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模式理论探讨
时间:2022-11-13 11:00:40
导语:作文教学模式理论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们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索一直在路上,很多语文教育专家以及无数奋斗于教学前线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这个战场上前赴后继、愈战愈勇、有誓斩楼兰之概,他们所有的付出以及所做的探索无论有没有成效,都是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正是因为他们不懈探索的启发和激励,让浅陋迷茫的我们对作文教学有信心,敢不自量力,敢于作个人之想。比如语文能力的四要素“听说读写”,听读是接收信息,说写是表达信息,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效果才更好。读写结合运用在作文教学的课堂指导上是很普遍的,也有实际的成效。读写结合本是“以文为例,切磋观摩”,是我国传统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到现在更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发展”。(黄厚江)读写结合的“读”,似乎只在于读别人的文章,“写”也似乎是独立于读的写作活动,我们设想把“读写结合”这个作文教学的方法加以扩展,以“写”为中心,以“读”为写的准备,以“改”为写的辅助手段,把“读写改”整个写作过程加以优化整合,模式化,以期提高作文教学的成效。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各种知识和各种技巧综合作用、循环往复、螺旋深化的过程,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或从观察到认识到表达,从识字、造句到构段、谋篇”,“是综合性极强的活动”。但更要认识到写作这种综合能力是靠写作者在写作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即写作者才是真正的主体。西方写作教材基本是把写作过程大致分成写前(创造与计划)、写中(起草、修改)、写后(编辑与发表)三个阶段,我国语文教学法专家也大致把写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写前的观察和积累,写中的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写后的修改和誊正,通称“过程写作教学法”。它强调写作是一个过程,是对忽视“写作过程”的传统“成果写作法”的矫正,但“过程写作教学法”似乎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以“写作过程”的六个阶段,即构思、提纲、初稿、修改、定稿、分享去指导学生写作,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过程性写作知识的传授,强调写作过程知识步骤运用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重要性。由此看来,“过程写作教学法”忽略了写作主体的重要作用。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认为“对于事物有总体观是高级才智的标志”,因此也可以说,写作者对于写作这一行为有整体观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而写作过程的整体观是由写作者决定的,不同的写作者有不同的整体观,也即有不同的综合能力。非常注重体系建设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有价值的著作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部分和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王元化),反过来说,我们要写出有价值的著作,就要紧紧地抓住作品的有机整体性去写作,而要使作品有有机整体性,写作者得首先要有有机整体性的思想观念。这就要从写作思维的角度来解释了,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格式塔心理学派把人的心理现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事于创造思维的人特别要谨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机整体”,写作活动就像母体孕育着胚胎、种子孕育着萌芽,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有机的、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而这个特定有机整体的心理结构就是写作思维过程。马正平认为“写作活动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的书写行为,但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生成行为”,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必须通过一个主体“中介”即写作者,将写作思维的基本原理变成一种可操作的心灵化、感觉化的写作思维的心理现实。如此看来,无论是过程写作教学法,还是读写结合法,都需要写作者这个主体中介把整个写作过程的基本原理也即写作知识变化成写作思维过程。这绝对不是可以预设写作步骤的机械凑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认为“读写改”模式是最能体现写作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特点。
二、“读写改”作文教学模式优化整合的理论探讨
我们提出的“读写改”作文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上述对写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认识。“读写改”既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必然不是先读再写后改的先后顺序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同时并存、交错出现的关系。要更好地把握、处理读写改三者之间有机整体的关系,我们先要把三者的含义搞清楚。我们这里所说的“读”是写作思维活动过程的一环,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搜集信息,然后是处理信息。一是就所“读”的对象来说,是搜集信息。“读写改”优化整合模式中的“读”,不仅仅是阅读书籍那么狭窄的意思,而且包括广义的读,阅世读人,除了阅读书籍外,还包括读生活、读社会、读自然等等,可以说凡是与写作需要有关甚至无关的一切都是读的对象,包括书籍、社会现象、自然景象、甚至是个人的心理感受等等。很多人都知道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读多写,但多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要多读的内容是什么呢?有人会说,多读就是为了写作,这种应答是很简单肤浅、不经细究的,由读到写、读转化为写的过程是复杂的,很多人都不去细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是不少读了很多卷书的人,还是写不出,至少写不好,特别是现代教育不可能给予学生如古代那样多的时间用于读书背诵,读多少才算多就已是怎么争论都说不清楚的问题。多读,单是理解作多读书显然意有偏颇,还应该含有多“读”生活的意思,而且从读写关系来说,多读之读更应该强调的是后者。读再多的书,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对世事的洞明理解,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除了要多读书,还要多读世事人情,世事中有的是学问,人情里有的是文章,难道不应该更去读生活、读人世这本大书吗?古人不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太史公游历名山大川,而后其为文愈奇”,说的就是除了多读书,还要多“读”生活这本大书。唐弢先生也认为单是从书本上学写文章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文章表现的是人类的思想、感情、想象,而这些思想、感情、想象都是人类的意识对现实的感应,要从生活里得到的经验,才是一篇好文章的生命。无论是读书还是“读”生活,都必须多感受、多体验,并在感受中反省,在体验中领悟,必须善于思考,对所“读”的对象事物要有一己之得,有意识地存储在“写作信息库”里,是谓善“读”,善于搜集信息。二是就“读”的目的来说,是处理信息。按读写教学的看法,读是为了写,但按“读写改”优化整合模式来说,是为了写而读。我们所说的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与“读写结合”所说的读与写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读写结合的读主要是为模仿作文之法而读,是一般的阅读行为,至多是深度阅读透彻分析原作的写法以供写作之借鉴而已。我们所说的“读”,其实质是写作者的心理思维活动,就是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据写作需要去“读”取所有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存储在记忆中即“写作信息库”中的素材,是由当前写作的需要引起的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融合的写作心理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而且认为“学生胸中的积蓄是决不愁贫乏的”,因为“亲切的观察、透彻的知识、应合环境而发生的情思等等”都是“积蓄”。俄国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还说,真正作家记忆里和心灵中积累的素材“一旦有必要,它们自己会进入作品,各就其位的”。使作家常常感到惊奇的是,某个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的偶然事件或者细节,当作品中需要这些素材时,竟会突然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他的记忆之中”。以上的“积蓄”“记忆”“写作信息库”都是伴随写作过程而时时都必须“读”的,这时候,“读”不是靠眼睛而是用脑筋,不是接收信息而是处理已有的信息,甚至潜在信息,甚至是瞬时闪现的信息,就是陆机《文赋》所说“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就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读”是在“写”的过程中,根据“写”这一中心任务而“读”取有用信息的写作心理思维活动。我们这里所说的“改”,与写完后有读者参与的修改不同,更不同于交作文给老师的批改。“读写改”优化整合模式中的“改”,是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改,是从开始写作到结束写作的过程中,自认为满意的或虽不满意但自觉已尽其所能的到完稿为止的修改,是写作者独立完成的行为,也是一种写作心理活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古今中外无数著名作家的成功经验。美国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就说过“有些作家尚且把修改视为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富于创造性的阶段”的话,可见“改”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叶圣陶说:“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修改是写作者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优化初稿内容与结构的过程,它是写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重大的潜在意义。修改不仅是写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而且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朱光潜先生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过“有时本来已把一段话预先想好,可是把它写下来时,新的意思常源源而来,结果须把预定的一段话完全改过”,“有时有新意思涌现,我马上就修改。一段还没有写妥时,我决不把它暂时摆下,继续写下去”。从朱光潜先生的写作经历可见,写作过程中的改,是边写边改,是交融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思维活动。著名文学家注重反复修改作品的事例不胜枚举,从留下的手稿就可想象得到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反复斟酌,或删除,或调整语句,根据写作需要随时修改,不必定要等到写完全篇再做修改,更不必定要等到读者读过提出建议再做修改。“读写改”作文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过程是一个边写边改、边改边写的过程,要重视根据“写”的需要去修改,为了完美地实现自己的写作目标去修改。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作文,养成修改的好习惯,通过一次次独立的修改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这里所说的“写”,就是动笔写,“就是写作者拿起笔把写作思维付诸文字”(马正平)。“读写改”优化整合模式中,写是中心任务,读和改是为写服务的,是在写作过程中根据写的需要去读去改的。文艺心理学专家金开诚在《致青年读者》一文中总结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经验说“看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认为写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技术问题,而是智能的综合表现,能使人在脑力劳动上得到全面而深刻的锻炼,劝告青年要“以写促想,以写促看”,可见动笔写的重要性。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我国著名作家老舍也说“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都强调动笔写的重要性。很多教师感叹作文难教,很多学生感叹作文难写。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克服畏写的惰性,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拿起笔来写,作为学生也应当抱着认真的态度自觉地去写,不要有下笔必成章成文必能发表的思想包袱。教育家叶圣陶在《写作漫谈》中说:“在写的当儿,成功与否尽可以不问,所要问的是,是否尽了可能的力量,是否运用了最能干、最坚强的手腕。要执笔,才会写作。”就是要大胆去写,不要去想所作的是“天地间之至文”,只要“一心一意作文就是了”。敢拿起笔就动脑筋,去“读”取“写作信息库”就必然有话可说,有文章可作。叶先生还说“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因此“抱着正当态度的人决不会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为他决不会没有经验,经验就是他的意思和材料”,“只要抱正当的态度,动一回笔自然得到一回实益”,如此看来,难教难写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们在“读写改”优化整合作文教学模式中,强调突出“写”的地位,根据写的需要去“读”和“改”,写作就是写作,就是“读写改”优化整合的心理思维过程。
作者:陈良锦 单位: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南盛中学
- 上一篇: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考
- 下一篇: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