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班集体建设心理机制及途径

时间:2022-12-25 04:12:40

导语:职校班集体建设心理机制及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校班集体建设心理机制及途径

摘要:建设职校班集体其目的是为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本文基于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结合心理学理论,阐述班集体建设中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内涵、探究情感教育的心理机制,并从班(晨)会课、课外活动、假期活动、班级及家庭环境等几方面出发,论述职校班集体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心理机制;途径

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阶段,建设职校班集体有利于学生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班集体由学生个体组成,其优良的心理品质及行为规范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将源于外在的善恶、荣辱等规范,转化为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激活学生个体各种内在因素,最终推进自身行为。

1积极情感需要情感教育催生

普通心理学将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对学生和班集体都会产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影响着学生活动的动力与积极性,也影响着人际沟通以及人际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情感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则会起到消极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班集体建设中学生积极的情感是需要通过教育即情感教育来催生。整合鱼霞编著的《情感教育》及国际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的相关论述,认为职校班集体建设中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成为品德、心理、体质、文化艺术修养、技术技能、工匠精神等综合素养较高的职校生。

2情感教育的心理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职校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三点:2.1情感是思维活动的内因。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大脑皮层活动的主要冲动来自皮层下中枢。如果排除这些情绪,那么大脑皮层就失去了力量来源”。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观察儿童脑力活动的基础上认为惊讶的情感能够使原本沉睡的大脑皮层积极活动。上述结论说明情感是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班集体建设中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就要以情感教育做基础。2.2情感具有迁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五卷提到:“因受童话形象影响而在孩子心灵中产生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使思维活跃,从而推动大脑积极工作,并使活动的思维区之间产生积极的联系”。由此可见,在某一领域获得的积极情感能够迁移到其他领域,促使班级学生在其他领域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情感能将这些领域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纽带。2.3情感记忆的存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编著、毕淑芝等人翻译的《育人三部曲》中提出了认知和自我认知的情感烙印。人虽然会遗忘过去的很多事情,但是那些被遗忘的事情的情感却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些情感烙印会影响一个人今后的行为表现和自我感觉。例如班级学生看到了教室环境中的美,因为之前就发现了这种美,教室环境中的美深深地铭刻在情感记忆中。因此,心理学是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班集体建设中情感教育的基础。

3情感心理视角下职校班集体建设的途径

情感心理视角下建设职校班集体,可从班(晨)会课、课外活动、假期活动、班级环境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着手。3.1唤发情感的班会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情感教育的主阵地之一。班会、晨会课是课堂教学的特殊形式,同时也是班集体建设的主阵地,班主任教师应正确合理利用两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善于激发学生“情绪区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课堂教学具有思想、感情、创造、审美及游戏的鲜艳色彩,并且新知识包含一定“比例”的已知和未知的东西,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孩子们感兴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在班会课与晨会课中,激发学生大脑中“情绪区域”的关键是要提示学生现在思想认识及行为规范等与新的认知及行为规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乐趣。其次,合理采用不饱和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就没有必要再去拿新奇的事件让学生感到震惊了。班主任等相关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学生“拴住”在教师的教育思路上,引导学生走上认识的阶梯。另一方面班主任等相关教师的教育语调要让班级充满“灵敏的寂静”气氛,即使教师用平常交谈的语调,学生也能安静地仔细龄听班主任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学生情绪区始终处于适中稳定状态。再次,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在《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书中提到:“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班主任对学生的公正态度是情感交流的前提,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关心和接纳每个学生,呵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最后,注重情感教育的滲透。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班主任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还必须包含着情感色彩。要引导学生遵守行为规则,积极参加活动,体验到成长后的美好情感,这些良好的情感体验决定着学生今后的认识道路。3.2精神丰富的课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跟学生见面,而学生也只在教室里感受教师的影响的话,就不能想象有情感联系。在晨会、班会课等课堂中进行交往,这只是班集体建设的部分工作,课—62—堂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是有限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渠道。课外活动中,班主任等教师和学生们保持精神和情感的一致,把他们领进文学的殿堂、艺术的海洋、实训工厂和汽车文化展览馆等不同的发展领域,在那里顺利培养学生的自尊感、自豪感、尊严感。班主任老师带领班级学生参加无锡市东林书院举办的成人仪式,学生在礼仪上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经受着情感的触动,体验着长大的责任与权利,成人仪式成为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情感源泉之一。3.3积极情感的假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期活动是情感教育很重要的途径。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尤其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都不能只是“单纯地休息”,假期是巩固情感教育的最好时机。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每年的寒假和暑假,班主任等相关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文明礼仪及爱国主义等情感。此外,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3.4陶冶身心的班级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丽的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情感陶冶的作用。教室可开辟植物角,栽种各种赋有意义的花草等,师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整洁、美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身体、情感和思想自然就潜移默化地被美同化起来,使得每个人都自觉地与丑陋、杂乱无章的现象做斗争。此外,在教室里还可布置一些名人名言宣传牌,学生看到的一切,能激起其道德感或求知欲等,这些名人名言会渗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除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还应在班级营造具有舒适的“家庭”般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赞同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前提。班主任为外地学生过生日等,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怀。集体的力量感动着学生,让学生拥有了善良的情感。“情化”的班级氛围感染着学生,学生热爱着自己的班级,优良班集体的形成是必然的。3.5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身上反映着父母的品德。只有让孩子亲眼看到并感觉到父母之间的爱与尊重以及对自己的关怀,才能激发孩子的善良情感。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首先是被父母的情感激发起来的。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要求父母除了要做孩子的榜样,还要懂得对孩子实施情感教育。

4结语

在情感心理视角下开展职校班集体建设,为现代职业学校达成育人目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职校班集体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心理过程中的知、情、意、行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培育工匠精神,提升综合素养,在形成优良班集体的同时,学生还成为了拥有丰富情感和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鱼霞.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乔洪波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