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培养研究

时间:2022-03-04 09:03:42

导语:医学本科生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学本科生培养研究

[提要]随着国际化的浪潮袭来,传统的医学本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工作者的要求,如何顺应第三代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培养出适应新环境下的医学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大命题,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使我们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医学;科研;医学生;本科

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必须要经过5年的医学本科学习,以前的传统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相关医疗技能培训。近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进步,知识的高速增长,传统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医学生培养。因此,需要向更高层次的教育跨进,学生硕士化、博士化的比例逐渐增高。为了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高学历学生的培养要求,带教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临床知识,还需要增加对前沿科技的了解,加强自身科研及创新科研思维训练,为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顺应时展,转变医学教师的发展理念

随着国际化医学模式的转变,赋予了医学教师更高的要求与使命。而教学的国际化就是把不同文化的观点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2010年,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关于《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报告[1]。报告首次提出了当前全球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对比过去的100年,我们的医学教育已经全面步入转化式学习和医学教育相互依存的新阶段。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知识传授体。在新的培养体系下,更注重医学教育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未来的每一个医学工作者需要熟练运用自身的沟通技能、知识体系、临床思维、现有技术手段,甚至是自身的个人情感,全方位解决在医疗过程中的医学与人文问题,平衡科技进步与道德、伦理的梳理问题[2]。毋庸置疑,教育国际化能促进医学教师更新的思想观念、更广的创新思维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幅度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于整个医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但是,教育国际化也意味着对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要求医学教师更快地成长。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能力的同时,应该积极参与构建团队合作,并以国际化的视野借鉴全球经验以满足自身教学的创新[3]。

2适应新型的医学教学方式,尤其注重新老教师的交替

传统的教学习惯主要以填鸭式为主,教师的中心是课堂,并且依据教育大纲把书本中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对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甚至连理论上都没有弄清楚。此外,部分教师没有适应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进展。绝大部分医学院校理论课程的教学标准还是依靠教研室延续的教学习惯来决定的,对更新的知识补充不足,无法把握最前沿的动态信息。最近几年,在大部分医学院校新进的授课教师中,有医学背景的人数大大减少,大部分都是生物学专业背景。这部分教师科研实力强,视野广,但由于是非医学背景出身,缺少对临床知识的培训,淡化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如何维持调配新老教师的资源,并提高理论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的医学生教育,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4]。

3回归基础,学习临床知识的同时,探索疾病发生机制

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好临床技能与知识是其整个学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有大部分医学院的学生重临床、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传统教学时教师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会系统地讲解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5]。事实上,每一个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组织从正常的生理状态向病理转换的过程。在这一发生过程中涉及细胞内部一系列蛋白及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正是这些蛋白或基因的功能改变导致了一系列的不正常临床表征。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缺少足够的基础理论,对疾病发生机制并不清楚,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这种现象在临床实习的医学生中也很普遍,大部分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已经把在大一、大二学习的基础的生理与病理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同时我们的教师也片面地强调临床治疗,忽略了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探讨,不能把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科研思维的能力。所以在新的医学教育中也需要教师在讲授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要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例如以常见的十二指肠溃疡为例,为什么男性疾病的发病率比女性高,是由于雌激素的原因吗?如果是雌激素,那么雌激素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十二指肠碳酸氢盐的分泌从而介导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呢。对于这些问题,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从网络中得到疾病研究的最新动向。学生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通过这一系列的科学训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除了学习疾病的诊治,还可以从科研的角度去思考疾病本身的机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6]。

4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协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个复杂学科,一个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单因素诱发的,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不同团队的合作。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往往是通过不同科室的多次反复论证才能决定最终的治疗方案。所以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是判定一个医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们日后在工作中的工作效率,这与患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但目前大部分医学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缺失,我国目前医学生主要以“95后”为主体,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大部分生活相对富裕,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过于依赖网络,缺乏和别人的交流。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学生培养的[7-8]。有研究表明,在美国急诊科有40%的索赔,其根本原因就是团队合作欠缺[9]。团队的合作不是一天促成的,但是医学生团队合作的培养是符合医学教育改革的,研究发现团队成员认可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个人的品质和技能、年龄及性别等都是影响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10]。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仅能有效降低医疗纠纷,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协调合作,并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11]。

5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医教协同培养

现有的医学教育培养已经从传统医学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变成以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12]。这种教学主要是从职业需求出发,以职业训练为核心,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针对性更强,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关联性,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更好地结合了起来[13]。例如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在开启多元化的教学后,鼓励学生自发组成研究小组,参加研究生的课题学习,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传授写作技巧与科研技巧。同时设置1~2个科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开展“医教协同”,以学校为主体,协同地方、行业共同参与对医学人才的培养,采取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育人方式。近几年由于医学院校的大量扩招,以及医患关系的紧张,极大地影响了医学院校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学生在临床操作中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医疗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的管理与医院的管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貌合神离”,学校把学生送到医院以后就忽视了对学生的监督,一部分学生开始行为散漫、态度消极,如何调整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是学校和医院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14]。医学教育的改革已经是必然,必须以实际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基础,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起适合我们国情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15]。

总之,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必然,培养出的医学生已经从原来的临床医生转变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兼备的临床医学人才。这势必会推动医学院校实施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借鉴国际上的优秀培养体系及培养方式,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医学生教育培养之路。作者坚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创新,一定能促进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得更高、更广、更远。

作者:徐靖宇 谢睿 程峣 陈跃 陈远寿 单位:1.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