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2-23 03:42:49
导语: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测量量表开发及模型构建
1.研究假设
通过文献整理归纳和前期访谈资料的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一是大学生创业认知程度与创业教育正相关;二是大学生创业态度受创业教育正向影响;三是大学生创业意愿时间维度受创业教育正向影响;四是大学生创业指向性与创业教育正相关;五是大学生风险感知能力与创业教育正相关。
2.量表开发
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测量指标并将其分为5个维度(见表1),即创业态度、创业认知、时间维度、指向性、风险感知,各维度下有若干小变量。
3.模型构建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涉及的因果变量关系较多,且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笔者创新性提出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通过问卷调查取得实测数据,最后采用LISREL、EQS和AMOS等软件对数据与模型关系的一致性程度做出评价。
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
根据以上测量指标,参照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研究结论及上海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构建了40道题项的初始问卷,并选择了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校分层抽样抽取1000名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大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500名学生是大一或大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实验组),500名学生是大一到大四期间均未接受任何创业教育的学生(对照组)。回收问卷842份,有效问卷786份,有效样本率为90.26%。其中完全没有创业意愿的有效样本为176份,有创业意愿的有效样本为610份。
2.信度分析
为确定样本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应进行信度检验。采用克朗巴哈Alpha系数来测算量表的一致性。借助SPSS16.0对5个自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其内在信度均大于0.75(见表2),问卷的信度较高,因此可以接受。
3.问卷分析
(1)路径系数验证。由AMOS17.0验证结果可知,5个关键路径系数的概率P值均达到小于0.05的显著水平(p<0.05),5条路径系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估计值均为正数,表示其对效标变量直接影响效果为正。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在前面所提出的研究假设H1、H2、H3、H4和H5都得到了相应的验证,如图2所示。(2)对创业意愿自评结果的分析。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是客观积极的。对于“如果有机会,我非常希望去创业”这一项关于创业意愿的自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的占30.52%,比较愿意的占34.54%,一般的占26.40%,比较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分别占7.36%和1.18%。1)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差异,经管类、理工类、文史类学生的创业意愿分别是78.8%、78.4%、75.1%;不同学校的学生创业意愿存在差异,财经类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强度要高于综合性大学及师范院校,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学校在教育、宣传上的力度、广度、频度等有关;男生的创业意愿强度明显高于女生,这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异造成的;江浙沪地区学生的创业意愿强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受地区经济情况和家庭环境影响,江浙沪地区的学生更能接受创业的观点,创业意愿更强烈,西部地区的学生相对较保守。2)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数据相比较,暴露出的若干问题凸显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大学生自身的许多问题也值得去关注和思考。如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风险感知方面的误区,调查中54.55%的学生把挣大钱作为选择创业的最大理由,明显缺乏风险意识;大学生缺乏创业认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除了认为缺少足够的创业资金以外,放弃创业的重要原因还包括缺乏相关创业知识和经验。(3)创业教育参与程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当前创业教育的参与程度主要用两个指标来测量:一是参加过创业方面的公选课、讲座或培训的次数,二是创业计划大赛的参与情况。[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比发现,是否参加过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实验组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并且参加过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的次数越多,大学生获得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更多,创业意愿就越强。对创业态度、创业认知、时间、指向性、风险感知5个变量进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各相关变量均呈一定的正相关。1)创业教育对创业认知的正向影响效果最强,影响系数为0.668。说明越是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越容易激发大学生对自我特征、创业环境的行动或思考等,如“搜集创业信息”、“对创业进行构思”、“经常思考与创业相关的事”等。2)创业教育与创业态度的关联性排在其次,影响系数为0.626。当代很多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多以赚钱为目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较为缺乏,从某种层面导致创业行为不能长久。而责任与担当是创业精神的核心,高校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在学生心中植入创业精神的内涵,从而持续推进大学生创业行为健康发展。3)风险感知即为对创业阻碍的承受程度,与创业教育也有较大的关联,影响系数为0.555。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创业总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刺激,这些刺激中有的会正向强化创业意愿,有的会负向减弱创业意愿。创业教育使学生对这些创业阻碍的承受程度更强,受其影响更小。4)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指向性联系也较紧密,影响系数为0.443。指向性是指有创业意愿的人们更倾向于参与与创业有关的活动,主要表现在同等效用的机会选择面前更倾向于选择与创业有关的程度,及为了选择创业活动而愿意放弃的机会成本大小。调研表明,越是受过系统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越强烈,越倾向选择与创业有关的机会,并且愿意为此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也越大。5)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时间维度也有一定关联,影响系数为0.341。时间维度是指创业意愿在时间轴上的延续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时间延续的长度和时间的连续情况。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创业意愿越强烈,创业意愿持续的时间段越长,越不容易出现间断的情况。
三、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改革路径探索
1.注重培养积极的创业意愿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创业教育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培养创业者意识、思维和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同时,本文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也验证了创业教育对个体的创业倾向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创业教育,强化创新教育实践,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创业意愿、增强创业能力。
2.合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和素质的最有效性途径之一,其中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核心。以设计理念的战略性、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性、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性、课程师资力量的优越性为原则,[2]可将其建设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科体系,如图3所示。(1)学科课程的设置。1)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属于通识性创业教育,在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以创业启蒙教育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如“创业精神”、“创造性与组织”等课程。2)选修课的设置。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选修课。选修课分为创业系统知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两大模块,以案例教学为主。以培养成功的创业者为教学目标,并积极提供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3)学科渗透的设置。面向各专业针对所有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是共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共同的目标下,应充分关注实施对象专业的不同和个性差异的现实,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与定位分别开设不同的教育课程。(2)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以“感受式”模式为主,通过KAB、GYB、SYB、IYB、EYB等实战性较强的系列创业培训项目、沙盘模拟、创业企业试运营等,以项目化的方式逐步激发学生创业的内在原动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强化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整合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直接获取相关经验。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访的机会,增进学生对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感性认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利用基地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和优质的创业项目搭建“团队+项目+资本+市场”的四维平台,构建立体式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增强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4.强化对创业教育的正面引导及评价
建立科学多样、具有动态性的教育效果评价制度是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特殊性和“时滞性”特征,设计评估方案时应兼顾长期与短期效果评价;二是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评估内容可以包括知识量的考核和创造力的考核两部分;三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可采用试卷、实验、设计及调研等多种方式或通过网络定期测试。评价教育效果时既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比较,力图建立科学客观的常态化评价运行机制。
本文作者:何静工作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上一篇:小析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路径
- 下一篇:艺术专业的创业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