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12 09:29:37
导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前途,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呈现出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碎片化、日常化,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的交互性、即时性,意识形态教育地位的平等性、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冲击、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的工作难度加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亟待完善和健全等问题。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挑战,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应通过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营造积极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轻传播”,增强凝聚力,健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切实增强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挑战;对策
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其去中心化、低门槛化等特征引发了各种社会思潮,成为新的信息传播主战场。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和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激流碰撞,所以应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
(一)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概念。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之后发展起来的,其运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技术,通过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从内在结构来看,意识形态包括3个基本要素: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目标——策略层面。这3个要素相互联系,互为支撑。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主要是指国家的军事与政治安全。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除了领土、主权、人口、资源等领域以外,也包括经济、信息、生态、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意识形态”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成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应该举好旗帜、定好方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1.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如今,互联网已经延伸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新媒体在人与人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也使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融合。新媒体的开放性使每个个体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态,与自己的朋友、同学、老师分享交流。新媒体的产生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手段、方法等,如新兴的在线慕课等,学生可以以兴趣为导向,自由选择课程,免费进入学习,不分国籍、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其实,不管教学方式如何革新,最终都要回到意识形态教育上来。2.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碎片化、日常化。“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碎块,目前在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一分为二的,逐步增多的电视频道、各式各样的专业杂志、报纸,还有自媒体抢占眼球,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势不可挡,如此迅速而声势浩大的媒介发展态势完全打破了受众原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不可控性,很难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假”而“空”,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期待、缺乏亲和力等问题,可以采用当前流行的网络用语、表情包、短视频等将教育目的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消除大学生的抵触心理,落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3.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的交互性、即时性。新媒体给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以及“灌输式”“说教式”传播,实现了由“灌输式”为主向“对话式”的转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加突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一味说教,更多的是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对话,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便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疏导,帮助他们辨别、分析,引导他们去思考。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发生的新闻。在新媒体上,信息内容在不断更新,可以进行现场直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及时看到最新信息。4.意识形态教育地位的平等性、教育方式的人性化。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平等性、人性化的特点,信息传受双方可以平等交流。对高校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应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育,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方位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以平等的“对话模式”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更有亲和力、更有人性化、更有针对性,缩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教育水平。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受到冲击。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加3.8%,互联网普及率达57.7%,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24.8%;[3]海量性、共享性、即时性、便捷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微博、网络论坛、手机App等成为大学生的“新宠”,高校师生可以利用新媒体分享信息、搜寻信息及发表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与理解。这一方面能够为传播各种信息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低门槛甚至无门槛加大了信息甄别难度。新媒体信息的广泛传播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的深水期,各种矛盾突显,当然网络上也会出现各种声音,网信息参差不齐,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强,容易被一些错误的思想误导,变得没有理想和上进心,遭遇信仰危机。(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新媒体时代,各种海量信息悄无声息地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媒介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新媒体的匿名性、符号化特征使人们的行为不受约束,因此可能出现一些不负责的言论,影响社会的安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单一,使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单一,这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权威性、可控性,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非主流意识的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反权威性、去中心化等使得信息获取渠道多样、环境更加复杂,各种思想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价值判断。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传播一些暴力、犯罪等信息,通过电影、电视剧传播资本主义国家推崇的所谓的价值观,这也影响了高校学生,使其遭遇信仰危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教育的价值,切实维护好、建设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这块主阵地,不断净化高校意识形态环境,给人们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的工作难度更大。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生活、工作等都离不开对新媒体的应用,新媒体也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工具。学会运用新媒体成为高校教师的必修课,如何将新媒体与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和过程的吸引力,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受到的挑战等,这些都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缺乏对新媒体的了解、不会使用新媒体,可能丧失更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会。同时,面对海量、参差不齐的各种信息,高校教师必须作出理性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信息传播、接收、利用等方面增强自己的道德自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注重以教师为核心的单向说教与理论灌输,教育方式、手段单一,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有些高校教师可能因为忙于科研而不重视改进教学方式,不能将最新知识有效地传播给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也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有效沟通,这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有待完善。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可控性、单向性传播等特征,能够剔除不良信息,以主流思想、主旋律引导大学生;但是,具有个性化、开放性特点的新媒体往往具有反权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各种虚假信息、非理性言论不断出现,在大学生校园里肆意传播,容易误导大学生,使其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群体容易被煽动,沉浸在给提供匿名权的群体中,更容易虚掷光阴或者由于去个体化而释放出最糟糕的冲动,政治暴行、群体暴力等都是群体现象。”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部分学校也没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制定相关的细则,有些高校也没有校内网的建设和监管,直接把校园内部网络的建设和监管承包给校外的单位或组织,而校外的这些单位和组织也只是对网络的正常使用负责,[4]这就给负面信息、不良的社会思想进入高校提供了契机,从而产生不良影响。高校意识形态的监管、防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专业性很强,需要资深的、高素质的工作者。当前高校的意识安全教育存在着经验、技术、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不足,建立安全教育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构建路径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其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师生的正向引导,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自觉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与远大的理想相结合。高校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宣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加强理论创新和推广,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紧跟时代主题,精准地分析党政方针政策、党的精神等一系列最新成果,以理服人,使大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学习。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余时间多关注时政新闻、了解党的方针政策,遇到困惑及时与老师沟通解决,增强自己的行为自觉。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如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参与精准扶贫、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等,在活动中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情、了解历史,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个实践当中。(二)营造积极的意识形态生态环境。人作用于环境,环境也影响人。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环境影响大学生,同样也塑造大学生的品德修养,这是一个辩证关系。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和引导,都贱正确的舆论环境。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微博、微信等媒体了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的舆论环境。高校应该建立专业的信息审核部门,培育精准化的舆情引导队伍,确保校园媒介生态的风清气正。最后,从新媒体着力,利用新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合理开发集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性、实效性于一体的精品课程,解答他们关心的切身问题。此外,“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信息传播环境。(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轻传播”。“轻传播”是网络广告界最先提出的概念,主张广告制作、投放采取碎片化、娱乐化、分众化等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策略以强化效果。近些年,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优秀作品不断出现,如中央电视台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朗读者》节目中的《共读马克思》、二次元动画片《领风者》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实践。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马克思主义的“轻传播”,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让理论真正被人们接受,即要将陌生的、抽象的、深刻的“意识形态”这个词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现实的热点相勾连,面向年轻群体实现“轻”心,体现人文关怀。这要求我们关注大学生的诉求,关注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聚焦视角,将意识形态传播融入小问题、小事件中;避免长篇说教,与新媒体碎片化的叙事、视觉化的表述、通俗易懂和生动活泼的表达风格相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四)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5]新媒体时代,健全与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清扫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障碍,打好顺利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工作基础。首先,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提出严格要求,掌握其工作情况,结合新形势、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培训,将工作责任纳入高校年度考核中,设计相应的考核评价、职级晋升体系等。其次,除了健全内部机制之外,还应该着力拓展对外合作的范围,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与教学保障。促进高校与媒体之间的交流,密切高校与教材出版社之间的联系,加强与在线平台之间的合作,同时,还应该加强与新媒体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的合作,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最后,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严格审核外部信息、建立安全监测预警制度等,掌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在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DB/OL].
[2]意识形态安全:挑战与应对[DB/OL].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4-04-07.
[3]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4]潘文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新媒体时代为基点[J].知与行,2018(1):71-76.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42.
作者:夏永林 宋媛 李治霖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上一篇:幼儿园赏识教育实践研究
- 下一篇:中职学校班主任安全教育论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