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微信群研究
时间:2022-08-27 09:21:26
导语:小学班主任班级微信群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主要探究了小学班主任利用班级微信群搭建“沟通微空间”的具体策略,包括搭建“任务—问题探讨—研究互动”型虚拟信息模块;家校“三维一体”的“沟通微空间”层级划分;从过程性评价到体系化激励机制的开放式研讨交流。
关键词:班级微信群;沟通微空间;小学班主任
微信作为一款应用软件,已有超过十亿人使用。它不仅是集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于一体的聊天软件,更是可以随意组建微信群聊的工作工具。因此,校方通过搭建班级微信群的方式逐渐完成对传统交流方式的替补已成为普遍的教育现象。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微信群已是全方位进行网络监督管理、助力班主任工作的虚拟“沟通微空间”。
一、搭建“任务—问题探讨—研究互动”型虚拟信息模块
班级微信群聊的落脚点是成员在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中感兴趣的共同话题,通过探讨让双方更好地达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共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持续性地跟进学生的变化,通过观察他们在具体行为中的表现来分析评价。因此,存在于各种任务(包括教学任务、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等)中的行为是沟通的具体衔接点[1]。借由微信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方式将学生的行为即时共享在群聊中,成为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凭证。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班主任在群聊中应划分出三个信息模块,即“任务—问题探讨—研究互动”。首先,班主任可将最近的班级活动或任务在群聊中,附学生完成情况的图片或视频,并指出本班学生中完成度最好的作品(或行为),进行客观描述、点评和指导。这样家长既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处于什么位置,也能思考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其次,通过对本班学生在各种任务中的行为进行分析,班主任、家长、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问题探讨[2]。将出现的弊端、优点都分享在群聊中,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最后,经历过问题探讨之后完成群内资源共享,提高班级凝聚力。
二、家校“三维一体”的“沟通微空间”层级划分
明确微信群聊信息内容模块之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谁是群聊话题的发起者、配合者,怎么进行有效配合?之前的论述中提到,班主任与家长在群聊中的共同落脚点是二者的共同话题:学生在任务中的行为。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是需要群成员进行沟通的呢?本质上讲,不存在问题的行为是展示,目的在于告知、共享。只有存在问题的行为,是需要发起话题并渴望其他成员有效配合的。谁发现问题谁就在群聊中发起话题,被发现的问题一经公布,其他成员可及时交流反馈[3]。对问题有想法或建议,便积极分享出来。故而班级微信群的“沟通微空间”,其层级划分应该是:以问题为核心,以类似问题建议、解决办法为环绕的环形结构,形成以教师、家长、学生“三维一体”的三脚架。在良好的讨论氛围中,逐渐解决问题,从而建立健全家校联系机制,真正实现家校教育合力,在双向监督中稳步提高小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水准、道德意识等[4]。“沟通微空间”的层级划分,有利于将学生的情况控制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理下。通过捆绑家校,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实现科学管理、优势互补。
三、从过程性评价到体系化激励机制的开放式研讨交流
班主任应制定一些群聊规范并形成制度,通过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进行科学管理,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开放式交流探讨[5]。发展性评价机制,即把过程性评价作为重要的反馈方式,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元评价体系。将具体任务中的学生行为细化为学习习惯、学习状态、言行品德、行为规范(每一项皆可根据具体情况细化为一张独立的表格),并根据其进步、收获、挫折、成功、薄弱之处等制定程序化、体系化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张家校联合的详细情况反馈表。班主任将群聊中的话题不断引向自己想深入了解的部分,巧妙利用微信群聊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即时交互、开放共享,发掘学生和家长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对班级群聊进行富有趣味性、导向性的班级管理,可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巧妙利用班级微信群,对信息类型和内容进行筛选,进行空间划分及管理,这样才能传递正能量,提高班级凝聚力,打通家校双向监督渠道,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学校—家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26-28.
[2]曹徐丰.微信公众平台助力班级管理信息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1):73-74.
[3]王凌珍,郭德海.借助微信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39,42.
[4]王江清.微信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7):62,64.
[5]黄笑蕾.玩转微信,促进家校共育[J].中小学德育,2016(6):45-46.
作者:李永霞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二小学
- 上一篇:高校社区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 下一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四个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