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认知度及教学满意度研究

时间:2022-03-04 02:53:39

导语:放射生物学认知度及教学满意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放射生物学认知度及教学满意度研究

[摘要]为了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的认知度教学满意度,以便给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并对其他准备开设本课程的专业或院校提供参考,该研究对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专业3个年级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6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相关实验课。学生对电离辐射产生影响的相关实验内容兴趣较浓,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对其学习兴趣有所影响。相较于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更喜欢板书和采用PPT、视频教学和案例教学。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放射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质量,学生的课程认知度有所提高。学生仍偏向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其学习主动性还有待提高。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度,其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等还需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预防医学;放射生物学;课程认知度;教学满意度;教学改革

放射生物学主要研究放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观察不同性质的射线照射后的各种生物效应以及不同内外因素对生物效应的影响[1]。学生学好放射生物学课程(下文也称“本课程”)有利于其日后做好预防医学工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核灾害、核事故和辐射事故等的应急处理,以及对周围环境辐射安全的检测、辐射风险评估的工作。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其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门课程目前国内外仍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1]。为了解预防医学专业(下文也称“本专业”)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为本课程在其他专业或院校的开展和改革提供依据,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本专业、本课程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本课程的教学满意度。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们选择了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7级、2016级、2015级3个年级(下文分别简称为17级、16级、15级)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当时,17级学生刚刚完成放射生物学课程的理论学习,16级学生在上个学期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而15级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实习阶段。本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394份,其中,17级119份,16级202份,15级73份。(二)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设计“放射生物学调查问卷”[2-3],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认知情况、对专业课程的认知情况及其对教学满意度、教学设置和教学方式的相关评价,按年级回收问卷后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先用Epidata3.1双轨录入数据,再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χ2检验与秩和检验。Ρ<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知情况与态度。调查结果表明,252人(64.0%)认为自己毕业以后肯定从事跟预防医学有关的工作,有265人(67.3%)表示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的工作内容,有221人(56.1%)表示喜欢预防医学专业。(二)学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的认知情况。根据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课程安排,放射生物学的本科课程开设于第四学期,与辐射防护基础同时开课。73人(18.5%)认为本专业非常有必要开设放射生物学课程,235人(59.6%)认为本专业有必要开设本课程。经秩和检验,3个年级对本课程开设情况认知度有明显的差异(χ2=14.255,Ρ=0.001),见表1。10.4%(41人)的学生对放射生物学非常感兴趣,31.5%(124人)的学生比较感兴趣,47.0%(185人)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11.2%(44人)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3个年级对课程的兴趣大小有明显差异(χ2=13.585,Ρ=0.001),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21.8%(86人)的学生表示熟悉本课程的内容,超过一半的学生(251人,占63.7%)认为自己对本课程的知识掌握一般,14.5%(57人)的学生表示不熟悉本课程的内容。相关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兴趣大小与其课程熟悉度呈正相关(χ2=101.429,Ρ<0.001)。学生对“电离辐射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这个章节的重要性认知度较高(χ2=30.100,Ρ=0.001)。其中,17级学生对“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这一章的认知度要明显高于16级、15级的学生(χ2=11.465,Ρ=0.003),见表3。对本课程实验课开设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67人(17.0%)认为本课程非常有必要开设实验课,196人(49.7%)认为有必要开设实验课,91人(23.1%)表示不清楚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仅40人(10.2%)表示没有必要开设实验课,3个年级对本课程开设实验课必要性认知程度有明显差异(χ2=18.950,Ρ<0.004),见表4。学生对于电离辐射致染色体畸变观察和电离辐射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这两个实验较感兴趣,而对放射生物学实验基本知识与技术和电离辐射对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的影响这两个实验感兴趣程度相对较低(χ2=44.624,Ρ<0.001)。17级学生对电离辐射致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的兴趣明显大于15级、16级的学生(χ2=7.731,Ρ=0.021),见表5。(三)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的评价与建议。对于课时设置,204人(51.8%)认为放射生物学课程各章节的课时安排合理,164人(41.6%)表示其课时安排合理性一般。部分学生提出课时安排应与课本内容相符合,适当增加课时和实验课,给重要内容安排更多的课时等。本课程采用笔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二者的比例为7∶3。236人(59.9%)对这种考核方式持肯定态度,35人(8.9%)认为这种考核方式不合理,对此3个年级之间有明显差异(χ2=21.193,Ρ<0.001)。大部分学生提出应将笔试与平时考核的比例改为6∶4,平时考核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比如增加课后自主思考题和进行课堂互动答题等。在对教学仪器设备的调查中,15级学生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满意度最高(36人/49.3%),16级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最低(71人/35.1%),3个年级对此有显著性差异(χ2=18.331,Ρ=0.005)。学生对目前使用的图书资料及教材科学性的评价结果表明,27人(6.9%)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非常科学的,对此3个年级间的差异不明显(χ2=1.505,Ρ=0.959)。在关于放射生物学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调查中我们发现,15级、16级、17级这3个年级对目前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能满足今后学习与就业需求持肯定态度分别为2人(2.7%)、79人(39.1%)、57人(47.9%),不同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0.863,Ρ<0.001)。有学生提出应安排更深层次的课程,并随着时展增加一些相关先进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学习,加强操作训练。(四)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与建议调查结果显示,77.9%(307人)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态度、专业态度持满意态度。可是目前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学生还较少,今后有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更倾向于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来与老师进行课后交流,对此各年级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6。对于教学方式,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支持率最高,达到71.3%(281人),对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支持率较低,见表7。

三、讨论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医务专业人才是每一个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为此,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建立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既是时代的需求,同时也可为培养优秀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作出贡献。放射生物学研究电离辐射对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多维度产生的生物学作用[4],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边缘性新兴学科,更需要注重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放射生物学集合了放射医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的多学科理论系统,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互相渗透,交织成网,这就使得该课程学科交叉性强,理论知识抽象难懂[1]。传统理论授课模式并不能满足本学科的教学需求。因此,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程教学现状的态度将有助于更灵活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一)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各章节重要性的认知度。在调查中发现,与15级、16级的学生相比,17级学生对理论课各章节重要性的认知度都有所提升,这说明南华大学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仍然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5],这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程度十分有限。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式教学、视频和案例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看法或思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同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7],将学习地点转移到课堂之外的地方。教师可以某一知识点作为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查阅文献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放射生物学与辐射防护基础于本科第四学期同时开展,有半数学生认为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还有待提升。放射生物学涉及学科多且理论知识抽象难懂,而17级学生对于知识的涉猎有限,导致本课程有些章节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较为复杂,难以理解。这也是学生对这些章节的兴趣较小和对其重要性认知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教学课时或推后开设课程来给学生更多时间接纳本门课程。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突出章节重点,以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另外,由于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历来存在着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8],因此,教师可以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增加所教知识的实用性。(二)学生对放射生物技术实验的态度。放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最终应用于实践。而放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放射生物学课程,并且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表示感兴趣。因此,学校在完善其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适当开展放射生物学相关实验课程,并针对感兴趣的学生安排更深层次的课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可以适当增加新兴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三)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考核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考核体系中终结性评估权重过高,对学生认可和参与度、相互协作及学习完成情况等方面考核较少。如果仅仅改变教学模式而评估方式仍沿袭旧体系,则很难在教学改革上取得真正的突破[9]。为此,学校可以适当调低终结性评估结果的权重,调高过程性评估结果的权重。通过布置自主完成的作业和课堂互动答题等方式使得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并力求做到评估的全面客观。(四)学生与授课教师间的沟通情况。因材施教是切实提高教学实际效果的有效办法[10]。然而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过少,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严重影响了因材施教的效果。针对这类情况,学校可以构建教学信息动态反应机制。通过搭建第三方信息交流平台,以便于教师及时知晓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优化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实验在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学生对实验也有需求。所以,对于还未开设放射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院校,可以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实验,这样能在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学生对放射生物学理论课程的认知度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学生对于其内容的掌握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本课程在教学满意度、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亟待解决。因此,学校应该了解学生目前对放射生物学的学习需求与现状,根据实际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阳文燕 邹敏 陈欣 张琼 黄波 单位: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