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时间:2022-05-19 09:40:49

导语: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一、中小学管理中班级文化意涵及功能体现

班级文化是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由班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有信念、价值观、态度的集合体。班级文化的外显表征包括班内学习环境、规章制度等,内隐表征包含班级成员的言行举止、道德面貌、精神状态,以及班级的整体风气等,这些表征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反向影响到班级文化的未来发展。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它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①作为构建班级文化的主要成员,当前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多为90、00后,在心理特征上更具叛逆性、成熟性、情绪化,相较于让教师干预心理发展,用班级文化来潜移默化引导其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或许会更具成效。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其有助于班级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助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同时还能够给予学生无形的、精神上的约束力令其遵纪守法,脚踏实地的学习生活;有助于班级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班级环境,极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构建优良学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通过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效果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素质教育发展。

二、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世纪90年代至今,构建班级文化普遍被教育者们关注,从其理论被不断丰富、实际运用被投入实施规划来看,其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班级文化的构建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结果存在偏差。其一,班级文化构成形式单一,如部分教师单纯的把班级文化当做教室布局或者设立口号、学习目标等来实施。其二,班级文化缺乏人文性,过于追求功利名誉等所谓绩效,造成班级文化流于形式。其三,班级文化发展失衡,如学生对班级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原本构思合理的班级文化脱离了正常发展轨迹,造成不良风气。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不良习惯及作风的形成,直至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发展。

(一)内部因素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三点内部因素。

1.对班级文化概念存在误解

班级文化存在多种呈现方式,包括班级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环境文化是指如班级布局、教学设备、等物质构成的形态特点;行为文化指的是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反应出教师的管理水平及学生的意识水平;观念文化是指班级成员逐步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理念、态度及价值观,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

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均处于变化期,思维和行动上都存在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其人格都存在暂时不平衡性,随之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各类抵触心理等,都会影响到个人行为,而由此导致的负面情绪及行为若不及时给予疏导,甚至在班内产生从众效应,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集体,造成不和谐的班级文化。

3.教师管理理念较陈旧

部分教师理念上的落后必然也导致其在管理班级的方法上存在弊端,从而造成畸形的班级文化。如过度运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强制性控制学生行为或思想,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虽然该种方法能够约束学生遵守规章条例,似乎能达到严纪律、正学风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效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部分情况下并未使学生内驱力得到提高。而且,用该种方法灌输的潜意识“服从”遏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以及宝贵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得不偿失的。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切以成绩论之,如按成绩分配学生座位等情况,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隐性分层,而处于“下层”的学生心理则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功利化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官僚主义倾向等。

(二)外部因素产生不良班级文化的原因还存在三点外部因素。

1.教学目的偏差

虽然我国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已有许久,在学科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结构体系、运作机制等方面也在尝试改变,但纵观我国整体教育结构,目前所实施的大部分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将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绩效评估标准,将学生优秀与否单纯以成绩论之,则必然会造成班级文化从精神思想上被束缚,其构建成果也必然会错失了原有功效。

2.教育公平问题

目前我国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除去地域差异,单从教育组织的最小单位班级来看,部分班级内部也会存在由于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是干部与否,学生的智力高低甚至家庭条件背景而产生的教学不公平性,而该种不公平性会在导致学生个人人格缺陷的同时,令集体产生不良风气,因此这种不公平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令其发展偏差的因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技术成就渗透入各行各业,由此带来的信息泛滥令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不健康思想,而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明辨是非能力,因此造成的盲目跟风,陋习行为,精神颓废等现象也会令班级文化沾染负能量。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如何构和谐优良的班级文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思考。

(一)转变班级文化建设主体,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该理念却难以完全实现,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受到了我国宏观教育体系的限制。教育体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的教育体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相较于人才,更像是用统一模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已有了先进发展,并在日益完善,但现实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上人口压力的倍增,又使就业竞争局势日趋严峻,重学历现象逐渐严重,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得不迫于现实的升学需求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中心理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宏观教育体系中无法完全实现该理念,但从微观上看,班级作为教育组织的最小单元,以学生为中心却是能够实现的。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转变传统上的教师职掌地位,将学生作为班级文化构建的主体,能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锻炼其各方面能力,加强师生交流。举例来说,可令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必要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讨做出适当调整,如此相较于学校或教师的硬性规定条款,该方法必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执行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又或让学生自己布置班级环境,绘制黑板报,书写学习标语,创立读书角英语角等,让自身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正面感染力,觉得课堂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并提升集体观念,从而为构建班级文化打下结实基础。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将构建班级文化融入管理过程

教师的素质水平高低对于班级文化的优劣与否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也指出:“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教师作为构建班级文化的成员之一,其个人必须经过全班成员整体的认同,融合成班集体共同追求,才能真正成为班级文化的组成因素之一。②由于教师依旧在中国大部分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级文化的组成──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特征,而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用其教育理念来引导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使之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具体到实践中,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自身也需要经历时间的不断打磨与调节而形成,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融入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思想。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在管理计划阶段教师就应开始思考要构建怎样的班级文化,从而依据构思来制定具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快乐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或在学生工作中,主动与学生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非用制度条款束缚其行为思想,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最终在检查阶段不断调整,在总结阶段去粗取精,从而创造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适时开展多类课外活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班级文化

课外活动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能够极大的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深化。对于学生个人,课外活动能令学生获得丰富课外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其身体素质,发挥个性特征,形成健康人格;对于班级整体,课外活动给班内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助合作的有效平台,学生社交能力、集体意识的提升都有利于树立和谐班风,共同构建优良的班级文化。目前,部分课外活动如运动会、手工课等已较为常见,也有一些学校会定期组织艺术节、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课外生活。但实际上,中国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实施水平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场地经费限制等原因,相较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中学,依旧在次数上落实极少,如校内课外活动时间较少甚至被占作上课时间、校外实践时间更多被家长忽略或被占作上培优班等,在质量上存在缺陷,如设计理念缺乏特色性、实施过程缺乏乐趣性、活动内容缺乏实用性等。教师在班级管理时需重视课外活动对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作用,由于班级单位较小,实施课外活动相较于学校能够更具有灵活性,也更容易避免这类缺陷,具体实施可将课外活动的目标形式与自身学校特色资源联系起来,利用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或帮助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自创教学活动内容,还可向学生征集课外活动的建议,再加以结合不同学科背景,做到寓教于乐,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既是中小学管理质量优异与否的体现,也是促成其中小学班级管理机制高效运作的基础之一,其通过对学生精神上的隐性影响及正面引导,对学生行为既存在无形约束也倡导思想自由,形成稳重与活跃,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将构建和谐优良的班级文化作为中小学班级管理目标之一,加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相佐,提升教师理念层次,丰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落实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为中国培养全面化的发展人才。

作者:杜国富工作单位:鹤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