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7 04:24:33

导语: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论文

一、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教育艺术宝库,深化班级管理改革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深入挖掘小组合作研究的资源。为学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找到新的突破。

(二)实践意义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懂得做人、做事,有利于良化班风、学风建设;有利于理清班主任育人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和价值取向,在破立中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

二、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自我管理,以“互助合作小组”为基本管理单位,以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各项活动、家庭与社区的表现等作为竞比指标的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一种管理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邀请教育理论

1968年,美国的威廉姆和贝帝首先提出的邀请教育理论提出了“尊重、信任、乐观、有意性”四个核心理念。邀请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整合所有教育资源使之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学校的所有教育因素都具有亲和性(邀请性),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教育活动中感到自尊、自信和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不是由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

四、研究的目标、对象、原则

(一)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最终能够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达到全面发展。

(二)研究对象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社区活动等方面的管理。

1.主体性原则。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注重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2.目标性原则。即始终瞄准增强学校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教学与管理双丰收这一目标

3.应用性原则。即注重方法论的运用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路径和重点难点分析

(一)主要内容

1.互助合作小组的组建研究。我们初步设想,小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情况的调查摸底;

(2)不同特质的学生互助合作小组组建的策略研究。由于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要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组内学生的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和管理任务,就要寻找合理分组的组建策略。此项研究具体又包括:小组组员组合的原则、小组的规模、搭配、座位及分工等等。

2.互助合作小组长的培养研究。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是组内其他成员的标杆。他在小组活动中起着领导、组织作用。因此,选好小组长并让小组长明确自己的各项职责十分重要。此项研究包括:小组长的条件、职责、产生办法、工作的具体操作细则以及培训制度建设等。

3.互助合作小组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研究。我们倡导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因此,必须将每一个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各种表现综合起来评价每一个小组。我们将对学生发展设置多维度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实践、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健康、学科发展等内容。与此同时多元化设计评价的形式建立一套以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互助合作小组管理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研究。互助合作小组管理,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劈开教师的指导,忽视教师的作用。因此,如何让每一位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掌握互助合作小组的指导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二)研究重点难点分析

互助合作小组是班级管理的载体和工具。其关键的点是互助合作小组的组建和管理。如何组建一支科学合理搭配的小组?如何制定各方面的互助合作小组的考评制度?如何培训好小组长?这是本研究的三个重点问题,也是三个难点问题。另外,要赋予这项管理模式以生本化,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教育教学改革向来会向传统挑战,这势必会引起一些传统习惯改变的阵痛感。这就要我们强化教育教学观念的提升,切实抓好教师角色转换工作。

六、预期价值

以往互助合作小组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在广大教师的课堂中得到应用,作为班级管理层面的应用还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其主要的特点是管理的对象由单个学生个体转为群体,管理的任务下放给了小组组长和组员。其考核的领域不只是就局限在校园生活,还将考核的视野扩大到学生的社区生活,这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的尝试,定能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作者:童银芳单位:浙江省兰溪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