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功能认知偏差与应对

时间:2022-03-05 04:27:32

导语:创业教育功能认知偏差与应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业教育功能认知偏差与应对

一、主次功能认知偏差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发展阻滞

(一)高校创业教育缺少创业价值观教育

一个大学生是否去创业或者能否创业,他选择的创业方式、创业目标,以及他的创业过程,都会受到他的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创业价值观会随时随地地对他的创业方向起着指导和调节创业作用。着眼于创业教育主功能的高校创业教育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发展阶段,为受教育者提供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明确其创业价值需求,提高其判断评估风险机会和自主大胆尝试能力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只向学生灌输创业的教条。创业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应当紧贴学生的兴趣,应更多着眼于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使其明确创业方向,了解自己的创业价值所在,而不是简单知识和技巧的识记。但由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过于看重次功能,注重短期效应,高校创业教育对走上创业岗位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主动创业意识、创业社会责任感的正向影响作用发挥的并不明显。有学者在2010年的一项调查中,创业者表示,“如果就业形势好转,或是通过家里的关系找到工作了,他很可能放弃创业”。[5]2008年,有学者连续三年对500名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创业目的是为国为民的只占20%,为自己挣钱的占70%,还有10%是为了荣誉。而对日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家最主要的创业动机是“挑战自我”,这与中国的“为自己挣钱”和与美国的“追求个人与家庭幸福”有所不同。[6]可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精神价值层面的积极影响作用也还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笔者在近半年来与国内近二十所高校的四十余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和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老师开展的访谈中发现,绝大部分人对于目前自己所在大学开展的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仍持不乐观态度。同样,根据麦可思公司《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全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6%。考夫曼基金会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数占到70%,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而中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真正创业的只有0.01%。[7]可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提升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方面,成效尚不显著。这也意味着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主动创业意识的提升并不明显,这一点也成为质疑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分离

创业教育如果着眼于短期内促成更多人去创业的次功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教学改革方面就容易陷入多开设一些创业类的课程,多讲授一些创业技巧的误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重点关注的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要经历哪些事情,认为只要把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知识教清楚,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完成了,于是我国不少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创业课程完善论”的倾向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受校内师资队伍结构限制,校外实务界的师资进入高校的顺畅机制仍未形成,目前讲授这些课的教师中相当比例的人存在纸上谈兵的弊端。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其讲授的创业教育内容的有用性亟待提升,有些课程讲授的实际效果甚至可能破坏了受教育者对创业活动原本的良好期待,事实上起到了“反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只会模仿和听话的好学生,而要培养新奇想法不断,自主意识鲜明的个体。学生不再是背诵知识点的能手,教师不再是剖析标准答案的专家,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占有和守成,教师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宣讲和布道。教师应更多地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生命体,教学过程应当是充满探索的心灵对话,师生之间能够彼此深度理解和领悟。因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从改革现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成绩评价模式做起,这比多开设几门包含有“创业”名称的课程更有价值。但目前,这方面改革推进的力度还非常有限,甚至大部分创业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都仍旧延续着传统的作法。我国高校现行的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仍基本上是以课堂说教式教学方式为主,绝大部分课程的考试仍是以知识点的识记考察为核心,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很少得到有效运用。

(三)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现实脱节

因为过多地关注于创业教育的次功能,政府和高校就容易忽略创业理念端的基础内容,而更多关注那些创业行为端的形式内容,就容易导致高校从创业活动层面推进创业教育的热情有余,而从教学改革层面推进创业教育的作为不足,而大学生尝试创业活动的实战能力毕竟缺乏基础,于是高校的很多创业类的活动就容易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倾向,与社会创业现实脱节。以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例,这项赛事从1999年开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对广大在校学生认识创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但由于一方面评奖机制政府主导色彩明显,比赛与社会接轨度不够,另一方面对获得奖项者的功利性附加值给予太多,不仅参赛学生因获奖会得到其他诸多荣誉和优待,参赛高校也会因为获奖而高校创业教育功能认知偏差应对被考核评估加分,这项赛事参赛规模虽不断扩大,大部分参赛者几乎都处于为了获奖而比赛的状况,参赛作品很少能够走向市场,真正进入创业领域,各个高校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总体上仍停留在校内运作为主的状态。这项赛事对于促进中国社会创业活动的现实价值目前尚不明显。近年来,由学生团学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孵化班、创业先锋班的作法已经被国内许多高校采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的短期功利性倾向较为明显,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以能够短时间内孵化出成功的创业项目作为追求。不过由于参与这些项目的学生往往热情有余而在创业心理和知识技能方面基础薄弱,指导这些项目教师团队在高校科技成果资本化方面缺乏校内系统支持,这些教育项目实际运行与市场脱离较远,自我想像式的模拟成分较多。总体来看,这类创业教育项目除了理论讲授之外,创业实践科技含量不高,主要形式大多为地摊式的低水平贩卖型创业,这样的实践项目可持续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创业项目自身生存时间不长。这几年在不少高校试点的大学生校内创业园,其实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

二、调整高校创业教育认知偏差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一)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当今世界创新创业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创业者正在实现他们创造的巨大价值,当今美国财富中超过95%是在1980年后创造出来的。”“美国700万百万富翁大多数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创业企业创造了75%的新增就业机会。”[8]当今社会,知识渐渐开始替代资本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更核心力量。当下中国仍是创业的热土,中国的创业活动日益活跃,①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众多学历文化水平不高的创业者无师自通,激战商海,创业精神相互浸染碰撞,大批民营企业萌芽发展。当下中国民间社会在创业精神方面已经远远走在高校前面,高校期待自己要引领、推动社会创业实践,首先应当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放下身段,主动融入社会,把社会蓬勃发展的创业精神引入高校。过去十余年中国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成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表现为政府努力推动,高校则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走过的是一条“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道路。[9]高校与蓬勃发展的社会创业文化相对疏离,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绝大部分学生读完大学后反而更不倾向于去创业,这与高校内部缺乏真正的鼓舞创业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在一个缺乏创业精神的教育环境中,再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教育活动的成效都会大打折扣。而调整高校创业教育主次功能认知偏差需要强化社会参与,使民间社会创业精神的源头活水流进校园,使高校师生的创业精神与民间社会蓬勃发展的创业精神交融互动。由于创业经济时代给人们提供利用知识创造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机会,高校应当通过完善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创业导师主动参与高校创业教育活动,更加重视高校创业知识和理念对本地区创业者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创业人才的互动交流,改变高校创业教育闭门造车的现象。而这需要高校改变现有对教师偏重科研论文数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需要政府给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更多高校在事实上形成自己的办学个性,使其充满创新特征的创业精神得以勃发。

(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创业精神培养,因此,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效果最重要的不在于有形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在于高校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影响、创造知识的场所,教师群体的精神意识风貌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意识状态,教师的创业精神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创业精神,所以创业教育不能仅定位于是高校那少部分开展创业课程教学教师的事情,教育的内容也不应仅集中于开办企业知识这些事情。在创业经济时代,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都应当承担起传播创业精神的责任,在各自的学科中渗透创业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助于鼓励创业精神的课堂教学期待着师生广泛的互动,学生需要的不是现成打包好的、已经格式化的知识,学生需要的更多符合情境的真实事件信息,需要更多没有标准答案的深入讨论和质疑。无论是商业创业、社会公益性创业,还是岗位内创业,创业过程不确定性事件很多,多样性特征明显,只有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融创业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各学科教育与社会创业互动展开,才能引发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当前在创业教育学科方面,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师不了解社会一般创业创办进展实况,这也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创业话题深入展开时,感到底气不足的重要原因。当然,高校创业教育本身定位不应限于创业技能教育,成为一种形而下的追求,但是如果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社会中的创业者碰到大量现实问题仍长期处于失语状态,这样的创业教育必将是缺乏生命力的。高校创业教育需要拉近高校教师群体与社会和市场的距离,使高校知识溢出能够明显增加对社会的贡献度,教师在创业精神的影响下能够更自由的实现知识创新的资本化。正如医学院需要真正会给病人看病的医生来当教师,建筑学院需要真正有能力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等工作的专家来给学生来当教师,高校创业教育也需要一大批真正有能力自己去从事商业创业、公益性创业或者正在校内开展岗位创业的教师向学生传播创业精神。尽管创业并不仅限于狭义的商业创业,但是一所洋溢着创业精神的大学中一定应当会涌现出一批能够将知识资本化的教师,他们完全可能产生于大学的各个专业之中,产生的他们过程既是大学创业精神自我塑造的过程,也是大学创业精神广育英才的过程。

(三)高校教师服务于本地区中小创业者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整个教师群体的创业教育理念尚未得到很好普及,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10]创业教育的师资对实战创业的服务能力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高校创业教育主功能的很好发挥需要建立在高校自身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基础之上,而高校良好的创业教育能力不仅应表现在对本校学生良好的教育质量上,而且应体现在能够为本地区创业者提供实在有用的创业服务上,因为高校本身应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而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国内高校在这些方面还鲜有作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很多高校在尝试聘请企业家担任各种形式的导师,却还很少有社会创业者在创业开始之前和创业进行之中,主动结合自己碰到的现实问题求助于高校的现象。“高校可以有效教创业”或者说“创业者可以到高校学创业”,再或者说“创业者到高校学习一下,会明显有助于创业”这些观念,显然远没有得到今天中国社会的认同。高校教师群体对高校所在地区创业活动的参与率低、贡献度小是高校在社会创业活动中话语权弱的重要原因,建立高校教师服务于本地区中小创业者机制,将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现象。本地区中小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除了资金外,事实上还会碰到许多困难,高校作为传承知识、创造知识集散地,理应为高校所在地区的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但目前如何把高校智力资源与高校所在地区中小创业者的现实需求有效对接,尚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笔者认为,目前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积极探索创业孵化园等举措的同时,加强高校教师服务于本地区中小创业者平台建设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因为这项举措不但能直接帮助本地区中小创业者解决创业中的现实困难,引导高校智力资源主动对接市场,使本地区的创业层次得以提升,还能够间接提升大批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深刻影响未来潜在的创业活跃度。

(四)中小创业者进高校与教师互动教学

笔者在与杭州内四所高校的学生和创业指导教师访谈中发现,创业师资缺乏对真实创业环境的了解,以及高校缺乏引导教师与社会创业者深入接触的机制,是导致目前高校创业类课程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校内外结合的创业服务路径方面,不少学者对企业家进校园开展创业专题讲座,以及聘请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有一定研究,在实务领域也有很多尝试,比如,邀请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进校园开展讲座,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很有特色的校园活动,但是系统、深层次触及促进大学生创业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明显不够,且运用本地区创业者的创业案例,尤其是失败的案例开展教学的尝试还很少。高校在邀请社会创业者进高校项目中,应当改变目前过于关注社会创业成功的大企业家的“追星”现象,因为他们的巨大成功毕竟与学生距离太远,而且他们进高校与学生的交流中,企业家在塑造美好形象等心理作用的影响下容易出现聚焦成功淡化失误等“非全面展示”的现象。笔者认为,当前国内高校应当更多贴近本地区中小创业者的创业现实情境,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创业者的过程追踪研究。高校创业教师应当真正了解创业一线真实情境,因为这才是大学生在毕业时或毕业若干年后走向创业道路时高校创业教育功能认知偏差与应对真正要面对的情形。笔者于2013年10月在浙江杭州和温州两地,与32名创业时间在2至5年的中小创业者访谈中发现,有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进高校课堂与学生开展交流,或者愿意接受高校师生开展关于对其自身创业经验的深入调研,有约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如果自己能有机会进高校课堂与学生交流,那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师资与本地区创业者,发挥合作优势,建立中小创业者进高校与教师互动教学机制,实现社会初生创业者的创业经验反哺高校创业课堂的教学改革。高校可以以“本地区典型案例深度动态调研”为基础,构建“高校师资校外调研服务平台”及“本地区创业者进高校课堂机制”。教学过程可以围绕具体项目的真实问题解决方案展开,要求学生事先开展市场调查,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教师课前负责背景资料提供,相关理论导学,调研方法指导。课后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准备,解决方案策划,小组方案呈现准备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实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内容真正达到真实有用,使授课教师言之有物,可以要求授课教师对每个相关案例创业项目,都进行实地蹲点调研,深入了解创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相关背景,增强教师的授课自信。这项机制也可以邀请创业者与教师合作授课,或者邀请创业者到课堂点评学生的方案,并交流自己在当时情境中的决策思路及得失,深化教学主题。

作者:严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