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

时间:2022-07-13 04:44:19

导语: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

一、大类招生的内涵

所谓“大类招生”就是打破学校传统的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招生的模式,而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进行合并归类的一种招生模式。即学生在低年级接受通识教育,按照学科培养的要求取得相应学分,到高年级时再结合学生的意愿、分数、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专业分流,确定专业方向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一名教师班主任和一名学生班主任,在学业和生活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在专业分流后,取消原有的行政班级,按照重新组建的班级重新分配宿舍,同时重新调配教师班主任。这一举措在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实施专业分流后也给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需要结合大类招生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二、大类招生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素质

以往传统的招生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是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根据统一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且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大类招生的培养方式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专业,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2]。

(二)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学风建设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自己对于专业分流后所学专业的想法,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通常会加倍的努力学习,形成寝室、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这为高年级时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有利于减少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填报的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于专业内容、专业前景等缺乏清晰的认识,大多只考虑分数而忽视了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行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入校的一段时间内,在学院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自主进行专业选择,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选择时间和空间,有效减少了高考毕业后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值得一提的是,大类招生也为那些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提供一次弥补因发挥失常而和自己向往的专业失之交臂的机会。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又增加了专业选择时间,使得学生和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人才市场了解当前的人才需求,更准确、及时地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就业情况,缩短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大学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类招生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专业分流导致学生趋于相对优势专业,“冷、热”分化严重

在对大类招生的学生进行专业分流时,参照的首要依据就是学生自行填报的志愿,但由于专业成绩好、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志愿基本集中在同一个专业,而部分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自律性相对较弱的学生集中在所谓的劣势专业,使得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会产生恶性循环,不利于这些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并导致学院内部的各专业间“冷、热”分化严重。

(二)学生重新组合导致班级凝聚力较差,班级活动缺乏活力

新生在步入大学后,首先接触的就是通识教育阶段的班级,在此阶段的学生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对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3]。实施专业分流后,原有的行政班级会根据分流后的班级重新分班并分配宿舍,使得学生原有的社交圈被打乱,短时间内难以重新融入到新班级中,班级认同感较差。同时,学生对新班级产生的新任班委不熟悉,信任感不强,导致新班级班委号召力有限,开展集体活动难度加大,班级凝聚力较差,学生更喜欢与原班级学生进行交流,造成新班级学生间学习、互助效果差。

(三)专业分流后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难度加大班级重组导致班级工作应有的连续性被打断,在通识教育阶段,辅导员教师和班主任教师经常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谈话,为其讲解专业方向的知识,进行日常管理,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取得了学生们的信任。班级重新分配后,班主任教师也重新分配调整,新班主任教师需要重新认识班级学生,师生之间需要一段彼此熟悉的过程与时间,教师需要重新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家庭情况等方面信息,再加之分流工作后的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班主任的联系减少,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四)大类招生带来教育资源不均,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难以保证

大类招生相较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科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等方面均有着较高要求。学校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在遵照学生志愿的前提下,应该结合各专业办学实际情况,例如: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避免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方式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团队,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长的作用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任何一种单一型的学生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建立一种复合型的学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经过实践,“辅导员+教师班主任+学长制”学生管理机制比较具有代表性[4]。在该机制中,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教师班主任由所带班级专业教研室教师担任,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弥补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的盲点;学长即辅导员助理,从高年级中选拔表现优异的学生担任,负责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发挥桥梁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在专业分流后,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新学生管理方式:第一,就近组合新班级[5]。辅导员在进行专业分流后的分班时,尽量按照就近、就多的原则进行,将尽可能多之前班级的学生分到新班级中,减少学生在新班级的陌生感。第二,强化职业生涯教育,为避免学生在专业分流过程中盲目跟风从而产生“冷、热不均”现象,在新生入学后就邀请专业教师、优秀校友、学长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学生能够准确、客观地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专业。第三,学生宿舍实施自治管理。建立宿舍楼学生自治管理组织,选拔楼长、楼层长和寝室长进行宿舍文化建设,开展宿舍活动,减少同学因专业分流后重新调整的宿舍而产生的不适感。第四,加强专业社团建设。专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组成社团小组,指导教师对组内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学生结合教师的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在网络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而陈旧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对当前“95后”学生的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可以通过利用QQ、微博、微信等软件,搭建QQ群、微信群、班级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建立网上班级。这一举措突破了现实行政班级的束缚,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零距离交流与沟通。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学生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所有信息面向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全面公开,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板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和班级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时空和时间上的距离。

(四)完善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合理的分流政策。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好本学院的专业分流政策,例如分流时间、分流原则、各专业计划招录人数等相关内容,并将其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合理选择分流专业。其次,完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6]。随着大类招生制度的实施,学生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毕业设计等相关制度都要随之进行调整,完善学生的成绩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学习预警机制,一方面,针对跨专业大类的学生所选择的补选课程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其时都满足专业的学分要求;另一方面,实时跟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避免其因不了解自身学习现状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甚至出现毕业的情况。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构建一直能够满足“大类招生”背景下教学新形式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构建教学督导组,多方面听取意见与建议,及时解决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杨赫岩 齐春雷 王 勇 孙鹏程 刘竹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延岩,李增田.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改进研究[J].科教文汇,2015,(1):1-3.

[2]陈芳,张婷.高校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3):120-121.

[3]董海军,朱思齐.大类招生模式下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3,(4):103-104.

[4]洪盛志,李金.高校“大类招生”影响学风建设的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68-70.

[5]董艳萍,孙红卫.学科大类招生模式下班级管理模式探究———以河北工专经贸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0):57-58.

[6]吴东立,谢凤杰.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以沈阳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