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2-24 04:08:31

导语: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交通安全事故也随之频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相关数据分析,交通安全事故是10~24岁的年轻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增加,这引起了国家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正值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在性格特征上天性喜欢追求刺激、容易冲动,并且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如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习惯于边走路边听音乐或者看书等行为。这些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成为提高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加强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培养”这一问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基于此,提出几点强化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现状;途径

所谓“交通安全教育”指的是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对包括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员、道路行人等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意识形态发生作用,促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交通行为,从而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就当前对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而言,存在很多的教学薄弱环节,这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极不相称。准确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强化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时下教育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差,漠视交通规则。漠视交通规则是我国民众的通病,即便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如此。根据最近在某地区几所高等院校随机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500名调查对象中,约有96.7%的受调查者曾经都有过闯红灯的经历,其中他们闯红灯的原因大都是为了节省时间,不愿意长时间等待。在有闯红灯经历的调查对象中,约占23.3%的调查对象对自己的闯红灯行为不以为然,约有46.7%的调查对象则是跟随大家,贪图便捷而闯红灯,只有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应该闯红灯。这说明,很多大学生的潜意识里根本没有正确意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认为闯红灯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不足挂齿。而现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很多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本质原因大都是由于大家忽视了交通规则,没有重视一些小意外。2.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笔者根据调查发现,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第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电子设备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必备的生活电子用品,加之大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和盲目从众心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成了所谓的“低头族”。不少大学生往往在走路的时候,还在专心致志地低头看手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第二,不少大学生认为,校园内部车辆较少,道路宽阔,一般不会发生交通安全事故,于是,就彻底放松警惕,甚至出现在校园内快速奔跑、追逐、打闹、进行球类活动的情况,这种不良行为习惯和淡泊的交通安全意识着实让人担忧。第三,仍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于在走路时戴上耳机听音乐,或者是边走路边看书,由于读书和听音乐往往会牢牢吸引人的注意力,会使大学生完完全全地沉浸其中。即便是迎面有车辆出现,在车辆多次鸣笛、反复提示的情况下,甚至都会出现“听不到”的情况,如果遇到车流量较大的时段或区段,便很容易酿成交通安全事故。3.大学生性格易冲动,爱追求刺激。大学生正值人生中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一些男同学,天性上容易冲动,热衷于追求刺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很多在校大学生也都有条件拿到了自己的驾照。受个人性格和驾车技能水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行车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得十分急切、暴躁,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意气用事,患有“路怒症”,特别是在遇到了“堵车”“多车并行”的交通情况时,很多人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往往由于一时冲动做出违法行为或其他危险性行为。例如,中国江苏网2014年1月20日的报道中,有5名江苏如皋籍在校大学生在驾车返回如皋途中,在淮安境内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事故导致五名大学生当场死亡。

二、高校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导致高等院校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本人自身的性格、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当前社会、家庭及各个高校在对在校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与不足之处。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高校、家庭对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不够重视。目前在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尚未建立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系统的支持。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各个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教育纳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法制教育体系中。但这只是从法律的角度对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做出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行办法上还存在很多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这直接导致其执行效果很差。除此之外,社会和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存在很大的误区,社会和学校普遍认为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都处于成年阶段,加之受到过高等教育,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自主辨别是非,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高校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自我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基于上述错误的认知判断,学校、社会、家庭方面会见交通安全教育的重心投放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而忽略了对高校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2.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从高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依旧处于“三无”状态。第一,无专业的道路交通安全师资队伍。由于高等院校校园内没有专门负责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或研究部门,很多高校都是通过辅导员或者校园内保卫处工作人员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这些校内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经验与扎实的理论基础,授课效果并不明显。第二,缺少系统的、规范的交通安全教材和专门的课程体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导,是系统化教学的本质,课堂则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当前国内各高校在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方面都还没有专门开设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教材。第三,无必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交通安全教育大都停留在口头传播、引导参观的层面上,属于知识性的教学,还没有彻底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这将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教学效果较差。

三、强化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途径

1.培养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提高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其目的就在于教育高校大学生学会尊重与敬畏生命。要让大学生意识到淡泊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漠视。并辅之以案例教学,使之意识到生命的可贵。2.提高安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信息时代下,社会的发展形态是开放、多元、包容的,特别是对于当下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个性张扬、热衷于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思维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当下的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信息化特征,也就是说,他们更习惯于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进行各项学习活动。这实际上就其实我们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可以着眼于教育的创新性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对大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意识教育,要注重所教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而不应该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教学上。从教学形式来看,改变以往贴横幅、拉标语、发传单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影、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宣传讲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3.整合现下高校教学资源,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机构,高等院校在教学方面有着更加适宜的教学环境、更系统的教学体系、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及更加优良的学习氛围。结合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特点,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形成完备的交通安全教学体系。第一,各个高校可以将交通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通识课程基本教考体系中,安排一定的学时,选聘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并将最终的考评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管理系统中。第二,可以利用校内互联互通的教学平台辅助交通安全教育,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人人重安全,人人懂规则”的氛围。4.广泛开展相关的安全实践活动。以往的高校交通安全意识教学由于过多地拘泥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都够用呆板僵硬,完全起不到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作用,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鉴于此,各个高校要注重依托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优化高效交通安全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定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周等课外活动,并将其纳入“第二课堂”学分系统中。此外,还应该联合当地的公安部门开展,如交通安全志愿者、上岗指挥交通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时期正值学生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学生风华正茂的年代,做好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生命的尊重,理应成为现代高教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江涌.高校交通安全文化的构建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

[2]郭薇薇,成俊杰,杨正民.浅谈高校交通安全文化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5(7).

[3]肖敏敏,艾辉林.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

[8]刘波.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研究[J].智库时代.2019(10).

作者:丁玉梅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