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职校生人格教育探讨
时间:2022-11-10 10:33:51
导语:五年制职校生人格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职校将中华美德与人格教育作为职校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职校重视中华美德与职校生人格教育的程度呈现不平衡性。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开设中华美德教育的课程或者包含中华美德教育内容的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课程,但也有少数院校和专业忽视该课程的学习。其次,各职校对中华美德与职校学生人格教育课程的讲授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在调查接受中华美德教育与人格教育的途径的问题中,学生认为主要是家庭、阅读有关的书籍、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这说明中华美德与人格教育的宣传和实施需要有更多的渠道和广阔的社会空间,其中家庭教育、社会各类媒体宣传、出版业的配合尤为重要。另外,在调查教师讲授的方法的结果中表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起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在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二、人格教育过程的改革
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对职校生进行人格教育。(一)为了实现职校生人格培养的目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是指以教师为主体并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众所周知,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刻板,教师一味地讲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收知识,几乎不加思考,这种教学方式明显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型的知识人才,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了响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广泛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部分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的配合,教师应该合理地完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为负责。在开展中华美德课程时,应注意课程开展的重点和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这更要求灌输教学的模式应该被坚决废止。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也无法很好地给学生做出榜样,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为了实现职校生人格培养的目标,需要从改进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做起。教师和学生应该有各自的定位,在教与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培养人格。(二)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是讲授知识的人,是解决疑惑的人,教师既应该是教育家也应该是启蒙者。作为教育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有足够的能力去开展教学。具有渊博知识的人,自带人格魅力,会让学生产生自然的尊敬感和爱戴感。其次,作为启蒙者,教师应该德高望重,具有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往往会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其所带领的学生,给予其正确的引领。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样言行一致、品行高尚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尚人格的学生。教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对学生进行的无声的人格教育。任教中华美德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教师尤应注意,自己要时刻做一个模范,以良好的教风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三)为了落实人格培养的目标,应该丰富教学形式。中华美德课程是一个教育性、说理性较多的课程,如果课程形式单一,学生难免会觉得无聊,这样不利于课程的开展和人格培养目标的实现。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参与互动,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和一定的思考空间,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达到双向课堂,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可以在课堂开展组织讨论,但讨论发言会因学生性格的不同,造成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将普遍发言与重点发言相结合,学生主讲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和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打破讨论发言的局限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对中华美德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美德水平,最终落实人格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先提出了结合中华美德对职校生进行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接着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作者:杨新顺 周佳佳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利玲.人格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彭美贵.青少年的人格培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研究
- 下一篇:如何做好职校办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