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创业教学的目标与反思
时间:2022-04-06 03:55:43
导语:本科创业教学的目标与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也逐年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在全社会得以不断深入推进。但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与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种类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本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到毕业人数的1%。根据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只占当年毕业人数的0.9%,且行业集中在中小学教育培训和互联网行业。
尽管创业教育不是短期的技能速成培训,短期内涌现出大量的学生企业主的想法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与美国等西方创新型国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30%的数据相比,多少表明了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推广理念和方式上存在“短板”。导致这一“短板”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高校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提升大学生开创性精神的教学改革非一时之功,面对量化考核高校只能将创业教育开展活动化和“仿精英化”。活动化使得创业教育易于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功利化倾向,拔苗助长式的学生创业公司先天“营养不良”,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实际独立运营。更为甚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挫伤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全面起步发展阶段,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操作实践方面尚属于探索状态。前期试点院校皆是科研、教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创业教育成果多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手段,堪称为精英模式。精英模式下的创业教育成果不仅体现为所创立的高新企业,更优秀的甚至能创造新的行业,社会示范效应巨大。但由于层次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对于占高等教育绝对数量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精英模式却并不适用,过分效仿以追求创业教育“亮点”,不仅效果不明显,还背离了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方针。因此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确立何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切实开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创业教育实效的当务之急。
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分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为了单纯培养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岗位创造者,即岗位创业者。岗位创业者也称内创业者,主要指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内创业者(Intrapreneur)一词源于1985年美国学者GiffordPinchot的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是“公司内部创业者”的缩写。内创业者是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即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对于成功内创业者应需具备的特质,ShannonDavis(1999)归纳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冒险精神与战略眼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管理经验、耐挫力。Twomey&Harris(2000)则总结为:团队合作、创新期望、积极主动、角色榜样、归属感和责任性。袁登华(2003)认为:创新意识和成就动机、综合管理能力、冒险倾向和挫折容忍力、内部控制、政策水平、目标—行动导向。范剑峰(2004)则把其归纳成:协作学习、创新主动、责任与归属。贺小刚(2006)认为:战略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机会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将内创业者必备特质归结为如下三种:
(一)创新能力
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将创新描述为:“把成产要素和成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新函数的建立既需要有对“参数”性能的充分了解,也需要拥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来将之组合。研究表明:71%的创业者是复制或者修改其在以前的工作中遇到过的机会,20%是偶然获得了创意,4%是通过系统搜寻发现了机会。对于内创业者而言,由其主导的内创业活动更是绝大部分基于企业已有工作成果之上的创新。就此可以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分解为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两个基本要素,二者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二)自主学习能力
内创业者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企业内部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内创业者除具备较强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已有知识技能与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内创业者自身不断的学习去弥补。而创业的特殊情境无法保证内创业者能够去接受系统完整的授课式学习,因此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利用工作之余,边做边学对于内创业者最终创业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动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曾这样表述: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正是基于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内创业者才会勇于挑起领导创业活动的重担,敢于承受多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并在创业过程中将这种精神时刻外化放大,提升整个创业团队的精神面貌,使全体成员能在高效、热情的创业氛围中协力工作,最终取得创业活动成功。
微软、德国大众、Intel和谷歌等众多大牌企业至今仍在用他们内创业成功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着巨大财富并改变人类的生活。这些实例充分体现了内创业活动对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就业者身份先行进入企业,通过生产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人脉,因时而动开展创业活动,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这是内创业者的成长路径。内创业者成长路径符合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既可以作为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也可以对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方面给予更多的启示。
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的定位
内创业者的培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显然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实用性技能人才的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在高校中实施旨在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区别于短期的创业教育培训,高校的内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应立足长远与长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仅仅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只能是让社会上多出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大学生老板,却无助于整体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正如清华大学中国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雷家骕教授所说:“在基本理念层面,应明确大学要搞的是创业教育,而不是鼓动大学生创业。”
(二)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随着社会进步日益由对资源要素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要素的依赖,创新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企业能否发展甚至生存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由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所决定。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二者的相互促进、融合构成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内创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将创新意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问题意识和批评意识,“高分低能”的大学毕业生也一直为企业所诟病。如何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如何在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与教育层次的重点,也是高校内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高校都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比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往往在内容上缺乏时效性、前沿性;与现实生产脱节严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不大。故对于高校而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根本还是需要有深刻的对于创新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三)开展创业通识教育
内创业活动需要内创业者具备非专业以外的多方面知识技能。相比于一些创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国的创业教育大多还局限于实践层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缺失。统计显示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有82%的被调查的大学为本科生提供创业课程。本科高校应根据情况将创业通识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前接触相关方面的知识。此类通识课程一般应涵盖创业常识、小型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创业道德法规、市场营销、商务计划写作、公关和交往等相关实用内容。此类课程的开设并非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简单复制到其他专业院系课程体系之中,关键是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创新性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由点及面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引导。故而课程在理论知识部分宜广不宜深,多采用与行业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此类课程,在国外大学已有开设并成功的先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开设了诸如“创业精神与化学工程”、“设计者的创业精神”等课程。
(四)调整教师创业教育理念
师资力量始终都是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既具备专业学术背景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将创业元素溶于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结合内创业教育的定位,本科高校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当前,在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相当比例的专业教师仍还表现为“无意识”和“不作为”。因此,学校要搭建平台激励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学术能力参与到企业内创业活动之中,如此,一方面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具体的内创业实践,使得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得以更新。因此,只有教师对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情况、趋势变化有所了解与参与,才能提高其在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
(五)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未来内创业者
本科高校的内创业教育是着眼于为企业培养内创业者的教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走校企合作培养的道路。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业类人才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校主导培养模式而言的,它是指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行为习惯。本科高校所实施的内创业教育模式是对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已有的优秀内创业者作为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充实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另一方,可通过开展符合企业人才贮备需求的针对性培养,提高本科高校的办学声誉,提升就业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合作培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自身对外宣传,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理念,减少未来员工今后融入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综上,内创业教育作为新兴的创业教育发展思路,一方面能将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内创业者的培养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内创业者的培养思路使得大学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高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全面发展。
作者:金勖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 上一篇:职院创业教学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民族大学创业教导形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