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分析

时间:2022-12-24 11:16:35

导语: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分析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求构建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实现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意识状态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效度,更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大学生认知、认同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热情高涨、成效明显,但西方文化渗透力持续强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以及网络环境更加复杂多变[1],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显得更为迫切。明确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要意义,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找准有效着力点,有利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及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及特征。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开展政治价值观、道德文化观、民族宗教观等方面的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被大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动自觉,能够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恶意入侵的实践活动。其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权责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涉及保卫处、学生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各个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校内各个主体的责任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校能与国家、社会、家庭等多主体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能时时受教育,处处长知识;二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崭新气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明确提出,做好高校学生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样也应该具有新的气息。在内容上,把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教育、社会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等加入其中,具备完善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在方法上,开设有专门安全教育方面课程并且安全教育渗透于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中,建立起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此外,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能以受教育者特点为依据,有针对性、高效率、高标准地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基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以及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实效的现实需要,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重要且紧迫。(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汇、交融、交锋的重要场所,加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切实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和“防火墙”[2],意义重大而深远。1.有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依然存在,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策略仍未改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尤为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捐资资助、赞助学术报告等方式,大肆鼓吹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并时有公开扭曲我国政党的言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从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来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较少,分辨信息的能力较弱,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正确看到国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抵御国际意识形态的冲击。2.有利于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高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倘若安全稳定得到不保证,那么校园各个系统的协调运转将无从谈起,育人功能也无法实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已经从相对封闭走向日益开放,除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传统的安全因素之外,意识形态安全也更加重要。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安全稳定大局。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与使用新媒体,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并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行动自觉,如此方能促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3.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者与实践者,他们的身心状况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成才,进而影响着民族复兴大业的进程。大学生思想认识尚处于“碎片化”阶段,对社会现象认识的不准确、不到位,会直接导致全面发展目标沦为“空想”。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更多扮演的是信息主动接收者和传播者的角色[3],不良信息往往会通过网络途径传递到大学生手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隐患,使大学生出现价值认同扭曲、个人主义抬头、抗压能力较弱等现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信息能力,有利于培养其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持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等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对照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依然存在可完善之处。(一)师资配置难以满足教育需求。从师资配备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配备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以辅导员为主,其他人员为辅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辅导员推进,辅导员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辅导员未经过专门的安全教育知识培训,自身未构建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系统,这就使得辅导员的安全知识储备难以满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仅仅依靠校内力量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远远不够,社会专业力量参与的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体现出高度重视“个人安全”但“社会安全”抓得不够的特征。具体而言,我国高校均将增强大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出“小安全观”教育,即在人身安全方面,多以传染病防治、运动损伤处理、出行安全教育等为核心内容;在财产安全方面,多以防诈骗、防盗抢等为主要内容。相较于“小安全观”教育而言,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大安全观”教育则显得单薄[4],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急需与时俱进地加强。(三)教育形式不够系统科学。从教育形式来看,我国高校多通过形势政策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等来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教学形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如,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多在形势政策教育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中穿插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没有纳入正式教学计划,使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出现形式化严重、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弊端[5],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安全知识需要。此外,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以传统的“听、说、读、写”为主,“学”的积极主动性不足,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优化策略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制定出台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着力高校党政工团的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形成教育的最优合力[6],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的奋斗目标,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着力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有利于持续完善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一)树立与现代安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面对国内外环境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师需树立与现代安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一是切实树立“学生主体”教育理念。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时刻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特点的挖掘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中,逐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入脑入心。二是切实树立“学用结合”教育观念。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者不能简单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学生熟知的网络语言、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将“枯燥”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达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此外,高校要加强对现有安全教育师资的培训,使其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业务能力、全面的综合素质。同时,要与警务工作人员、安全教育专家、意识形态学者等深合作,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助,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二)建立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高校要在新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继续强化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传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同时要大力加强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的安全知识教育,构建系统全面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体系。政治安全包括国家主权、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土完整、国民意识形态等,具体到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主要指国家稳定不容破坏、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国家制度不容怀疑、国家秩序不容违反等;文化安全即国家主流文化、社会道德体系、民族文化系统等方面的安全,西方文化首先入侵的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务必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在新时代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国家核心技术不泄露、个人信息不泄露等,倘若信息安全没能得到保障,可能会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也会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便利通道。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信息辨别教育、社会安全教育等[7],以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打牢基础。(三)充分整合课堂教学、网络媒体和社团活动等资源。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高效开展,要充分整合课堂教学、网络媒体和社团活动等资源,切实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中,开设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专题教育教学,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条件尚未成熟的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作用,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同时,要不断构建全球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自媒体平台,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强化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意识形态引领,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强化网络媒体运用。一方面高校应利用传统的传媒载体如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形式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微博、QQ、微信等现代交互工具构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如班级群、飞信群等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从而形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阵地[8];三是充分发挥社会活动主阵地作用。学生社团经常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自发组织、参与人数多、学生喜爱等特征,要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渗透于社团活动中,通过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久久为功、常抓不懈,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尊重规律、注重实效,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不仅需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持续用力,而且还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以及考评体系构建,持续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阳作林,张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困境及其破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64-66.

[2]黄毅.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5):58-60.

[3]于孟晨,苏倩,孙钟伟.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17,(2):97-101.

[4]陈晔,李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化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2):86-90.

[5]王兆先.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4):116-120.

[6]曾福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7:51.

[7]康红蕾,郑一赛.基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7,(5):14-16.

[8]刘淑颖.当代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37.

作者:刘春华 单位:莆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