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质量创建思考

时间:2022-04-28 11:07:01

导语:中职教学质量创建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职教学质量创建思考

1加强课堂纪律,保证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课堂纪律和课堂秩序这不单单指学生,当然也包括老师,课堂秩序,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保持和维护课堂纪律。这是对老师的要求,对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讲话,睡觉,我们老师要制止劝说,而且还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果措施不力,就起不到作用,影响很坏,老师的因数同样不可或缺,比如:教师的业务素质问题,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教材不熟悉,业务不精练,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知识不扎实;还有的现学现卖,囫囵吞枣,有的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设计,照本宣科,还有的忽视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不布置作业,不督促检查指导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专制式,使学生味同嚼蜡。要知道一堂好课,师生必须互动,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教学活动,还要动手、动脑,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问题,个别教师只管教不管导,对学生的迟到、早退,课堂上睡觉、打闹,不管不问,不知道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2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在教学方面,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教师要创设工作情境,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开展企业项目实训,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开展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

3加强校际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和成果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背景下,面对教学对象差异和学生基础较差增加的情况下,必须要加强校际教研交流,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能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涌现出来,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由此引发出需要建立和完善校际交流合作机制。引发理念碰撞,共享教育智慧,增进校际友谊,促进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共同实现增效提质的目标。

4优化人力资源资源管理,引进优秀人才

中职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至关重要。要加大工作力度,坚持思想与业务并重的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自觉履行职责义务,遵守职业规范,发扬科学精神,遵循学术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要下大力气、动真功夫,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要明确“进什么人”、“什么时间进”及“为什么进”。这三个根本问题,避免盲目引进,造成人才浪费。

5完善激励机制,稳定教师队伍

为了能让更多的教师施展才华和抱负,应该建立健全多形式层次表彰激励制度,及时第一教育教学,教研教改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肯定,在职称聘评审福利待遇适当向骨干老师倾斜,应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充分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稳定和优化教师群体,保证教育事业和谐持续发展。教师激励机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公平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当然没有绝对的公平,一定要避免显失公平。(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不同年龄阶段人生的追求可有不同,在物质相对宽裕的条件下,精神激励也很重要,二者都不可或缺。(3)竞争原则,竞争程度为适度,不能搞得人人自危。(4)多元化原则,要人性化要考虑年龄、性别、专业等等差异营造和谐的环境。

6有效的课堂评价和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通过评估可以发现问题。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评估,组织教师和学生补做试卷和论文,甚至编造假文件、假数据,还把这种造假行为归结为是评估造成的。必须说明的是,不是评估导致造假,而是通过评估,暴露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领导在思想和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恰恰说明需要进行评估,要通过评估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中职教育中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一是要通过教学质量衡量学校的教学状况;二是可以找出学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作者:张国贵工作单位:福建税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