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讨

时间:2022-03-20 03:21:46

导语: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讨

[摘要]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符合我国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互联网+”时代,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及其快速的传播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积极探索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成为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新时代关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指出,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与国家和民族前途息息相关,在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要始终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高校要始终把握“为谁培养人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要人才培养及教育的主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让这一变化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了,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认识和把握也变得更有难度了。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因此,要了解当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实情况,就得去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只有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等院校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培植大学生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孵化器,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必须学会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大学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具有信息辨别力的思维方式,要能够理性判断并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于处于当下信息实时更新的“互联网+”时代,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教育方式单一化。“互联网+”时代,互联互通的网络环境使得网络空间的各类信息快速传播,不论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件,还是随意捏造的歪曲谣言,都会迅速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关注,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复杂而又多元化,使得他们急切地想要知道事实的真相。然而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拥有巨大的权威性,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主要来源于正面的理论灌输,相较于“互联网+”背景下时时可得的海量信息资源,五彩缤纷的视听信息,传统教育习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却使大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单一的灌输教育法不仅不能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入大学生的头脑,甚至还有可能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理论灌输。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单一性,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工作。2.教育环境复杂化。“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更加偏好于通过各种智能化的信息手段来获取并传播各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世界多元化了当代大学生与世界各地各类人群之间的交流方式途径,地理观念下的国家界线也越来越模糊,根据兴趣爱好或者思想的一致性,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团体活动,不分国家与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中呈现出理想化的存在。然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却乘机利用他们国家自身的发展优势及其在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导权,大肆公开或隐蔽地兜售传播各种所谓普世价值的歪理邪说,宣扬无主权的民主,宣扬绝对的人权与绝对的自由,居心险恶者刻意捏造或者故意贬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实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煽动大学生从思想上与国家意识形态产生分化,并恶意夸大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大肆抨击,煽动大学生,歪曲舆论导向,企图扰乱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进而颠覆我国大学生主体价值观,这些新的复杂局面使得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变得更加复杂而严峻。3.教育监管机制亟待完善。当前对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教育的监管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随之而来的自媒体蓬勃发展,大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快速增强,他们的信息传播也变得更快,尤其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甚至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添加各种素材以使信息变得更加夺人眼球,从而造成信息的歪曲性传播。因此,大学生的某种顺手的传播行为,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及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甚至导致野蛮暴风式传播。面对网络上传播的各类信息,大学生难以及时进行正确判断,而我们的监管机制仅限于建立班级群或者关注学生的异常行为,根本无法约束或者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由此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冲击当代大学生已经建立的正确价值观,严重地威胁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

1.扩展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时空性。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传统的教育手段中主要是由从事思政工作的专业人员在课堂,通过面对面的理论灌输方式来进行的,或者是开展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围绕固定而有限的信息来开展的,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呈现明显的单向度信息输入。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学方式呈现爆炸式信息输出: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及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课后大学生还能够借助智能终端随时享受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便利,这都有意或无意地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之中。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受课堂场地的影响和限制,为大学生实时共享信息或者接受在线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学生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共享丰富的满含“正能量”的图像视听资源,而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大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实时互动,可以有效抵制不良言论及思想对他们的侵蚀,从而自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2.提升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时代,高校愈发迫切改进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方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由专家精准概括的意识形态的纯粹理论,由高校教师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和解读,教材以外知识内容则比较少,这种传统且枯燥的灌输教育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产生负效应。而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使大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同时实现学习资源的交流共享,还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使教育主客体间的交流与学习更加便捷,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对各类信息加以分享或评论,使他们经过探讨比对后得出正确的思想观点,这种共享共建的学习资源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3.增强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三方”合力。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高校、社会及家庭三方具有不可推卸责任,“三方”一定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合力做好相关工作。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借助“互联网+”,可以使高校、社会、家庭彼此之间的教育合力达到最大化。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率,通过新媒体平台有选择地将意识形态教育素材融入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过程,大学生家庭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或者登录相关的APP软件实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各类动态,高校与家庭的双重监管可以及时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持续巩固和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社会上相关的职能机构通过“互联网+”积极推动并履行社会教育义务,负责任地配合高校、家庭来全面监督大学生的日常言行,以正能量传播为主要依托,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1.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互联网+”时代是催人奋进的时代,只有不断革新教育手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适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发展要求。第一,拓宽高校思政课堂。思政教师应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思政课”模式,打造思政“金课”,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通过“翻转课堂”创新教育方式和建立教学平台,鼓励大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教师及时引导,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课堂阵地。同时大力推广意识形态教育的线上线下互动、线上正能量资源的共享、热点事件的共同探析,从而进一步落实思政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效用。第二,创建校园特色文化。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校党委或团委可以积极组织“革命英雄”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全面激发大学生的英雄情结,形成崇尚英雄、热爱英雄的浓厚爱国氛围,调动起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激情。努力创建优秀的校园特色文化,要拓宽“红色”文化阵地,也要拓宽优秀的革命文化,实现现实与网络世界同接触,用奋发向上的各类事迹鼓舞大学生,从而巩固意识形态的教育成果。第三,大力推动社团宣传的影响力。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团组织活动紧紧相连,通过公益社团的帮扶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友爱精神,组织大学生团体走访老红军,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舍身为国的高尚情操,与此同时可以将各项活动的过程进行视频直播,或者制成微视频上传至网络与大学生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大学生可以实时互动探讨,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新发展,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2.提升师生意识形态安全素养。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地,强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中的渗透力与感染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网络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全面增强师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素养。尤其是面对地区热点冲突事件,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客观分析,有效干预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某些暴力事件,时刻爱护国家,维护祖国利益。要让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站好队,教师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坚决不传谣、不盲从。因此,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环节,把思政工作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关注网络舆情信息、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与大学生的信息沟通,以创新的思维打造爱国主义主旋律。通过高校线上线下教育方式的实施,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使大学生能够以理性的觉悟、端正的立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师生“互联网+”思政工作新环境下的独特教育功能,正确运用多姿多彩的信息化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忠诚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群体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践行者。3.整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为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的复杂环境,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首先,政府要推送正确的舆论信息。政府应主动占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制高点,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有效发挥各类红色平台及网络信息主体“推送人”的作用,紧紧掌握大学生获取正确舆论的引导权。其次,高校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一现实问题,因而需要积极拓宽互联网环境下思想信息交流的渠道,全面整合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牢牢地把握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动向。最后,社会要营造正面的传播环境。社会在烘托营造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把握主动脉唱好主旋律,依托各类智能终端,通过媒体推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信息传播环境,正面解答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去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着时代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关键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变化,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正确认识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尤其是要认清楚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期望我们跌入“中等发达国家”发展陷阱的狼子野心,妄图动摇我国经济建设的决心和方向,甚至不惜输入所谓“文明冲突论”的谬论,妄图阻挠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梦想,就必须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心,使大学生主动继承并弘扬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入侵,紧紧站稳站牢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脚跟,我们才能经得起国际风云变幻的大风大浪,而大学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成长,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

[2]彭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贵州师范大学,2018。

[3]郑洁、徐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学术论坛》2017年第6期。

作者:左春宁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