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领域的应用

时间:2022-04-19 02:47:27

导语: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领域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领域的应用

[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个体心理力量的挖掘,对于调动中职学生与教师双方积极性、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法探讨积极心理学在中教育领域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中主要集中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学生积极品质、心理健康、积极学习及课堂教学研究,这对于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教育;应用研究;积极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要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肩负着培养与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储备力量。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作用大,但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尴尬地位,其原因在于中职教育质量不高,所培育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中职校的教育质量,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逐渐成为职教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以往关于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研究中,我们将关注点放在对中职教育的教与学问题的“查漏补缺”,忽视了中职教育中个体心理力量的发掘,积极心理学作为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新思潮,关注人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注重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发展,提高人的心理力量。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视域,通过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与成长、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增进人的心理力量,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果与水平,为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

利用知网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首先明确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数量、趋势与领域,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领域的细分,梳理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其数量与质量进行分析。(一)积极心理学相关文献计量分析。在知网数据库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进行文献搜索,共有结果8542条,从积极心理学的总体研究趋势来看,我国最早在2003年开始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在随后的几年,关于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增幅不断上升,数量不断增加,并在2015—2016年里达到了峰值,在2016年以后,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增幅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存在小幅度波动。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引起学界的特别关注,逐渐形成新的研究热点。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与发展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之一,也说明,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其相关研究细化到各个不同的方面。(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应用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由于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多种新词汇,如积极教学法等,因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教育发展搜索关键词为“积极”。在高级检索中,标题一栏输入“积极”并含“中职”或者“职校”或者“中专”,选择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在主要主题中勾选“积极心理学”“职校生”“中专教育”,剔除重复、与主题研究方向无关的文献,共有479条结果,相关文章最早是在2007年发表,从数量上来说约占积极心理学研究数量的5.5%。标题一栏输入“积极”并含“中职”或者“职校”或者“中专”,在主要主题中勾选“积极心理学”“职校生”“中专教育”,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进行检索,剔除重复、与主题研究方向无关的文献,共有168条结果,由此可见,尽管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的中职教育的发展研究起步晚,但至今已经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的研究重点

(一)积极职教范式研究。积极职业教育作为积极心理学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研究领域之一,对推动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经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积极职业教育理念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积极职业教育概念的概述与解释,二是基于中职校实际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建构研究。目前,多数学者对积极职业教育的定义较为统一,认为职校学生在个性、学习与心理等方面与普通教育学生有很大的不同,长期以来,职校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偏见,导致了职校生不可避免地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承受能力差等心理问题,然而,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着眼于心理问题的矫治,忽视了中职学生的潜能开发与人格健全方面的需求。因此,积极职业教育就是以中职学生特殊的心理需求与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发展能促进中职学生潜能与人格积极全面发展的教育[1]。积极职业教育范式是积极职业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对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因此,部分学者研究了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状态、潜能、资本等方面的特点,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关积极教育策略。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职校实际教学实践,建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2]。除此之外,有学者还研究了中职学生的“积极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有积极学习和消极学习之分,着重阐述了积极学习的显性性状与隐形表达,提出了判断积极学习的质性标准,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区分[3]。(二)积极心理策略研究。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长期以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主要集中在中职教育个人的心理特质、心理健康、学生学业问题以及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的应用研究。1.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积极心理学最为关注的地方,在中职教育领域,此类研究主要是以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对象。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我国中职教育学生的心理品质水平总体上低于普通教育学生,这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社会认可度不高以及中职学生的自身成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此外,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也受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例如,贾婧萍调查了某中职校的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发现尽管中职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在专业维度上差异较大,但总体水平较之前有所提高,这是因为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的改善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有积极作用[4]。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主题进行整理,发现关于我国中职学生心理特质的研究主题不完全与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总结的一致,这是因为积极品质发展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塞利格曼总结的积极品质是基于他国国情总结的,因此并不完全符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如有学者结合我国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选择中职学生急需的希望特质进行研究,与我国中职教育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相符[5]。2.职校生心理健康研究。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研究密切相关,经文献梳理发现,最初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探究。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学校、家庭、同伴均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氛围的影响。有学者研究了农村留守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显示此类学生相较非农村留守学生而言在人际交往、行为、情绪等方面更容易产生问题[6]。有学者调查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成因,研究表明敏感、敌对、强迫症、焦虑甚至严重精神疾病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对此类心理问题的矫治可以从家庭环境入手[7]。学校课堂是中职学生学习的场所,中职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可以对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第一,在学生管理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与关心,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而非缺点,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来选择课堂管理方法[8]。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用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游戏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学评价上,教师要积极看待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9]。第三,团体辅导活动对中职生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在团辅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团辅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客观的品质,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发展[10-11]。第四,在课堂之外,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促进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7]。3.积极学习心理研究。中职学生的学业不良现象普遍存在于中职学校教育中,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中职学生学业不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消极学习心理,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内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倦怠[12-13]。第二,同伴关系,中职学生同伴关系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业发展[10]。第三,教学方式不合理,当前职校技能教学存在着时间分配不合理、理实结合不紧密、练习形式单一等问题,学生无法学到真正的技能[14]。针对中职学生学业不良的解决措施,首先,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如竞争机制,使学生保持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其次,运用智能教学设备,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增加学生幸福感体验;最后,教授学生各种学习方法,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14-15]。4.职业倦怠心理研究。教师在中职专业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专业化发展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关键性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主要表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有多种。首先,职业倦怠程度受教师的情绪智力影响,与教师的情绪智力成负相关。其次,职业倦怠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主观幸福感有关[16-17]。最后,在民办中职中,“工资收入”和“工作强度”满意度高低直接影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教师自身的定位不清、学校不合理的管理以及社会期望程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18]。有学者研究了中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发现工作特征能通过影响教师心理资本来影响工作满意度从而影响职业倦怠程度。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首先是要营造和谐的职场环境来提升中职教师的人际心理资本,其次要重视不同类型中职教师的心理需求[19]。(三)中职教学实践研究。1.中职积极课堂研究。积极课堂就是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激发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育学生积极人格,进而促成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实践[20],积极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是以非线性学习与学习结构交叉为前提假设[21]。建构积极课堂,首先要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做出改变,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教学理念,设立注重学生学力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科规律,营造积极互动探究的课堂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形成多元性、形成性、发展性的积极教学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增加学生自信心[22-23]。2.积极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积极课堂教学是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发展适合并且能促成中职学生积极课堂情感体验与人格发展的中职课堂教学策略,也是建构积极课堂的教学策略,分别为建构积极课堂氛围策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策略、教学互动策略以及积极课堂管理策略。课堂氛围受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当前中职学生偏执、抵触、逃避情绪等非理性因素,是影响积极课堂氛围构建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顺应学生的认知图式以及建立非理性评价标准,来缓解当前中职学生的消极状态,进而发挥非理性因素对积极课堂氛围的积极作用[24]。在学生参与方面,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分为外显行为和隐性情感参与两种。外显行为最能直接体现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要提高学生的外显课堂活动参与程度,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活动与优化教学方法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可开展知识游戏竞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23]。提高学生的隐性情感参与程度,首先是教师在认识上要改观,教师要客观认识到理解学生的隐性情感参与的真实存在与意义,其次在实践中教师要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由此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25]。教师在积极课堂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课堂小组活动是积极课堂互动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首先,教师在教学互动时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必须按照“教学剧本”中对教师角色行为举止的期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创建良性的师生互动。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不能将学生标签化,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小组互动,科学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以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实现积极课堂互动[26-27]。教学管理的手段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发展,课堂教学管理有民主、自主、专制三种类型,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并不是一味遵循某一教学管理类型模板,而是要对各种管理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总体来说,积极的课堂管理主要应当围绕建立有效的课堂气氛而进行,创造自主型课堂,但是也要形成有效的课堂规则,教师在引导建立班级制度时,也需要学生参与班级规则的制订,这就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班级民主决议,若学生有违反班级规则的行为,可形成课堂教学效能研讨活动制度,对学生进行适当专制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28]。3.专业教学实践研究。经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发现,由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与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积极课堂的实践与积极教学策略的使用情况在不同专业有其特殊性。例如,有学者将积极课堂教学引入到机电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中,发现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由此提出积极教学管理对策,以削减非智力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29]。再如,有学者将积极课堂应用于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着重关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通过建立积极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从而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30]。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教育的研究展望

近几年,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教育的应用研究得到较多的肯定与关注,目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教育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心理特征以及积极课堂教学等领域,对于能够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相关研究涉及较少,今后这些方面的研究趋势值得期待。(一)职校技能大赛的心理研究。职业技能竞赛是促进中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的“抓手”,对于促进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长具有推动作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促进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的“课赛”融通,不仅能有效促进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发展,还能通过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来进一步培育积极职业精神。(二)积极生命教育的心理研究。中职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培养输送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由此,不少中职学校尤其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职教育社会人文教育的缺失,其中也包括生命教育的缺失。中职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不断完善充实自己,扩充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尤其在疫情的影响下,中职教育更加需要生命教育的落地。因此,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构成,结合中职教育的课程特点,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发展适合中职生的积极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热情。(三)校本行动教学的心理研究。校本行动研究对于中职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的中职教学改革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于校本行动教学创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涉及不多。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进行校本行动教学研究是有必要的。一方面,要依托于中职学校的历史文化,开展利于中职师生身心发展的积极校园文化与活动的研究。通过创新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开展利于促进中职师生品质发展的活动,如职业教育文化节、校园各专业作品展等,从而密切师生互动,为师生的积极发展提供良好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职学校教学的具体实践,研究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意识、教师教学的校本行动意识以及家长参与的积极协同意识,充分释放职业教育各方主体性。

作者:刘倩 崔景贵 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