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时间:2022-08-13 09:11:35
导语: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模式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易班”平台的独特优势与功能
1.1有助于开放、平等交互模式的构建。学校师生可以在易班平台上有效的互动,教师或者学生可以进行帖子的发表、博客的撰写、话题的发表、群组讨论等,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这样的交流模式,师生能自由发表自身见解与意见,通过虚拟班级社区平台,实现班级管理的开放性、民主性。通过易班平台,师生之间信息的公开化程度逐渐拓展,班级成员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自主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重视班级管理中,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度,便捷、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实现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1.2有助于扩大平台的信息容量。“易班”是一种新媒体平台,其主要集合了博客、论坛、相册以及网盘等众多教育信息,结合多种社交平台的服务功能,逐渐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沟通与交流的专属阵地。还有,“易班”平台能结合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开辟学生学习的资料库,这样一来师生能对学习资料进行有效地存储与共享。对于学生来说,“易班”平台能提供大量的网络存储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教师则在易班平台上海量公告,教师与学生都能在易班平台上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料。高等中医药院校能利用易班平台,展示学校或者班级的活动照片,在易班平台上建立出特色的班级空间,让学生、学生家长等能浏览学校丰富的活动。1.3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班会与班级活动,实际班级管理形式给师生提供互动机会是有限的,通过传统班会与班级活动,师生之间感情交流机会比较少,由此班级感情建立也是很大局限性的。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是不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鸿沟,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情况。通过“易班”平台,师生、生生之间能得到更大的交流平台,加上易班比较稳定的班级结构以及完善的实名认证过程,可以让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与学生在易班平台上本身就是平等的,这也有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构建,缓解了师生僵化的关系。
2.基于“易班”平台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2.1发挥易班平台优势,组织开展班级集体活动。高等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中,一般一个辅导员要负责两个以上的班级,在班级集体活动组织之前,老师就可以利用易班平台优势,汇集班级学生的思想,统一成活动方案。在“易班”集体活动收集中,可以通过匿名投票的形式来进行行动方案的决定,能按照细致、全面地活动计划逐渐推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辅导员老师可以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将活动方案的征集通知到易班平台上,让学生积极发表自身观点,发挥学生的潜能与优势,综合学生的意见推出一套详尽的实施细则。在这个歌活动期间,学生能在易班平台上分享不同运动规则、技巧,在有效发挥易班平台优势的同时,还能增强班级活力,调节班级活动氛围。2.2利用易班平台特点,满足师生不同交流需求。在“易班”投入使用之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师生都是通过QQ、飞信以及MSN,实现师生之间有效沟通与交流。而易班平台的信息,则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高校教师后台管理工作也十分便捷。还有,易班像是一个电子教室,师生能掌握彼此联系方式以及在线状态等信息,融合了易班的开放性与隐蔽性,充分满足师生之间的多种沟通需求。2.3借助易班平台,开通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班级管理借助易班平台,开通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学校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较强的竞争性关系,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学生可能还面临着一定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负担也逐渐变重,因此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开通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班级管理平台,可以建立出一定心理辅导平台,建立出易班中的一个“私人消息”功能,让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了解与解决,发挥网络隐蔽性、便捷性特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达到很好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易班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模数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要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发挥出易班在班级管理中的优势,提高易班班级管理效率,确保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来保证更好地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刘伟,王迅,徐光辉.“易班”网络平台下工科大学新生班级存在问题及管理模式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8(01):312-313.
[2]唐红艳.运用易班进行班级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4):103-105+108.
作者:赵树明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 上一篇:信息技术班级管理研究
- 下一篇:双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