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索

时间:2022-03-31 09:46:45

导语: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索

内容摘要:生活中,我们常听学生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初中作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学生难,难在无从写起;老师难,难在无从教起。于是乎,在畏难的心理驱使下,学生写作文胡编乱造,老师教作文只批不讲。作文教学的这一现实困难就是因为我们缺乏长期有效的作文训练手段。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搜集整理工作上的心得体会,尝试从兴趣培养、思路拓展、思维训练、方法训练、阅读积累、能力训练等几个方面来化解这一教学难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培养;选材角度;发散思维;方法指导

一、交流展示,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可以采取这些办法:

1.口头交流,培养兴趣

学生当众朗读自己的作品,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更能激励学生用心去写作文。学生在当众宣读的时候,老师必须多肯定其优点,甚至可以放大其优点,让学生从交流中得到成功的愉悦。别小看这小小的成功体验,它就是星星之火,必将燃起学生写作的热情火焰。

2.投影展示,激发兴趣

对于作文批改,办公室批改比不上当面批改,当面批改又比不上当众批改。将文章用投影予以展示,学生的写作素养,诸如书写、卷面、文笔一览无余。我们可以一边用欣赏的眼光来圈点,一边又委婉地提出修改意见,将一篇习作像解剖麻雀一般评析,对全班同学来说是一次提高,对作者来说更是一次心理上的美好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态度就会有明显转变。

3.文学小报,巩固兴趣

为了巩固强化写作兴趣,我们可以采用班级小报的方式,把学生们优秀的文章结集成报,印刷分发,班内传阅。当自己的作品被印成整齐的铅字,学生的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爱作文的氛围就会形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协同学校的语文老师成立了“青青芳草地”文学社,吸收有一技之长和作文兴趣的学生为成员,将优秀学生的随笔和习作结集出版,每月上下旬出刊,面向全校发行,并积极申请学校领导,拨出专门的活动经费,对优秀学生的作文进行稿费奖励。学生的作文积极性空前提高,自我创作欲望得以激发。

二、多向选材,拓宽思路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慨叹学生思路狭窄———写作文是一件事情常常写,常常只写一件事,这种情况令人苦笑不得。我们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学生生活阅历少,这固然有些道理,但我们没有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可以说,打开了学生的选材思路,就打开了学生的写作之门。

1.从日常生活中选材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有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抒写生活是我们开拓学生思路必须要做的功课。我们常常发现,善于写作的同学往往有着化平凡为神奇,化平淡为精彩的点石成金的本领。他能把日常小事,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感情真挚动人。其实,最容易打动读者的,往往就是那些生活的真实。从生活中选材,我们可以写亲情的美好,咏友情的纯洁,抒师生情的感人,赞陌生人的人性闪光……打开生活之门,学生的作文就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2.从社会生活中选材

大千世界,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用手中的笔来歌咏人生的美好,社会的魅力,人性的闪光,是我们选材的另一角度。平常我们就应该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感悟生活,积累生活。如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例就是社会生活的素材,学生就可以来选材。2012年青岛中考作文题目“魅力”,学生就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材,如写一下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接住从高空坠落的妞妞这件感人的事情,学生可以用第二人称再现吴菊萍救人的过程,写一下她断臂救人所彰显的人格魅力,这样的文章既贴近生活,又感人至深,很容易打动读者,学生的写作思路也瞬间打开了。

3.从历史文化中选材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人物熠熠闪光。如果把选材的视角投向历史文化,我们的作文教学无异于打开了另一座素材的宝库。写骨气,你可以写陶渊明;写气节,你可以写文天祥;写挫折,你可以写李白;写忠诚,你可以写诸葛亮……用抒情性的语言来描述这些伟大人物的伟大事迹,作文的选材就有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顿悟之感。如:2014年青岛中考作文题目“我不为那件事后悔”,有一个小作者就是从历史文化中选材,写了王昭君为了国家边境的安宁而毅然出塞和亲的心理历程,很好地契合了作文题目,更使得文章新颖别致而又立意深刻,作文被评为满分卷。

三、发散思维,求异创新

学生的思路要打开,除了选材的角度多变外,还必须有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求新求异,是作文创新必备的素养。为此,笔者专门开设发散思维训练课———《由一朵迎春花说起》。我是这样引导的:“迎春花,这种貌不惊人的无名小花,在春意料峭之时,在北风呼啸之际,默默地开放了,虽无人欣赏,也无人喝彩,更没有蜂蝶的眷顾,可她依然静静开放,用她短暂的花时,向人们传达着春天的讯息。她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不正象征着社会上众多的无私奉献者吗?孔繁森,徐虎,李素丽……他们不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迎春花吗?”运用发散思维,有同学赞美她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春寒料峭之时,随时可能到来的一场春雪将会终止迎春花开花的梦,但她全然不顾,毅然绽放,最先将春天到来的讯息告诉人们,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颂扬。由之我们想到了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他最先把革命的思想带入中国,最先把革命的火种点燃,他不就是一朵娇艳的迎春花吗?运用发散思维,有同学赞美她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对迎春花而言,开花意味着人生价值的实现,更以为着生命的终结,但,是花就要开放,有梦就要实现。由之我想到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慷慨赴死难,视死忽如归,他们不就是一朵朵无畏的迎春花吗?不正是无数个他们才最终迎来了万紫千红的革命春天吗?在这种求异思维下,我们又一起进行了《反弹琵琶又如何》的学习,进行了《我为南郭先生叫声屈》的求异写作。学生的思路瞬间被打开,作文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可喜局面。

四、范文引路,模仿创新

作文虽无定法,当自有它固有的结构和模式,因此对学生进行作文模式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很快地上手。我们都知道,中考作文要有亮点,所谓亮点,就是一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作文亮点,可以把作文分成几类:叙事生动形象类;语言优美华丽类;感情真挚动人类;结构条理清晰类;形式求异求新类……针对每一种亮点的文章,我们都可以采用范文引路,模仿创新的形式,学生从模仿中完成对作文构思的理解。如学生写作普遍存在着叙事空洞,语言干巴生硬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结合范文《暖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事件记叙得生动形象。比如:开头如何写景,中间如何穿插景物描写,如何通过细节写人,如何抒发内心感悟,如何进行插叙,如何首尾照应等等。一篇文章就给学生提供了写同类文章的模式,学生就再也不会出现无话可写的尴尬了。

五、阅读积累,丰富素材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有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好地阐释了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位置。阅读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升华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注意几个问题:

1.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开展每天阅读半小时活动,坚持一个月,学生的读书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2.阅读课的开设。每周开设一堂阅读课,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读书漂流制度,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

3.阅读指导课的开设。教师利用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读书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尽可能的扩大阅读量,真正做到书为我用,而不是我为书用。文体阅读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读懂文章,读出心得体会。

4.要养成动手做随笔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读书做笔记、做摘记的习惯。积累无非就是摘、抄、归。摘就是学会摘取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深刻的思想,感人的事例,摘要有目的,要以博杂自己的学识,深刻自己的思想为最终归宿;抄就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段,甚至是整篇的文章。抄有两种方法,可以自己用笔写,也可以利用剪报的方式来积累。归就是要学会归档,我们做积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自己积累的东西不分类别,不分良莠一并记在一起,要学会分好类,归好档。

六、多写勤练,能力培养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讲文章的灵感,其实灵感来源于大量的写作训练。

1.常写日记,手写我心

学生要养成每日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必拘泥于字数,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一段,甚至可以是几句。只要是内心的独特感受就可以写下来。写日记要发乎真性情,要做到我手写我心。

2.勤做随笔,心有生活

随笔往往要与老师的作文训练和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和长期性,有些片段式的作文训练就可以通过随笔来完成。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把一些优美的句段,还有自己的一时感悟写在随笔本上,完成阅读积累。

3.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鉴赏和写作能力。在讲授现代文的时候,我们每节课都可以设置一定量的作文训练,作文训练的灵感来源于课内文章,以读促写要安排在课堂,因此要简短,可以与“课前三分钟演讲”结合起来。笔者在讲授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以读促写训练———“我喜欢《云南的歌会》,因为我读出了———”学生佳作不断,摘录一二,供读者指正。生甲:我喜欢《云南的歌会》因为我读出了云南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那对歌姑娘的一声轻轻的吆喝,那赶马女孩子山路间一曲随口而出的山歌,那金满斗会上各种身份的歌者龙吟凤哕的低唱,不正是他们在诗歌来歌唱他们的新生活吗?生乙:我喜欢《云南的歌会》,因为我读出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担当,在外国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更应该做历史文化的传承者,让祖国古老的文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请记住,唯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作者:刘玉山 单位:山东莱西市日庄镇院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