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改革建议

时间:2022-11-13 11:16:05

导语: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改革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改革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航空兵部队的转型发展、作战时域和空域的拓展以及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提升,目前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航空兵部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在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俄罗斯和美国等军事强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国防建设和航空兵部队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培养有使命担当、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和强大的国防服务。

【关键词】航空航天医学;医学教育;教育体制;教学模块

我国大规模连续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开始于1960年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创立之时,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以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为主体的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机构,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比较完备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为我国航空兵部队和民航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1]。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新型高性能航空武器大量装备部队,这对航空航天医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新型高性能战斗机、舰载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列装,它们在高原、海上、舰艇等新的作战平台和地域,面临新的医学问题的挑战;高性能战机的高强度训练负荷、高认知负荷和高心理应激等特点,也对飞行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军航空医学保障手段不断更新,新型保障装备不断装备部队,对航空卫生保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航卫保障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较少涉及。因此,现有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航空航天医学发展的需求。通过调研也发现,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毕业学员暴露出岗位胜任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牢固和创新能力不突出等问题,无法满足航空兵部队新装备卫勤保障任职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在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俄罗斯和美国等军事强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国防建设和航空兵部队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培养有使命担当、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和强大的国防服务。

1革新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制和制度

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经验,吸收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制的优点,建立中国特色的“院校教育、部队实践、任职教育”三位一体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新体制[2-3]。开展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教育,有助于学员系统、全面地掌握航空航天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本科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基层航空医学岗位,从事航空医学卫勤保障工作和航空医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我国航空卫勤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航空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短板和缺点。带着这些问题、短板和缺点再返回院校接受研究生教育或任职教育,在再教育中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自己的短板和缺点,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完善航空军医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分级训练和教育制度等,建立系统、全面、动态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制度。

2建设模块化航空航天医学课程新体系

借鉴美国、俄罗斯等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模拟飞行、基本理论、医学鉴定、勤务保障、综合实践、军事演练”六个核心教学模块,培养岗位任职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型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满足部队的需求[4]。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模拟体验飞行学习,建立模拟飞行教学模块。增加模拟飞行实践,有助于学员切身感受飞行工作、飞行环境和飞行任务对飞行员提出的医学挑战。将现有理论课程整合,构建基础理论、医学鉴定和勤务保障三个航空医学理论教学模块,这种模块化理论授课有助于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避免边界不清、重复讲授和碎片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建设标准化航医室和航空生理心理训练实验室为重点,并增加航空兵部队场站卫生队、航医室、航空医学鉴定与训练中心、医院空勤科等见习和实习基地的观摩学习,建强航空医学综合实践模块。通过对综合实践模块学习,掌握部队所需的航空医学训练和航空医学鉴定的任职技能,提高学员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更加适应飞行部队的岗位需求。通过与航空兵部队卫生队开展联演联训、毕业卫勤综合演练等建设军事演练模块,演练内容突出实战性和航空医学特色,通过演练使学员掌握战时航空医学岗位的职责、任务以及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3注重和突出航空航天医学实践技能的教授

现阶段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毕业后绝大多数分配到基层航空兵部队工作。基层部队卫生技术干部较少,因此无论是作为卫生队军医,还是航空军医,一人都要身兼多职[5]。除了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外,还要能够操作基层常用的医学检查设备和治疗仪器。所以,在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突出与基层部队航空医学岗位相关的实践技能教授,要让毕业学员能够比较熟练地操作和使用心电图机、理疗仪、裂隙灯、检眼镜、鼻咽喉镜、耳镜等仪器设备,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正确评定。实践技能的学习能够提高学员的航空医学岗位任职能力,满足岗位任职需求。

4加快航空航天医学辅助教学模块建设

现有的航空航天医学课程仅仅包含了航空航天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无法满足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培养需求。应该结合部队岗位胜任素质的基本要求,针对性地建设有航空航天医学特色的辅助教学模块,着力培养适应部队岗位需求的创新型航空医学高素质人才。在建设六个核心教学模块的同时,建设课外科研、名家讲坛、名篇品鉴三个辅助教学模块,从专业精神、思辨创新、分析研究、归纳整合、总结写作、知识拓展等能力方面对学员开展较为系统的训练。

5尽早接触和学习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

按照目前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的培养计划,在五年的本科学习期间学员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集中学习航空航天医学课程,学员接触航空航天医学课程的时间较晚。建议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尽早接触和学习航空航天医学知识,在第二学年就开始学习航空航天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让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学员尽早接触航空航天医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航空医学和航空医学工作的认识,培育学员对航空医学岗位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荣誉感[6]。

6建立和坚持学员到航空兵部队当兵锻炼的制度

建议在寒暑假期间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定期到航空兵部队当兵锻炼,在提升军事素质和军事技能的同时,熟悉和了解航空兵部队的训练模式和样式、卫生队和航医室的任务和职责、卫生装备的配置和使用、航空卫勤保障的组织流程和工作内容、飞行人员常见医学问题的防护措施等航空兵部队尤其是航空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员深入理解航空卫生工作对于提升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和飞行人员的健康水平、维护飞行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其对航空医学岗位的认同感和感情。

7优化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员的选拔和培养模式

俄罗斯、美国等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员的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而且教员有部队的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实战和实践经验。熟悉航空兵部队卫生工作实际,教学内容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3,7]。而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员大部分从院校毕业后就成为了教员。因此,教员对我国航空兵部队承担的任务、作战训练和武器装备等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导致教学内容有时与航空兵部队实际存在偏差,科研工作不能紧贴航空兵部队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改变目前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员的选拔和培养模式,采用院校教育—部队实践—院校任职的培养模式,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首先到航空兵部队的航空医学相关岗位工作2~3年,熟悉航空兵部队医学保障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丰富飞行实战和实践经验。然后,选拔其中优秀的航医到院校任教员,参加教学、科研等工作。这样每名教员都熟悉航空兵部队的实际情况,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贴近部队的实际需求。

8坚持持续广泛航空航天医学岗位需求调研

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坚持持续广泛开展调研,动态掌握航空兵部队对航空医学专业人员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育人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对航空医学管理和技术从业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广泛调研,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调整培养计划和模式,培养满足部队岗位需求的航空医学人才。通过建立教员每年定期赴航空兵部队代职的制度,熟悉和了解我军航空航天医学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持续动态地提升和改善教学工作。

总之,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航空兵部队卫勤保障水平,是决定我军航空兵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应该不断深化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军航空兵部队快速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适应我国航空兵部队发展需求的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航空兵部队培养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国明.中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11(4);203-205.

[2]姚永杰,常耀明,胡文东,等.俄罗斯军事航空航天医学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分析[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7,8(5):317-319.

[3]常耀明,胡文东,曹新生,等.军医的摇篮,军事医学的殿堂——俄罗斯基洛夫军事医学院办学特点及启示[J].医学争鸣,2012,3(3):11-13.

[4]冯立宁,张作明,徐文丽.中美军航空医生培养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56-59.

[5]刘桂昌.关于航空军医的工作模式[J].航空军医,2002,30(1):8-9.

[6]姚永杰.革新航空航天医学本科教学模式的设想[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Suppl):121-122.

[7]姚永杰.军事航空航天医学何去何从[J].医学争鸣,2011,2(4):6-10.

作者:王小成 杨长斌 张舒 薛军辉 罗正学 单位:空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