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

时间:2022-12-01 08:56:34

导语:作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作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

内容摘要:灵感是一切发明和艺术创作的前提,更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因此,研究如何在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灵感尤为重要。灵感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可以捕捉和激发。笔者积三十余年教学之经验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灵感的激发:一、精心创设情境,利用契机,以利灵感激发;二、在求异中激发灵感;三、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直觉,联系生活,诱发灵感。

关键词:灵感;显意识;潜意识;契机

何谓灵感?灵感是英文Inspiratian的意译,指的是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疑窦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自于灵感的迸发,如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之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成。灵感认识方式一方面有难能可贵的特殊的创造功能,一方面又带着创造者难以人为把握的突发性、偶然性、模糊性、不可控性,这就为灵感激发规律的运用带来极大困难。尽管如此,灵感激发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灵感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创造活动、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不管其表现形态多复杂,激发机制多奇特,总是有规律可循的;而研究和把握这些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学生的作文指导中,诱发学生的灵感,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目前,人们对语文教学指责颇多,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化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严重问题。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有个性有灵性的作文凤毛麟角。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个别学生甚至讨厌写作文,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见上作文课就头痛,没东西可写,没灵感”。而面对学生的思维枯竭,不少教师也往往显得手足无措,认为灵感是一个看不见、模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纯个人化的,无法操作。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作文教学进入重结构、轻内容,重模式、轻个性的误区。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教学探索,我认为灵感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我们完全可以对它进行具体的阐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创设情境,利用契机,以利灵感激发

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那么,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其已有经验,不知不觉进入思维积极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在一次写作训练中,记得那是原大荆区教育组组织的一次优质课赛讲,那天早晨第一节课听我的作文教学,听课的有教育组领导、学校领导、评委共计二十余人,当预备铃和上课铃响过后还不见我的踪影,上课三分钟后还不见我的影子,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着急了,学生个个向外望,五分钟过后还不见老师上课,学生们为我“捏了一把汗”,有的把头几乎想伸出窗外看,此时,我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教室,在黑板中央写着“当老师上课迟到五分钟以后”,要求学生写出当时自己的心理想法。这次作文一扫往常那种大话、套话、东拼西凑的现象,普遍显得生动、真实、感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真的对某个题材(或题目)有兴趣的话,他自然会用心写,也容易写出质量相对较好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做有心人,善于利用写作契机,让学生思维活跃,以至灵感迸发。如一次单元练习,要求对学生进行场面描写的训练。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场面描写是一个看似简单,学生实则很难把握的问题,而且学生多半不感兴趣。我突然想到刚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和于勒怎么相见,大胆合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要求描写此时的场面。趁热大铁,学生此时思维活跃,灵感被激发,以改从前的大话、空话、套话,场面描写语言生动,思想深刻。我认为,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联系课本、时代及学生特点设计作文训练题目,把作文与课文教学、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如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可布置学生写“顺境更易成才”,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在求异中激发灵感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求异。所谓求异,就是探讨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多种思路比较中,选择具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写不出作文,而是写不好作文,写不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因长期受应试作文的教育,已使他们的思维形成定势,于是作文变成一种最难受的事。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因“僵化”而无兴趣,因敷衍而无灵感,因思维枯竭而写不出有质量的文章。对症下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从青少年喜欢新奇、喜欢求异的特点出发,引导其进行求异思维,在求异中激发其兴趣,使其灵感的火花闪现。用求异思维激发灵感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命题求异,作文命题可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力求新颖别致。如有句俗话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却布置学生以“功夫也负有心人”为题写作,学生兴致勃勃,写出了不少好文章。其二是鼓励学生审题求异,作文不设“禁区”,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面对一个题目,能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打破旧观念,使灵感之火得以迸发。

三.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直觉,联系生活,诱发灵感

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学生现在是写不出好文章,他们中的很多人进入了写作思维的误区。我有一个学生曾这样描述,他以前写作文的状态:“手里紧紧把着笔,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我意识到我要开始写作文了,写什么好呢?千万不能偏题,要有新意,什么最新呢?算了,干脆编一个得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位学生此时的思维出于悬空状态,他在未提笔之前就把自己架空了,当写作成为一种很“玄乎”的事,作文出现假话、套话自是不可避免。其实,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虽谈不上纷繁复杂,但也有其多姿多彩之处,至少不至于“无话可写”。如果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注意引导学生捕捉直觉,联系生活,这一局面将会改变。所谓捕捉直觉,就是及时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一般来说,当拿到题目时,头脑中自然会有所反应,这就是与此有关的经验的一种下意识的回应,这一念头转瞬即逝,如不及时捕捉,则一片茫然。写作出于“悬空”状态的学生,就是轻易的把它放弃而不知所云。所以我特别告诫学生,要重视“一闪念”,尤其不能轻易放弃,此时的任何一个模糊的朦胧的意念,也许就是灵感之源,捉住它,使它明晰,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之泉就有可能喷涌而出。“一闪念”抓住后,在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材料,尽量联系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我告诉学生:“没有必要刻意去求新,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就是最新的,写出你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最有个性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普遍反映找到了写作的感觉。除了上述这些之外,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用八个字对灵感作了精辟的概括即“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因为灵感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的高度创造能力。从表面上看,灵感的获得,似乎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实际上,它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是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境界之后的豁然开朗。我觉得,对学生来说,积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写作素材的积累,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随笔本,分社会见闻、热点透视、四季风景、校园故事及家庭成员等几个栏目,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三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积累。阅读时,养成动脑习惯,善于学习、揣摩、借鉴名篇中的写作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经过多年努力,学生作文兴趣大增,作文整体水平也有所提高,有不少同学的作文在市区竞赛中获奖,有的在少年月刊、作文报刊上发表。

作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