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3-29 08:17:59
导语: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程承载着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使命。滨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多年摸索,着力打造“上医课堂”、“融合课堂”、“精准课堂”和“应用课堂”等四个课堂。
1志存高远,以“上医医国”为教学理念,立德树人,积极打造上医课堂,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引领力
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面对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经过长期摸索,将立德树人同医学特色相结合,使之具化为“上医医国”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既培养合格医药专业人才,更培养可靠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道路。《国语•晋语》最早提出了“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并逐渐凝聚起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中“赤诚济世”的家国情怀、“大医精诚”的敬业品行、“必先正己”的诚信本色以及“尊重同道”的友善风范。“上医医国”是历代医家人格精神的最高追求,具有超越生命科学之上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2]在探索中,教研室首先将“上医医国”的理念加以概括和提炼,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其与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教学专题。比如在学习精神报告专题教学模块中,教研室设计了如下专题:辨证施治,且看如何精准扶贫;正本清源,研读全面依法治国;见微知著,纵论供给侧结构改革;赞天化育,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从医学生熟悉的医学常识切入,借鉴医学辨证施治的原理,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解决方案的提出,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下,对抽象思想政治理论和国家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以“上医医国”为导向,将形势与政策课和医学优秀传统文化融汇贯通,激励医学生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健康中国”战略、与民族复兴大业有机结合;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国防意识、法律法规等内容有机结合,有利于厚植学生的人文素养。[3]在文化与思政的互哺中,拉近课堂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找到更多契合点,从而调动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从已有的医学专业知识视角去审视形势、领会政策,课程不再艰深枯涩,相反变得鲜活饱满起来,学生原有的排斥感大大减少,情感认同也变得顺理成章。这种尝试具有一定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的有益探索,有助于将“重医本塑医德”这一目标立准、立实、立高。
2脚踏实地,以“校本文化”为特色载体,凝神聚气,积极打造融合课堂,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亲和力
相对于普通院校,医学院校的历史文化更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历史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仅反映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医风医德、国家发展战略与学校教育发展的交融轨迹,[4]通过医学院校历史文化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机融合,可以大大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而推动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创新发展。七十余年来,经过几代滨医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滨医校本文化。滨州医学院的历史是整个国家发展的缩影,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在滨医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正是他们构成了滨医大学文化的魂魄。今天,如何将这些独具特色的滨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去,既是大学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亲和力的必然选择。为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在讲授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教学内容时,将学校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有机融入,设计了题为“与改革开放同行———从滨州医学近四十年的历史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学专题;在讲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内容时,为激发广大同学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勇气,紧紧围绕滨州医学院历史上的杰出校友,以他们在校期间的具体表现为案例,开展了“医学生如何创新创业—从身边的杰出校友谈起”等专题讲座;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形势与政策课则围绕滨州医学院历史上优秀教师,将优秀教师感人事迹作为教学案例,开展了“大师大德”等专题讲座……实践证明,将医学院校特色历史文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医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从而激发爱校爱国的情怀,树立献身祖国医学事业的崇高理想;[5]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的认识,学校是国家的缩影,由学校推及国家,看似高深遥远的事件和理论的认识也变得直接明了;有利于对当下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以优秀校友为榜样,自觉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3因材施教,以“精准供给”为创新渠道,标本结合,积极打造精准课堂,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塑造力
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供给模式仍然是高校思政课主流模式,课堂上“老师自说自话,学生自行其事”的供给乏力现象仍司空见惯,这种反常的思政课生态,不仅吞噬着教师的生命和热情,也空耗着学生的青春和激情。[6]有鉴于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多措并举,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首先,以精准掌握保障精准供给。让有信仰人的讲信仰,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水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体的宏大的理论宝库,教研室成立了“学习”兴趣小组,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基本理论文献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要精神,力求做到真学真信。[7]其次,因材施教,确保精准供给。教研室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培养目标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考核方式。以针灸推拿专业为例。2012年滨州医学院招收首批视障学生,填补了我国医学院校和山东省开展本科层次视障生教育的空白。针对视障生的特殊情况,教研室进行了如下的探索,确保精准供给:首先是教材内容创新。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改编,做到两少一多,即少文字、少书面化,多声音。让教材变得直观、生动。[8]其次是教学方式创新,突出视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任务以专题招标的形式发包给学生,鼓励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用说唱、辩论、演讲等形式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最后是考核方式创新,扩大过程考核的比例,简化期末考核的程序。[9]实践证明,通过精准课堂的打造,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学习意识和教学能力,督促更多教师将自己的日常学习与时代新发展、国家新政策及学生新需求有机对接,以提升促对接,以对接保精准,以精准显成效,大大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的精细化培养,尊重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细化地教,高质量地教,有针对性教重点、教难点、教关键、教学生不会的;[10]有利于医学生更加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高效率地学。有效化解了供给内容错位,供给成效乏力的现象,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质量,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提升了思想政治课的塑造力。
4学以致用,以“场域转换”为实践手段,教学相长,积极打造应用课堂,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影响力
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演,有利于实现由理论到到实践的转化。[12]为此,本着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形势与政策”课积极打造应用课堂,探索实施“课堂+作业”场域转换模式,即以课堂和作业为两大支点,借助“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践”的六个场域的转换,打通教—学—用三个教学链,最终落实学用成果。以2018学年为例,在讲授“中美贸易摩擦”专题时,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了“我和某某谈中美贸易摩擦”的作业,具体要求如下:(1)界定谈话对象,谈话对象必须为校外人士;(2)界定谈话内容,以中美贸易摩擦为谈话主题;(3)界定谈话方式,通过QQ或者微信等网上方式;(4)量化作业形式:包含一篇1500字左右的谈话心得总结并附10张QQ或者微信聊天截图;(5)大众点评作业,组建以各班学习委员和学生代表为主体的作业评价小组,对作业交叉量化打分;(6)择优在班内展示交流。实践证明,通过应用课堂的构建,一方面增强了教师备课、教学和评价的针对性。教师基于教学任务设置问题,基于问题布置课后作业,基于课后作业展开教学,以教学任务为统领,以问题为导向,以作业为抓手,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相得益彰,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合理、有序、稳步推进。[13]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课下交流,总结归纳和评价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感和专注度有了明显增强,在交流互动中对问题深度广度有了明显拓展,在总结归纳中对问题的现实意义有了明显深化,在评价交流中参与感和获得感有了明显提升。[14]做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强调,学习理论一定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做足功夫,为今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的医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更要活学活用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做到学懂和弄通。“脱却青衫披战甲,书生上马作将军”,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一定不辱使命,为培养出一代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曹锡山 王朝荣 耿文晶 吴琳琳
- 上一篇:运动医学教学3D解剖软件的运用
- 下一篇:职校音乐的教学实践策略分析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