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时间:2022-11-25 05:07:38

导语: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摘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向人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它们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厘清这两者的关系,有助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显然,中职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解决其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势必能为中职学生的教育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弊端

中职学校中,学生个性偏差、厌学、逆反心理严重,内心矛盾和迷茫,因此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期以来,德育在中职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成效却微乎其微。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兴起,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当前中职学校对德育内涵的片面理解,只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建构。因德育内容枯燥乏味,方法陈旧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反感和抵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可想而知,只是无效的教育。从教育原则来看,两者是分裂的:德育的原则是政治方向性原则,忽视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精神教育的隐性关系,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疏导性原则,过于关注学生心理的培养与教育。可见,两者都忽视了教育原则之间的有机结合。由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功能等方面都有差别,在对价值尺度、工作重心、师生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具体整合过程中容易发生角色冲突。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引导学生确定人生目标,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心理健康教育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完善学生人格。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在自己的学科阵地中渗透对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谈不上教育功能的提升。可见,中职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自发挥作用的同时,忽视了彼此功能的整合,教育功能出现离散。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基础。德育是培养人成长方向的教育,它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理素质,遵循心理发展规律,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德育能有效实施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就会丧失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德育的效果,它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中职生心理比较浮躁、忧郁、狭隘、嫉妒、敏感、自卑等,这都是传统德育鞭长莫及的,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配置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应通力合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属和被从属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服务,其目标和内容虽有区别,但始终是为德育服务,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与德育方向保持一致。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观念和道德总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德育的参与乃至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依赖,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强调了德育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重要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矫正、调适、控制与发展,以养成健康个性心理、培育良好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将人的适应与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必须依赖于德育,而德育是培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两者不可分离。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夯实了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道德内化的任务,德育在内容上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调整与充实,以解决学生道德上的困惑与难题,形成道德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德育的生活转向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吸收其合理内核,借鉴其人性化方法,让道德的种子生根、发芽,突出人的主线,含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等诸多方面,强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内容上整合,突出共性、联系性,体现差异性。在形式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全面渗透性、学生主体性、活动性,两者在实施过程中应交融与互动,在生活、学习中全面渗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发情感共鸣。但两者仍有本质的区别,德育应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动性、体验性、生活性的实施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升华、内化德性。在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似。心理健康教育有疏导法、游戏法、陶冶法等;德育有说服法、实践法、陶冶法。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依赖。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而德育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方面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依托,学科间的合作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效整合的途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者是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的,其内容、形式、方法和内化的心理机制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所以实施上的有效整合是必要的。当然,这种整合不是完全合一,而是适当的、合理的统合和互动。以德育教学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以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以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构建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以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部署,重视实训管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加强社会实践环境建设,审时度势,开展德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加强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疏通学生心理中的狂躁不安、愤懑、逆反、偏激、嫉妒、妄自菲薄等不良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相结合,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漏洞问题。因此,必须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德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汲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营养元素,发挥德育课的主导作用,向学生讲授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知识;努力探索德育课教育教学新方法,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顺利地实施德育。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容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地进行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内容。中职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有区别,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互生共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可吸收和借鉴德育的合理因素,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目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进而使人的行为和思想有更好的转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澄清自身价值观念体系的矛盾。坚持德育的导向作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

作者:黄彩燕 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