科技园和孵化器等途径,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为学生创业项目寻找创业导师,为他们赢得风险投资提供帮助。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其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充分吸收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经验,课堂教育仍然是创业教育的主要渠道。多数高校在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2012)》的指导下,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不少高等院校都在其管理学院或者专门成立的创业学院、创业研究中心开设创业类课程,这些课程既包含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设的通识和选修课程,也包含结合专业课程开设的必修课程,还包含部分有关创业的专题研讨和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不少高校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如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等。除此之外,不少高校还在KAB项目的协助下,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或参加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并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
二、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差异
1.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差异。美国的创业教育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的大工业繁荣时期已经逐渐过去,社会经济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并创造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起了决定性作用。[3]高校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兴起了“创业教育”活动。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源于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MylesMace)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的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1967年,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968年,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关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成为高校的普遍选择。不少高校建立创业中心,为组织开展创业的学术活动、外延拓展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提供平台,这些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实习场所和融资等服务。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进入成熟阶段之后,逐渐突破课堂教育的局限,开辟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如计算机模拟创业、创业案例分析、学生创办企业等。在此期间,美国有1100多所学院和大学相继开设了创业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设置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美国还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进入21世纪后,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专兼并重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有着多层次系统的支撑,为推动美国创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从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在美国高等院校的开设主要依赖于市场的激励和推动,是高等院校在市场导向下作出的自主选择。联邦政府的作用仅仅是出台一系列保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法案和促进中小企业创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中国的创业教育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与美国创业教育产生在大学校园不同,我国最初的创业教育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弱势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而产生的,之后逐渐通过创业教育讲座、校办产业生产经营的集体创业实践扩散到城市中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学生发起并主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其管理学院率先为MBA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随后,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可见,在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应在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共青团中央等政府决策部门的领导下,逐渐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创业教育活动。
2.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文化环境的差异。美国大学具有比较深厚的创业文化基础。美国文化传统崇尚个性,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鼓励个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在美国移民文化的浸润下,美国人注重实用,具有进取精神和追求新事物的特征。“这种贯穿于美国文化之中的实用主义文化,是普遍的社会心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价值观和处事原则。”[4]它使得美国人具有敢于挑战,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在整个社会中形成重视和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据调查,美国青年多表现出强烈的创业愿望,18-29岁的青年中超过60%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80%的18-34岁的青年想成为企业家,他们的创业动机中个人独立愿望超过了对财富的追求。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美国的少数民族和其他一些弱势群体也将创业成功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进入主流社会的一个途径。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显示,在1987-1992年间,美国黑人拥有公司数量从424165个增加到620912个,增加了46%。[5]中国社会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历史的原因,对大学生创业还存在很多质疑甚至反对声音,大学生创业教育普遍缺乏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家庭和社会传统观念中长期形成的“等、靠、要”依赖思想以及寻求稳定安逸的生活意愿使大学生创业缺乏动力和支撑,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多数大学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大学生置身于这样封闭的、静态的、循规蹈矩式的“弱势文化”氛围中,无法感受到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用于探索的创业气氛,再加之学校内部缺乏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和斗志的评价体系,这使得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多数人早早地就把自己定位于打工者的角色,希望寻找一份和自己专业相适应的稳定工作,主动去创业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三、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1.学科体系建设差距。从学科体系建设角度来看,目前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从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至博士研究生的正规教育。1998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全美已有1400所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创业或小企业管理课程。维斯珀和加特纳(Vesper&Gartner)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104所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中,大约有55%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开设了相关课程,30%的大学在研究生层次开课,只在本科生阶段开课的大学仅占15%。另外在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上,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参与;根据温斯洛和所罗门所做的1999-2000年度第七次全美创业教育项目连贯调查结果,已经有142所大学在本科或研究生院中把创业作为了专业领域,其中有49所学校设置了创业学位。[6]我国高校由于受教学体制、师资结构和教学资源等问题制约,仅有5%的大学生接受过体系不完整的创业教育[7]。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者萌芽阶段,目前仅有少数几所高校在独立的创业学院开设创业方向的系统课程。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正式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美国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学科体系,创业教育还属于管理学领域,没有成为一级学科,甚至也不是二级学科,也没有被系统地纳入国家的教学体系安排中,多数学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外实践活动层面,学生无法从创业教育中获取有效学分,创业教育中的形式模仿多于对内容和理念的学习与研究探索。
2.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差距。从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情况来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大都设置了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以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一般吸收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支持创业教育教师和非创业教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很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都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担任过甚至现在还在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使得他们对创业教育领域的需求与发展方向有着不可比拟的敏感度和洞察力。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素质,许多高校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对教师进行专门化培训举办案例示范教学或讨论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有的高校建立创业研究所以从事独特的创业教育研究,例如伊里诺伊大学1982年就成立了创业研究所。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创业研究著称,它使一些博士、创业教育教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起来进行高质量的创业教育研究。百森商学院在1981年开始举行的百森创业研究年会,作为正式的创业研究工作会议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并未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资源的有限供给与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需求极不匹配。当前,多数高校只是简单邀请一些学者或者企业家进行创业活动的宣讲,开设一些孤立的必修课、选修课,或者校内组织一些简单的“创业竞赛”活动。即使部分学校能够单独设立创业学院或者创业研究中心,其配备的创业教师自身有过创业经历的也非常少,多数教师是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师担任,或者是由其他专业指导教师兼任,大多数教师仅接受过短期的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后就为学生授课。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往往还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也比较零散和分散,缺乏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创业理论与实践活动融合的平台。
3.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的差距。美国是最早兴起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家,相关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业的期刊和杂志是创业研究者发表学术观点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这在创业学术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63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发展全国委员会(1977年更名为小企业国际委员会即“ICSB”)创办了其代表性刊物——《小企业管理》,此后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不少研究创业现象的刊物,较为著名的有《管理学会期刊》《管理评论》《管理科学季刊》《创业理论与实践》《哈佛商业评论》《企业创业》等。除此之外,在美国还有大量有关创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其研究内容涵盖创业教育开展的意义、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创业教育的评估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美国创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与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完备的课程体系相匹配。专任教师和学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创业实践从不同角度编著教材,这些教材构成了涵盖了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各种问题的教材体系,这些教材还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为不同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提供指导。相对于美国,我国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1989年1月-2013年5月,社科类基础研究层次有关创业教育的论文6235篇,高等教育研究层次有关创业教育的论文1121篇;学术著作数量较少,内容集中于对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研究和概述。目前,这些已大都分散在教育类和社科类研究期刊上,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研究学术期刊(如中南大学创办的双月刊《创新与创业教育》)数量不多,这说明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教材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创业教育最直接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教育体系,而且教材也相当缺乏。截至2010年,在国家精品课程网中能够检索到的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教材仅有16本。这些教材从内容上较多涉及创业教育的理论入门和实践的初级阶段,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创业机会识别、资源组织投入和创立一个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系统教育。
4.创业教育的社会管理和支撑体系的差距。美国创业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获得了来自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全社会的资源支持,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管理和支撑体系。在宏观上,美国“创业教育联盟”于1982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成立,其成员包括美国大学、地方教育系统、基金会、企业、各类政府机构和学生组织等。“创业教育联盟”作为美国创业教育的倡导者,通过举办创业教育论坛、开展创业周活动、发行新闻通讯等方式推动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从中观层面上看,首先,美国大学十分注重校际合作,如著名的由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共同承担的“全球创业观察(GEM)项目”,自1999年启动以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开展过创业状况的研究工作;其次,美国大学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社区和基金会合作,如斯坦福大学组建的“斯坦福创业网络”,就是旨在帮助校园师生与硅谷创业者建立联系,不少学校通过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的支持来培训创业教育师资等。从微观层面上看,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除了通识教育和集中于商学院的学位教育之外,还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将创业素养渗透到了不同学科的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了跨学科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呈现出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状态,虽然有部分高校由校级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培训学院(如上海交通大学),或由团委承担管理职能(如清华大学),但是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由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以及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负责,这些部门在涉及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举办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等问题时,难免会陷入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的窘境,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之下,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得到的社会支持也多是通过大赛赞助、讲座交流、沙龙邀请等较为分散的方式进行,未能形成常规化的支持体系。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经验无疑能够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道路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等不同主体的参与和通力合作,其基本要素涵盖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营造、创业教育环境改善、创业课程教育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完善等,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可能影响到切实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其次,高等院校的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其他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课堂教育质量,并以此为平台推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最后,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敏感性特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征,而不能简单地将国外经验作为标准模板直接复制。
作者:陈慧女工作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关系的利用
- 下一篇:香港创业教育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