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
时间:2022-08-15 10:29:08
导语:职校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加强文学修养,增加文采
有文学修养的教师可以增强自己的口才,可以美化自己的语言,可以增添课堂的文采。例如,当我们讲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广州起义时,若能引用孙文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十事略)序》中的句子“然是役也,直杀得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以蛰之人心乃大兴奋。"这些语言把一个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厮杀场面写出来了。学生心中的浩然正气便会油然而生。当我们讲到"巨鹿之战"时,若我们熟读司马迁的《史记»,以司马迁之语言讲述项羽的破釜沉舟之壮举,"楚军无不以一当十,诸侯军皆作壁上观"及诸侯之军下拜时不敢仰视之壮观给学生听,学生会如痴如醉,那种"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之情会随之产生。因此,要教好历史课,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博览群书。
第二、加强美学修养,提高审美情趣。
历史犹如一个百花园,有雄壮,有柔和,有悲壮;有悲剧,有喜剧:有美丽,有丑恶:简直是审美的画廊。丑恶也是美吗?且到极点便是美,丑是美的反材。有丑,美就更为之美。有卑下崇高就会更加崇高。若我们具有美学知识,我们就会在教学中善于选取美之点,加以发挥,点起星火,燃成大光。晋文公与楚公战,退避三舍之诚信:廉颇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爱国之情,商鞍变法之悲:李牧遭谗之哀:屈原投水之坚定:荆轲刺秦王之壮;项羽自刎乌江之烈:司马迁忍辱著书之眼泪: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末了爱国情:虎门销烟的火光、的鲜血、辛亥革命的枪声、秋收起义的红旗……如此种种,仅是中国历史一角,只要我们具备美学知识,就可以随意选取审美之载体,以艺术之语言加以雕塑,德育之光便会如春风化雨,滋润学子的心田……
第三、口头描绘助之生动
口头描绘能力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历史教师亦然。我们讲课中遇到美之亮点,说美便美,说丑便丑,说高便高,说矮便矮,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这对我们历史教学和德育感化无疑增添了几分力量。说到屈原,别忘了说他形容枯楠,颜色憔悴,披发行吟江畔的苦况:说到关汉卿,别忘了他以铜豌豆自喻的形象:说到鲁迅,别忘了他竖起头发在空中比划的讽刺力和喜欢吃硬东西的倔劲儿。遇到美之亮点,就不要放过,要尽量使之生动形象,以增强历史人物具有的感染力。韩信受食漂母之穷困,陈平分狗肉之公平,要斯上厕所之感叹,这些人与事一经描绘便会活起来,这活的形象是有教育意义的。
第四、以喜怒哀乐的表情推感情之波澜
历史教师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而至于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喜怒哀乐的表情艺术也是要具备的。教师随着自己的教学意愿从面部表现出喜怒哀乐,可以牵动学生的感情,激起情感的涟漪。说到崇高处便喜,说到丑恶处便怒,说到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处便哀,说到得意之处便乐,学生见了会随之变化。于是德育之清风便吹皱了一池春水……
第五、抑扬顿挫的语调,传爱憎之情
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爱什么,憎什么,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出来,学生一听便知。即使教师不加以评论,学生也会理解。调子的高昂与低沉,激越与缓慢,既有音乐之美,又增强了表意效力。
第六、倜傥的手势增强气势
讲课时除了语调、表情有辅助作用外,好的手势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它可以使生动的描绘,表述更加生动,使铿锵有力的语句更加有气魄。有时可以达到雷霆万钧的力量。这也是一种艺术,平时多演练这种艺术,那么课堂艺术就可更上一层楼。
第七、开演讲会,让学生自己升华
组织学生开演讲会,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内容,或歌颂褒扬,或批判挞伐。自己构思,自己再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在心中进行酝酿升华,再通过演讲涌流出来。那么,德育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也就在这泪流中了。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好了历史、德育教育在其中。反之,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搞得好,也就搞好了历史教学,使历史教学达到了其真正的目的。
本文作者:杨清平工作单位: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
- 上一篇:职校学生现状的德育对策思考
- 下一篇:职校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