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3篇

时间:2022-05-13 09:48:00

导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3篇

第一篇

1完善教学计划体系,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

教学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我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思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园艺专业花卉方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准入课程、专业准出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等教学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此外,还设立了6个学分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块,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共3个学分,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学科竞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文体活动、职业资格考证等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共3个学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中,还特别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设计课程体系,既要考虑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探讨,又要考虑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实践,使专业学习与创业学习交叉渗透,互相促进[5]。

2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2.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嵌入式”教学

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我校园艺专业花卉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嵌入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科专业特征,将创业教育嵌入日常的专业教育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因素,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对未来的创业工作进行联想与思考,找出创新的点子。

2.2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聆听完成的,学生只是继承了知识,缺少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6]。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堂中,则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专题讨论式、调查研究式以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新方式。

2.3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花卉栽培学等主干课程教师经常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科学考察。教师利用出国的机会精心收集国外花卉企业在花卉设施栽培、花卉国际贸易、花卉设计与应用、花卉新品种培育等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料和素材,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与介绍,使本专业大学生了解国外花卉业最新发展趋势。另外,还注重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如我校常年聘请丁颖讲座客座教授,每年都有不同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并且给本科生授课,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3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1改善硬件设施,完善平台建设

创新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大环境的支持,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和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教学条件,增加仪器设备,创建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建设,我校已经逐步形成了公共基础课程实验中心、基础训练中心、院级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3.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除实验教学外,还包括教学实习、农事操作、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多个教学环节。专业课程的实习由原来每一门课程的分散实习改为整合实习,命名为“花卉与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由专业课老师联合指导,这样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优势互补,提高实习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学校会根据形势需要和经费情况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教师在需要时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

3.3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发挥专业特长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园艺专业花卉方向涵盖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花卉栽培、花卉育种、花卉应用、花卉贸易、花卉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领域,不同领域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的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社会调查实践等,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力拓展和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4.1启动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学校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出发,启动了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园艺学院根据学科特点,以设立专项经费和联系社会资助等方式,支持“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如花卉组合盆栽比赛、艺术插花比赛、园林规划设计比赛等,为学生创造各种基础训练和实战机会。

4.2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校园科技文化节是学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一个平台,我校一般是结合“紫荆校园开放日”举办这项活动,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丁颖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和小发明竞赛的作品展览以及各学院、各学生社团组织的特色活动,营造校园科技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学校还设立了“学生科技创业墙”项目,将已经成功创业的团队在“创业墙”上进行宣传和介绍,其目的是为了整合大学生创业资源,打造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4.3举办创业论坛和报告会,提供交流平台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行业联合办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平台。为了充分发挥校友和企业家成功创业对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示范作用,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为广大的创业梦想者提供一个灵感交流和智慧碰撞的舞台。

4.4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从模拟阶段进入实战阶段

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是起步难,其中的瓶颈问题是“融资难”,没有资金和场地的支持,再好的项目也无用武之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组建了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并依托“丁颖杯”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对于条件成熟的优秀团队,帮助其注册成立公司,实现市场与高校的对接。

5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我校园艺专业花卉方向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在花卉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中大显身手,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作者:玉云祎范燕萍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第二篇

一、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

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石。文化创意人才是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新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人才,包括“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2]三大类。自从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文化创意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文化创意人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将会开发出更多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但总体而言,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偏小。据统计,我国总体文化产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美国纽约文化创新产业人员占总人口的12%[3]。面对市场、社会日益旺盛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及时增设了诸如工业设计、动漫、广告设计、软件开发等文化创意专业,调整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文化创意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从目前文化创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一方面是文化企业难求高端的文化创意人才,另一方面是低端的文化创意人才找不到工作。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领衔的课题组于2013年4-5月在江西省四所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7份,问卷有效率为89.25%。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忽视培养文化创意思维、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文化创意课程、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学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有效互动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忽视文化创意思维培养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学模式相对比较保守,从小学到大学,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的少,被动接受的多,缺乏独立思考。特别是在小学及初高中阶段,教师多采取“灌输式”、“填鸭式”、“题海式”的教学,科目多、作业量大,使学生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从而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进入大学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对专业之外的领域有更多的求知欲望。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在“你对文化创意竞赛感兴趣吗?”的调查显示,非常感兴趣的占25.8%,兴趣一般的占53.5%,不感兴趣的占19.3%,认为根本没必要的占1.4%。另有31.7%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创意,有80.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可见,学生对文化创意兴趣不高,传统应试教育降低了学生创意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

(二)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缺乏文化创意课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涵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采取了选课制度,并扩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在传统专业中很少融入文化创意课程。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5.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创业辅导课,24.9%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各种资料,44.3%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场地资金支持。但是,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文化创意课程的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在场地和资金支持方面更是匮乏,导致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新兴专业,但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配套还很不够,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调查中,有21.3%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老师指导。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创意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能给学生予内在的精神示范。此外,要将文化创意融入一些传统的艺术类、经管类、工科类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师资素质也满足不了这一要求。

(四)在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上,高职院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有效互动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而在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之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又必须确定重视实践的观念,建设培养创意人才校(内)外合作(培训)基地[4]。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如果学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你更倾向于”的调查显示,51%的学生倾向于实践体验,24.1%的学生倾向于成功人士讲座,14.3%的倾向于案例分析,10.6%的倾向于专家授课。可见,在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更欢迎实践体验,希望与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虽然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已有多年,建立了不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相关的企业或行业建立了密切的互惠关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实体企业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互动,导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实践平台。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

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亟需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科学定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文化创意人才。

(一)科学定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育人”。以“育人”为目标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定位,是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文化创意教育和引导,依托文化创意的教学平台对素质教育进行新的完善和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模仿者或复制者,而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并能独立思考的创造者[5]。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特色,分析相关文化市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群,培养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等不同层次的创意人才,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战略,使文化创意人才在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1.培养文化创意思维。高职院校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引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创意活动的热情。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课程体系,倡导学科交叉,特别是艺术学科与理工科、经济学科之间的融合。在传统优势专业的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融入人文艺术类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人文艺术底蕴,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思维。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加文化创意课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设置,特别是要重视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要求,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把创新、创业、创意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把文化、经济、管理、教育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引入其中,从而形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加大创意教学软硬件的投入,相关实验室应该免费为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创意实验,积累创意资本。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文化市场调研,根据文化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文化创意人才的专业培养方向,以确保文化创意人才链的各环节的完整性。

3.加强文化创意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的关键。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理论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教师创意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学生创意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精神示范。实践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创意教师的创意经历和实践经验,可以聘请有着丰富创意实践经验、担任过文化企业管理职务、具备教学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员担任创意兼职教师;还可以将现有的理论型师资选派到相应的文化企业或单位挂职锻炼,以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促进理论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4.丰富文化创意活动载体。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标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鉴这一模式,将创新创业竞赛与文化创意活动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机衔接,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也创新了第二课堂活动内涵。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品味,也是一所大学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文化创意理念,开展如创意文化节等文化创意性活动,通过原创DV、动漫、摄影、手机游戏、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原创文学作品、网络音乐、创意型创业方案、公益活动策划等创意性的竞赛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思维,为有创意意向的学生提供展示创意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体验创意生活、推介创意项目、互动创意观点,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由娱乐走向创意,形成浓厚的文化创意氛围。

5.搭建文化创意实践平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搭建文化创意实践平台,“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强能力,铸就品格”[6]。拓展文化创意实践平台要注重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校内文化创意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将文化创意纳入社会实践和实习课程框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文化创意与实习见习、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的文化创意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在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孵化器”、文化创意园区、创意社区等平台,为学生的文化创意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创建文化创意网站或微博,加强创意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了解创意动态,推介创意商机,并进行跟踪服务。校外文化创意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文化创意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与文化市场零距离接触,从而在社会实践中磨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创意能力。高职院校在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和帮助学有余力并有创意意向的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尝试与文化市场对接,进行一些小项目的投资,积累实战经验,促进文化创意向文化产品的转化。

作者:熊花工作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形式,并将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创新为基础支撑创业,创业反作用于创新并促使创新的发展,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应当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内涵。[2-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机制、内容和方法更完善,以引导人自主创业为最终目标,培养人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激发人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全面提高人的创新、创造、创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领导能力的社会导向型多元化人才教育。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传统的人才教育体系的融合来看,两者体系并未做到很好地相融合,其突出表现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目标定位模糊。另外,根据对独立院校关于“质训研用”一体化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调查高校毕业生认为创业风险太大,缺乏信心,并认为毕业后的创业与失业相差无几,只有3%的学生有毕业后自主创业的计划,另外有7%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观望态度。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断深化与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逐步地从为教育而教育的目标定位走向明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课程体系从不完善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资金投放从盲目投资到合理应用等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待获得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要求的改革。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的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保守

许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往往只从学校本身的教育情况或者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上单方面进行考虑,缺乏与专业发展前沿以及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建立联系。保守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但普遍对这些理论的掌握十分僵硬,难以做到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更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以创新创造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更是无从谈起。

(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意识具有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朝向某一目标的指向,正由于自我意识的这种意向性,才使得杂乱无章的经验纯化,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动力。[4]然而,囿于学校不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受到打击,创新自主性不强、意识薄弱,缺乏创新创业必要的冒险精神,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上面犹豫不决,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计划被搁置。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从整体角度看,国内大多数高校为大学生安排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依附到就业指导课程上,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少被当作单独一门课程出现在大学生的课表上,缺少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从个体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做到为学生分析出社会切实的行业实际,未能为学生指出市场上行业的发展前沿,更未能做到为学生提供及时的行业市场动态,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无疑是不能吸引大学生积极迈出创新创业的步伐。

(四)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偏科”严重

国内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定位普遍存在严重的“偏科”的情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严重偏向了纯粹的理论教育,几乎完全忽略了实践教育。高校普遍没有以专业对学生进行区分,笼统地把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并在一起并安排到同一个就业指导课程上来进行,没有以专业区分不同的学生并为创业教育单独设课。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校内经济管理类教师或学生辅导员等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理论型教育工作者负责,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课程。这些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已经出现严重的“偏科”问题。

(五)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育团队匮乏

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现状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基本由校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理论教师或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校内相关理论教育工作人员组成,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教育工作人员非常匮乏,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普遍缺乏与社会接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力,教育团队不能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让人担忧。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5]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教育训练体系、教育研学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最终实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增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并以“质训研用”一体化模式为指导,探索适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符合社会创新创业要求的几点方法。具体表现为“课程”“训练”“研学”“应用”四大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和创业教育“偏科”的压力,高校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本文在高校现有的教育理念中融入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一个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具体分为4个阶段。

1.动机了解

本阶段主要以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感受创新创业,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主。创新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新、创造精神,了解创新创造精神在创业上的位置及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创业上,让学生了解创业、创业精神和人生发展的关系,并明确三者的关系;懂得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能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创业。

2.团队构思

本阶段主要以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为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团队,如何建设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创新创业团队,并使学生能够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创新,认识什么是创业,纠正创新创业上的一些片面认识;进一步了解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的重要性;最后懂得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创新创业团队。

3.计划设计

本阶段主要以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和创业计划为主。教育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身边的创新创业资源,勾画自己的创业蓝图。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创新创业资源,掌握创造性整合资源的获取途径及方法,懂得创业资金的各种获取渠道和风险,并掌握创新创业资源的管理技巧和策略;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创业计划,了解其基本结构、设计过程和所需信息等,最终使学生掌握勾画自己的创业蓝图的方法。

4.计划实行

本阶段主要以创新型企业的创立为主,是本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企业本质、创立企业流程及相关的法律问题、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学生认清创办企业所必须关注所有问题之后,利用好学校的创新创业资源网络和创新创业孵化计划等,鼓励并帮助学生利用掌握的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和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和创业。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

1.以专业为依据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

高校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时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是一个集创新创业环境模拟、前期准备工作室、创新创业资料备案库和创新创业资源网于一身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单元。其利用ERP管理平台、企业沙盘对抗模拟、虚拟创新工作平台等为学生提供“零成本”创新创业训练机会;为具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良好工作环境;保存并记录工作室中每个或每组学生的创业过程和经验,作为今后学生创业的借鉴;同时,把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联系在一起,校内针对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在校学生,校外针对创业的毕业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形成一个庞大的创业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资源网络,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实践训练和经验交流平台。

2.以“双师并教”为导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实践经验匮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兼顾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亟需做出必要的改变。以“双师并教”为导向,从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工作者和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应用型教师开始,组建一个既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育团队。在校内,选拔具有较强创业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导师,在校外,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或具有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工作者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校内外导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安排校内导师参与到企业中的某些项目工作中,促进校内导师汲取社会前沿技术信息,丰富校内导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校内导师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吸引校外导师走出企业走进课堂与学生和校内导师进行探讨,丰富本身的理论知识,弥补校外导师的理论空洞。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研学新体系

1.加强大学生三大创新研学实践

(1)学生项目申请实践:在处理高校学生创新实践基金项目数量少、申请难、评价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上,可采用多种方式接受和指导学生的项目申请,对学生项目进行分级分类处理。以“兴趣小组—科研协会—系部—学院—学校—市级以上”这种模式层层推进,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可有效的进行筛选,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基金项目的有效分配率,强化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2)科技创新训练实践:科技创新训练的实践具有自主创新性,学生以原有的综合工程知识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更多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实用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实践强的学术竞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完成的项目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3)学术论文创新实践: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创新教育实力的体现,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对于学生该实践能力的强化也是相当重要的。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创新心得和技术并发表到有一定档次的刊物,这样才可以保证学术论文的创新,起到示范效应。

2.建立“魔方型”学生创新创业研学团队

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学习研究小组,针对不同难度的项目,小组之间通过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共同研究,提高项目的完成效率和完成效果,形成一个创新创业“魔方型”的多维立体科研合作团队。“多维”指年级相同的学生根据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横向科研团队;“立体”指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组建纵向科研项目团队。根据项目的难度、完成时间的要求和完成质量的要求不同,横向团队和纵向团队之间可以任意搭配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使得研学团队内部做到更好的优势互补,提高高低年级学生的合作能动性,增强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使团队技术具有更好的传承性,优化团队内部的合作,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实践新体系

1.大学生“二次创业”增加创新创业经验

采用学生“二次创业”的模式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信心。该模式下,大学生毕业前和毕业后能获得高校帮助进行两次创业的机会。学生首次创业为校内创业,创业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学校根据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学校还在市场定位、法律咨询、政策援助等方面上为学生提供和争取一定的帮助,与学生合作经营共同管理企业,帮助学生创业快速成长,但同时学校持有学生所创企业中一定的股份,持续到学校收回之前的启动资金后才从学生所创企业中撤离。第二次创业为校外创业,创业学生必须是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且曾进行校内创业,像校内创业那样,学生经学校考虑认可,可向学校申请到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学校在学生创业初期为学生提供与校内创业相同的咨询和帮助,但学校不参与学生所创企业的经营管理,学校持有学生所创企业中一定的股份,一旦企业发展稳定,学校就从学生所创企业中撤离。通过“二次创业”,大学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也能获得进一步的强化,降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

2.“官校企”合作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保护伞”

要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仅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必须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机关、高校和企业联手合作,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打造一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护伞”。创业孵化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创业前期能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一把保护伞,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并使学生更容易把所学转化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力。高校、企业和政府合作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园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和自主管理能力,也可以让企业充分挖掘、利用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资源,更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率。园内“官校企”三方与大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各自在四方的紧密合作当中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园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就业形势发展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保障大学生获得在当今复杂、严峻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必须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对大学生从严要求,把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一道关,认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明确教育目标,以更合理、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本文来自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叶仕通1万智萍2任志健2工作单位:1.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