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研究
时间:2022-03-05 08:44:17
导语: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旨在设计一套完整的大学生日常表现监测表,通过对学生日常参加活动的考勤,力求用数字形式反映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活跃度,用数字记录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轨迹。通过对S学院医学系2017级学生实施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办法,发现其结果可以为校内评优评先和就业单位挑选人才提供量化依据。此外,由于量化考核体系本身带有奖惩性,在推行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从而增强了班级自我管理能力和班级凝聚力。最后,量化考核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也能对预测学生心理危机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考核体系
一、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的衡量标准正在从“唯成绩一元论”变得多元,大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被看重。然而综合素质又是一个极为笼统的概念,它不像学业成绩那样可以量化,对其评判往往需要观察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全貌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因此,构建一套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有着现实的必要性。1.大学生日常表现的类型。大学生日常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路线,积极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党团日活动等;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等。第二,学习方面。遵守学校的课堂管理规定,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等。第三,生活方面。态度乐观向上,主动关心他人;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爱护卫生,不使用违禁电器等。按照强制性原则,大学生日常活动可以分为必须和自愿两种形式;按照频率,又可以分为偶尔和长期两种形式。如正课、早自习等这类活动,是学生长期必须参加的活动;如班会、团日活动、党团推优等活动,是学生偶尔必须参加的活动;如学校的运动会、志愿者活动以及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属于学生偶尔自愿参加的活动。2.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制定。制定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行强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强化理论,“要进行强化,首先要判断哪些行为是需要鼓励的,哪些行为是需要控制的,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为应该选择不同的强化办法”。[1]因此制定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重点在于根据大学生日常表现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加分和扣分政策。(1)长期必须参加的活动。对于学生长期必须参加的活动,只扣分,不加分。应该说这类活动就是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的核心活动。由于其长期性,所以不加分。而扣分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并对他人起到警示作用。为了防止学生的惰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也对这类活动的出勤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之所以再次把其纳入管理范围,一方面是再次重申这类活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弥补《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惩罚滞后的不足。因为按照《学生违纪处分办法》,学生一学期累计旷课达10-20节,才可以以下文的方式给予警告处分。而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更加注重过程监控,它从学生旷第一节课时便开始扣分,从苗头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警告和惩戒,从而降低了学生走到被处分境地的可能性。(2)偶尔必须参加的活动。对于学生偶尔必须参加的活动,奖惩并举。因为这类活动频率不是很高,所以可以给准时参加的学生加分,对于迟到参加的学生适当加分,请假的学生和迟到早退时长超过活动时长二分之一的学生不予加分也不予扣分,对于迟到早退时长超过三分之二的和无故未参加的学生给予扣分。学生因病因事不能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应提前请假并获得许可。通过奖惩并举的措施既可以表扬先进、激励中等,又可以惩罚后进,使学生自觉准时参加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3)偶尔自愿参加的活动。对于偶尔自愿参加的活动,应鼓励大家积极参加,所以只加分不扣分。总体而言,近些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对学生参加这类活动的加分比例越来越大。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加分只认荣誉证书,这种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弊端使得许多参加活动但未获奖的同学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为了弥补该缺陷,S学院医学系专门设计了记录学生活动的《学生素质拓展卡》,只要学生来参加活动,就可以获得一次签章,学期末凭签章记录便可以置换课外学分以及在综合素质测评里加分。但笔者认为,这个还不够全面,这个签章只针对学院层面组织的活动,对于许多班级自发组织的活动就没有了约束力。而有了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就可以对学生活动的考核进行全覆盖。但有一点,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办法对参与这类活动只加报名分,因为如果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并获得荣誉证书,可以在学生手册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里找到加分项,因此不再重复加分。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办法按照学年制计分,每个学生在学年初有50分的基础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减分。每个学年度在综合测评完成之后进行重新清算,四年相加即为一个学生的大学成长总分。
二、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实践
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旨在打破以往“唯学生分数是举”的学生评价体系,并力图用数字直观地呈现一个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日常表现中的活跃度,从而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S学院医学系2017级学生为对象,从2018春季学期开始,正式在七个班推行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办法。实施过程如下:1.宣讲政策。“一个合理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各种利益群体和当事人参与,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既体现员工意志,也体现领导艺术。”[1]考核体系在制定的过程中,先通过班主任、班干部集体讨论,最终形成制度。为了确保其顺利推行,笔者先对七个班的班干部进行了培训,保证考核办法执行团队充分理解政策并落实。然后又召开年级大会宣讲政策,让每一位同学了解政策的意图,知道加分点和扣分点在什么地方。班级每次活动实行点名考勤制度,包括学生上课、早自习、班会、团日活动、国防教育、聚餐和班级其他集体活动。2.确定统分员。各班选取一个统分员,经过半年时间的磨合,各班组织委员都能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获得了班级同学的信任。统分和记录考勤的人员实现分离,相互监督,以维护其公平性。谁组织活动谁负责考勤,把加分权放在了班委会手中,从而使考核在执行起来时更加灵活。每月月底在班级进行公示,内容包括班级每个人当月每一天参加的集体活动的出勤情况,学生有质疑可以及时向班委会提出。3.年级推行,各班核算。考核体系在全年级推行,但是各班独立核算。因为许多时候班级与班级情况不一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S学院在去年5月份组织过一次辩论赛,要求每班出5个人组成辩论队。临床1班有10个人报名,而护理1班只报了4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学院任务,临床1班每个人加3分,优中选优派代表参加。针对护理1班提出有人愿意继续报名可以加5分,果然就又有3个人报了名。从结果来看,此次活动的加分对于临床1班是奖励,对于护理1班就是激励。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总分没有横向可比性,每个班的考核分数也只有在自己班上排名才有意义。就像综合测评,全校都是按照一本学生手册来执行,可学院与学院、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分数可能相差甚远。但是通过对班级与班级之间总分、专项分的横向对比,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班级管理工作方面的差异,为今后工作的提高和改进提供参考。4.结果考核。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设计应该尽量与《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区别开来,这是其立身之本。如果有太多的重复加分或扣分,难免有取代之嫌。在这种想法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其合法性,笔者模仿《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制定了一套对学生一学年的日常表现结果进行考核的方案(表1)。在这套方案公布之后,统分员和各班级大部分同学都给予了支持。在新学期开学初,这套方案将随同综合测评活动一起实施。此外,还将从项目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对优秀统分员和各班前两名优秀个人进行现金配套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动力,增强学生对考核体系的认同。5.结果运用。此外,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结果还被运用于各种评优评先中。如2018年春季学期,各班级在入党推优中首次把日常表现量化考核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项目。另外,在2018年秋季开学初对上学年度做综合测评时,各班把考核结果按照10%的比例放进学生的综合测评总分中,并作为奖学金评比的依据。
三、实施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意义
经过实践可以发现,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结果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在校评优评先的依据,还可以为用人单位挑选人才做参考。量化考核体系重在考核,使其在推行过程中自发产生一定的激励和制止功能,对班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由于其监测的全面性,还会对预测学生心理危机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1.为评优评先和单位挑选人才提供量化依据。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生日常表现的总结都依赖于班干部、班主任的陈述和辅导员的观察。事实上,辅导员的管理也经常停留在“两头”上,也就是说他们的精力往往过多地放在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差、纪律乱的学生身上。对于中间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平淡性和管理的边缘性,使辅导员往往很难对这部分学生的日常表现做一个客观的评价。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事实上一个辅导员很难做到对200个学生个个了如指掌,何况这个比例在现实条件下往往得不到落实。而这个体系的出现,无疑用数据的形式反映了学生的日常表现,将对学生评优评先起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国内一些较为正规的单位在接受毕业生之前会要求提供一份政治审查表,这份表格除了反映学生的政治立场以外,也包括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就是所谓的日常表现表。政治审查表之所以被一些单位重视,也侧面反映出日常表现优秀的学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评价体系更符合社会人才的评价标准。一个学生四年的考核结果在班级的排名,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量化”标准。2.增强学生和班级自我管理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2]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理念贯穿到高校辅导员身上便是参与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班级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设计的初衷是力求监测到学生的每一次集体活动和每一天的课堂出勤情况,因此在施行的过程中,其本身具备的奖惩功能将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制止的作用。(1)激励作用。大学时代是学生“自我”人格形成期。在此期间,大学生在本体意识上多以自我的需要为本位。也就是说,人们的原始行为动机不是出自任何外在的需求考虑,而是其自我利益的驱使。[3]钱理群教授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4]这句话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种利己思想确实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在意得失,善于计算成本。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设计满足了他们“劳有所得”的心理,其中有很多加分项,将会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门提倡加大第二课堂开展力度的当下,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实施将能极大地提升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2)制止作用。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几乎覆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扣分将对制止学生不良行为起到实质性作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处分是从反面否定学生思想和行为中的消极因素,起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和促进转化的作用”,[3]所以制止学生不良行为通常靠处分。过去,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被处分,基本上被剥夺了之后的一切评优评先权利。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被处分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为了推进转向教育,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除开除学籍处分以外,给予学生处分一般应当设置6到12个月期限,到期按学校规定程序予以解除。解除处分后,学生获得表彰、奖励及其他权益,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5]新规使处分更加人性化,实现了“惩罚是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新规第五十八条又规定,“对学生的奖励、处理、处分及解除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5]这就使得我们现在给学生下处分时慎之又慎,甚至一些辅导员轻易不给学生下处分文件。由此又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忽视了辅导员的同情心,走到了“原来处分是吓人的”另外一个极端。本来简单的处分工作却碍于辅导员的情感变得复杂,因为大多数辅导员还是不敢确认这份处分文件到最后真的装进了某一个学生的档案,会不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设计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广大辅导员在执行处分过程中左右为难的问题,既弥补了现行处分制度的强硬性,又同样达到了制止的作用。此外,班级是一个集团,“集团规范是集团内社会影响的媒介因素,集团成员通过对规范的遵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6]但是当一个人带头不遵守集团规范而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惩罚措施时,就很可能会有很多学生出于“法不罚众”心理而去效仿。不难发现,通常我们用处分来规范学生行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必须长期参加的活动中,而对于偶尔必须参加的活动约束力不大,致使一部分同学没觉得班会等这类活动属于“必须准时”参加的活动,甚至不属于一个“必须”参加的活动。以前,这种活动往往靠班主任、班长的魅力和班级凝聚力来推动,而有了这个体系,便可以有效地制止不良行为,打击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减少这类非硬性规范活动的迟到早退和旷会现象。为了验证量化考核办法的效果,笔者采用问卷星软件制作调查问卷,面向S学院医学系2017级学生发放,最后回收问卷231份(表2)。从结果来看,首先,自实施量化考核体系以来,学生认为班级正课、早自习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这说明量化考核办法的实施对学生参与长期必须参加的活动的出勤率和守时度均有一定的提升;其次,自实施量化考核体系以来,学生认为班会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的比例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量化考核办法的实施对学生参与偶尔必须参加的活动的出勤率和守时度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尤其是有效地减少了迟到早退现象;最后,自实施量化考核体系以来,学生普遍认为身边同学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就是说量化考核办法的激励功能起到了作用。长期的令行禁止会让学生养成积极的习惯,自律性在这个过程中会无形地加强。尤其是当班委会能在班级树立权威的情况下,会对班级自我管理能力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班级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过程中,班级凝聚力会逐渐加强,班级成员会对班级产生更多的认同。辅导员和班主任也能从琐碎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忙于更多的宏观管理事宜。3.预测心理危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思想的全面开放,现在大学生承受的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相应地,由心理问题造成的心理危机事件也在不断增多,直接给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事件防范与干预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日常表现是对学生的一个全方位的监测,它记录着学生每一天的课堂出勤和每一件集体活动的参与情况。当一些学生的日常表现分数出现急剧下降的时候,也是其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由此,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及时干预,从而避免一些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综合来看,任何考核方案的制定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必然会体现其冰冷的一面,一个好的制度需要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过分数量化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绝对评价的后果,绝对数量的评价结果会导致对绩效评价的误导。”[7]大学生日常表现量化考核体系的设计初衷是“奖励好的、激励中等、惩罚差的”,但也要预防其演变成为一个利己主义的温床,否则激励实质上就变成了一种利益导向,甚至出现了加分操作内幕,那就远离了其初衷。
作者:王传历 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 上一篇:法医学国际教育与教学实践
- 下一篇:开辟初中班级管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