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职工匠精神的作用

时间:2022-05-07 09:05:52

导语:信息技术在中职工匠精神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在中职工匠精神的作用

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信息技术与中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将极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建构主义;信息技术

中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国家技能人才的后备军,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为了不使“工匠精神”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一线教学中,我大胆探索,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使德育教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信息技术在中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应用,有利于资源共享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领下的教学里,作为帮促者的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优质的学习资源。在中职工匠精神培育的德育教学中,我便运用信息化教学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工匠”是不入流的行业,因此许多年来,受这种落后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哪个层面都无法真正把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起来。近几年,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国家大力提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总理一句“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道出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期望。尤其是2016年《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的出台,这是人社部第一个关于技工教育的五年规划。新闻一出,人们纷纷发表感慨:职教的春天来了!此外,国家发挥新闻舆论的强大功能在全社会刮起了崇尚“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的社会舆论氛围,并在体制、机制、法律等方面对培养大国工匠进行了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如果把这些信息有效传递给中职院校的学生,一定能使他们增强职业荣誉感,有利于他们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职业道德血液里。然而以往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能实现对这些信息的有效整合,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自从开展信息化教学以来,使教与学资源的整合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尤其是教育云平台的出现,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了最大化[1]。如在“工匠精神”德育教学备课过程中,我便从教育云平台直接下载了某德育教师编制的有关“工匠”及“工匠精神”的课件资料。这位教师的课件里不仅有介绍古今中外工匠及工匠精神的素材,更有近年来“工匠精神”推动下国家关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相关举措以及各种新闻素材。大大节省了我在网络里搜集这些材料以及构思教学设计的时间,不仅优化了“工匠精神”德育教学内容,还提升了德育教育的效率,一举两得。总之,信息技术在中职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德育教学有效性[2]。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自觉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一理论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合作讨论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在头脑中进行自觉建构。而信息化教学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教师运用合作探究法进行“工匠精神”德育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确定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来源于其他渠道。如近年来,国人到外国扫货的新闻屡见报端,这说明社会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工业4.0”从概念变为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烈呼唤大国工匠精神等等,都可以作为探究专题。在一次专题为“为什么说,‘中国制造2025’实现与德国‘工业4.0’的深入对接,要从‘工匠精神’对接做起”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们对“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感到非常陌生,因此导致探究活动停滞下来。这时作为探究活动组织者,我直接从教育云平台将“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相关资料推送到学生的云终端学习机桌面,学生们打开学习资料阅读后,很快就了解了相关概念和二者的联系,从而使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大量阅读后,引用报刊文章的观点对德国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德国工匠精神是“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的坚持;是“凝神屏气无言语、两手一心付案牍”的专注;是“不因材贵有寸伪,不为工繁省一刀”的严谨;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有的学生则对中国的工匠精神从个体和集体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个体角度上讲,工匠精神指的是职业人对自己所人事的工作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对于集体、企业或者行业来讲,工匠精神指的是努力打造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有的学生则从“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巨大差距谈起,他认为要有效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首先我们要努力学习德国工匠精神,借鉴其精神内核,打造中国本土工匠精神。有了工匠精神,我们才能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从而使“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并最终与德国制造优势互补、共创智能未来……对于需要大量资讯或者需要网络支持来解决疑难问题的合作探究的学习,如果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很难想象它将如何进行。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中职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们进行合作讨论和探究性学习。

总之,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也不单单是职业人的事。让人人崇尚“精益求精”,让人人“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是一项多方参与、综合施治的社会工程。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在中职工匠精神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把中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或者使他们正走在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刘海.浅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业,2017,(15):25.

[2]石菲.信息技术成就工匠精神[J].中国信息化,2016,(03):24-27.

作者:蒋文亚 单位:三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