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时间:2022-11-13 10:08:47

导语:“慕课”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慕课”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基于如何借鉴“慕课”的优势更好地促进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差异;其次,探讨“慕课”中国化的发展及当前所遇到的瓶颈;最后,结合当前对大学英语课程及教学改革的有关设想及理论,提出线上“大学英语的ESP教学+线下基础课程”的新型大学英语授课模式,探索如何构建统一的但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多样化大学英语“慕课”平台。

关键词:慕课;多样化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这一新概念不断深入教育领域,如何将互联网与当前传统教育更加有效结合,发挥其巨大潜能,也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慕课”正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等特点成为众多互联网+教育结合模式探究中的热点。不少高校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开通了大学英语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但这些平台大多数操作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且缺乏互动,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对当前“慕课”这一新兴知识传播平台的特征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是否能将“慕课”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激发广大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慕课的特征及其对传统教学的影响

“慕课”一词主要由单词MOOC音译而来,最早由加拿大教育学家GeorgeSiemens和StephenDownes于2008年所提出。“慕课”实现其蓬勃发展的时间主要源于2011年初,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开始在互联网上推出其在线的免费课程供大众学习,其中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吸引了来自全球超过16万的学习者参与学习。在此之后,许多知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纷纷效仿,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与此同时,作为开放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慕课”的商业化也在同期进行。许多互联网教育公司借此机会与各大高校展开合作,进行互联网课程的开发,逐步推出了如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全球知名的盈利性网络课程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接触名校课程的学习机会,且个别机构还能为学习者提供在线的学习证书及技能证明,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课程学习的专业性[1]。Coursera是美国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慕课”平台之一,其发展十分迅速。据有关数据统计,Coursera在其推出的短短四个月之内注册用户就已突破400万人。至2016年底,Coursera已累计吸引了超过2300万的全球学员,且其中大约有1700万人是Coursera的活跃用户。在课程方面,Coursera大多数课程主要以英语授课形式为主。课程的类别涵盖十分广阔,包括商业、数学、科技、艺术及人文教育等多领域,给学员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因此,Coursera也吸引了广大的中国用户,因为通过这些网络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能使英语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2]。从慕课的设计理念、技术、授课方式及对象的类别进行分类,“慕课”常见的形式主要可分为cMOOC、xMOOC以及tMOOC,其中xMOOC作为主流的慕课模式已被上述的主流国际慕课平台如Coursera等所采用。xMOOC的研发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行为学习主义理论,通过采用大量的认知—行为主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同传统课堂及视频教学模式相比,“慕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互动性高、系统性强”等特点。“慕课”的诞生,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1)同传统教学的40~50分钟的长时间教学模式相比,“慕课”课程通常会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10~20分钟的时间之内对该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突出讲解,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长时间课堂学习中无法集中精力的问题。同时,“慕课”的产生也为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提供了可能。学生通过对“慕课”平台的控制,能主动掌握学习进度,对不懂的知识点能进行反复的观看,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2)“慕课”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有更高的互动性。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沉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提问通常都以教师的“自问自答”形式告终,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慕课”平台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整合了许多人机交互的新技术,让学生不仅仅能通过观看线上课程、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呈现的多样化练习及复习手段,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慕课”平台不仅仅是单一的向学生输送知识,同时也整合了各种线上交流与互动的工具,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及问题的解答建立了多样化的平台。此外,许多“慕课”平台也设立了自己的论坛,方便学生在学习之余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互相学习,分享经验,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3]。(3)同大学传统课堂教育或视频教学相比,“慕课”还具有学习资源的高质量性及课程安排的系统性[4]。根据研究可发现,国内外大多数“慕课”的平台都是围绕名校及名师所打造,不仅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课程,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慕课”的权威性。此外,依托这些名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的丰富经验,许多“慕课”的课程安排也具有科学性。从授课内容的选择、教学目的、针对化练习及测评设计、课后作业布置、开发与实施形成性及总结性教学评价等都能在科学的理论化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实施。(4)许多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老师的需求量十分巨大,鉴于每位教师的授课风格及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难以保证基础课有较高的授课质量及课程安排的有效合理[5]。此外,由于大学英语大多采取大班授课模式,老师都是同时给多个班级甚至年级进行授课,精力有限,对学生在一学期里所学知识掌握的考察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完成,忽视了学生在每一阶段学习的成效性,从而难以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有效评估[6]。“慕课”平台的课程能为学习者提供阶段性和总结性的测试,使得每一位学员能在完成阶段性学习后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的知识。借助慕课平台辅助教学,教师能够时时监测到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慕课”的中国化及其遇到的困境

中国“慕课”的发展紧跟国际化的脚步,仅仅在“慕课”概念兴起一年之后的2013年,就由清华大学推出了首个中国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随后,各大高校也纷纷效仿,开始构建自己的“慕课”平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互联网教育及“慕课”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当前“慕课”发展的经营模式也与国际接轨,课程的供应商主要可分为各大高校或高校教育联盟等官方组织和专业的商业机构如“沪江网校”“新东方网校”等两大类型,与欧美国家发展模式极为相似[7]。作为新兴事物,“慕课”在近年来的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尤其是与国外优秀“慕课”相比还有待完善。目前大多数学者更多地侧重于对“慕课”优点进行探讨,忽视了对“慕课”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为,“慕课”在中国高校发展中所暴露出的实际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慕课平台的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缺陷,还未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以当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慕课”平台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所提供的英语类课程为例,虽然其提供的课程能体现出一定的多样化特征,但课程的设置还是主要侧重于生活类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并无太大的区别。同时,除了上述生活类英语课程之外,其余的课程则较为零碎,大多数是从国内外各大高校收集而来,课程之间并无太大关联性,主要还是以兴趣课程为主。而涉及到专业主干内容及核心内容的课程基本上还很难在“慕课”平台上接触到[8]。国内其他较为知名的慕课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与“爱慕课”等,基本上都存在上述相关问题。第二,“慕课”平台的功能及交互性还有待完善。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种优势,理应具备更好的交互性能。但根据当前的研究发现,与国外优秀的“慕课”平台相比较,国内大多数“慕课”平台在功能及操作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吴锦辉在对国内几个主流慕课平台进行横向对比中发现许多课程所提供的参考及拓展阅读资料较少,不利于学生的课下学习,而且大部分“慕课”的课程都不能提供在线笔记及视频下载功能等[9]。笔者也针对国内其他商业平台的外语学习课程如“新东方网校”及“沪江网校”所提供的课程进行进一步对比,发现这类平台虽然提供的课程十分丰富,具备多样性特征,但主要是以视频课程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看传统的教学视频再辅以配套的教材进行学习,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无太大的差异,缺乏交互性,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慕课”。第三,“慕课”课程的完成度普遍偏低且学分认定上也颇受争议。虽然“慕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便捷性及多样化等特征在其上线之初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但是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慕课”平台课程学员的平均完课率都非常的低。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于2013年陆续推出了4门“慕课”,虽然报名修读人数达到了6万人次,但实际能完成学习的人数仅为3%,且该数据已超过了当前大多数慕课平台完课率的2%的平均标准[10]。虽然个别学者也指出“慕课”平台存在的价值就是给予人们有选择性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应当以最终的完成率来衡量学习成果,但如此低的完成率在另一方面也反应了许多人使用慕课平台可能只是图个新鲜,对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及毅力。此外,虽然各大高校都积极倡导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但许多学生还是未能从传统课堂的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模式转换过来,因此,慕课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也使得许多中国高校的学生一时可能难以适应[10]。对于许多高校学生来说,造成“慕课”课程完成率低的另一方面与“慕课”课程无法转换为学分也有密切关联。受市场经济的“效益至上”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普遍趋于实务化和功利化,虽然慕课的学习能给他们带来知识上的利益,但若是慕课修读无法转化为相应的学分,可能无法为广大学生进行持续性学习提供动力。第四,高校教师对“慕课”的热情度不高,且缺乏“慕课”制作的专业团队与人才。虽然当前国内有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对慕课推行的号召,且目前也已建成了多个由上百所知名高校组成的慕课联盟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但真正在该平台上开课的学校其实并不多,涉及专业核心内容也较少,个别课程具有重复性,缺乏实用价值。究其原因,许多学者认为一方面主要是由于高校老师普遍对“慕课”制作缺乏兴趣而导致。对于许多高校老师来说备课是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形成的结果,因此,不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轻易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同时,如今随着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教师也不太愿意抽出多余的精力放在“慕课”的制作上面。另一方面,如上述中所提到的,“慕课”的制作不是简单的将课堂视频上传,而是需要包括教师与专业的慕课制作人员在内的多个团队进行合作,才能实现真正“慕课”的打造,因此必然需要各大高校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投入,否则推动“慕课”进校园只能是光喊口号。

三、“慕课”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结合

当前,中国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了种种的问题,教育部及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未来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方向。根据研究发现,当代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令人诟病之处在其“单一性”及相对的“滞后性”。“单一性”主要体现在许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虽然中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指出大学英语不仅仅应当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应当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倡导个性化学习,从而满足学生在各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发展需要[12]。但纵观国内大部分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还是主要以《综合英语》及《英语视听说》两门课构成,学习内容主要侧重于英语在日常生活场景当中的使用,与大多数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大,导致难以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甚至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顺利毕业。此外,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滞后性”在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当中。根据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第48条中所提出的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2]的要求可以看出,所谓国际化人才最主要的能力应当属于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13]。因此,只有加强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英语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才能为未来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4]。根据上述两大要求的提出并结合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不足,目前许多学者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英语的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课程改革的方向,倡导大学英语的教学应当从教授学生通用英语(GeneralEnglish)向专门用途英语(ESP)转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符合时展的大学英语课程。当下有许多学者都试图以香港的高校作为内地大学英语ESP改革研究的参照物,提倡学习香港知名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心”,该中心自开设以来已陆续为该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以英语授课为主的超过50多门课程,覆盖专业极其广泛,主打英语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际运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15]。但结合当前内地高校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其实不难发现这种“港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在绝大多数内地高校中是难以进行推行的。归根结底,主要还是由于许多内地高校在师资配置以及教学资源分配的相对“滞后性”。由于许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大都是以语言类出生为主,缺少对跨学科知识的了解。同时作为公共的基础课程,大多数学校受教学资源及经费限制,也不愿意为此进行较大规模的投入,因此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从“粗放型”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专业化”的授课模式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然而,“慕课”平台的出现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定的答案及可能。考虑到当前“慕课”的多样化、便捷性及受众的广泛性特点,若是能将ESP模式的应用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转移到线上模式则更符合我国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虽然已有个别学者针对此问题做出了诸多设想,例如,王守宏认为鉴于Coursera的英语授课课程占总课程的88%,因此,实现ESP教学可以直接以引入Cours⁃era课程为主[16]。虽然其考虑到了照搬国外线上课程可能导致学生因语言基础问题一时无法适应,但其并未对该问题提供相对具体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考虑到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在各大高校所占学期课时的比重普遍不高,实现大学英语ESP改革的方案从线下向线上转换相比与前者来所显得更加合理,但同时也应当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利用。例如,基于当前在跨学科的英语专业教学上许多学者所倡导的协作式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将线上“慕课”打造为学生进行专业相关英语学习的主要渠道,那么线下的课堂教学则向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英语课程,为学生在线上的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17]。另外,不少学者所提出的“慕课+翻转教学”课堂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当中。基于翻转教学的课堂理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则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研讨形式(即Seminar)或答疑形式展开,而学生对主要课程的学习则侧重于线上的“慕课”,但实现这一教学模式还需依靠教师对“慕课”资源的筛选和对学生线上学习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对学生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18]。将大学英语课程与“慕课”相结合,实现上述的大学英语ESP线上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需要有优质的“慕课”平台进行支撑的。但根据当前研究不难发现,国内目前还未有此类具备完善课程的英语“慕课”平台,为此,许多学者建议直接将美国的Coursera课程引入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专业化的学习渠道。考虑到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与文化、环境等因素,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其实并非是长久之计[19]。此外,针对以上情况,也有个别专家提出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慕课”平台,然而,只有少数顶尖国内院校才具备这样的实力。因此,考虑到教育部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大学英语作为全国各大高校都必须要开设的必修课程,若是能齐心协力打造如同“中国慕课MOOC”联盟的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平台,则更加符合大学英语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同等级的高校及地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平台的建设过程当中也需要对各地方院校的学生及授课教师的意见及诉求进行收集与多方面考量,实现“慕课”平台的高效,同时满足广大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及课程的多样化及实用性。最后,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慕课”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及各大高校还应当加快“慕课”课程的学分化的改革进程。慕课当前发展所遇到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慕课”课程的完课率不高,仅有2%的学员能够完成完整的一门“慕课”课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慕课”上修读的课程无法转化为相应的学分,且许多“慕课”平台所提供的修读证书也不具备权威性,认可度偏低。因此,依据教育部在2015年所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意见》一文当中所提出的对高校应积极探索并建立对在线学习认证及学分认定的有关要求,各大高校还应积极响应[20]。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在线课程修读认证与学分认定的机制,才能保证“慕课”具有权威性,使得学生乃至教师对“慕课”的学习和平台的使用加以重视。四、结语结合当前传统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慕课”的优点,打造线上的大学英语ESP教学+传统课堂的基础英语课程模式,解决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过于单一,与学生专业普遍不相关等问题。同时,要实现大学英语的ESP教学模式向线上转换,仅仅依靠照搬国外优秀课程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到各个高校在资源及人力上的限制,要实现这一构想还需要各大高校的齐心协力。此外,当前国内高校在“慕课”课程的学分认证上还处于空白期,虽然修读“慕课”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弃课率也高居不下。因此,要实现上述大学英语“慕课”平台的构建,并针对“慕课”课程能否得到学分认证并出台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李翔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