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声艺术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06-15 10:34:02

导语:调声艺术传承与保护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调声艺术传承与保护

摘要:俗称“儋耳”且发源于儋州的海南调声,是以使用儋州话为主要艺术语言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形式,多以民间风情与自然风光为表现体裁,戏剧节奏明朗、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南国乐坛的一朵奇葩。非遗文化保护实在必行,传承并非随波逐流,保护也非故步自封。承其精华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护其本质、保留原汁原味是海南调声也是其他非遗文化保护的根本导向。

关键词:海南调声;传承;保护

海南调声作为民间地方性的艺术形式,不仅是现实生活习俗的反映,更是地方性文化价值的体现。纵古至今仍在不断的引导当地民众潜意识的文化理念,欲研究海南调声的传承与保护,探寻它所承载当地人的生活状态、生活理念和文化定义,需以其存在方式、结合民众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态度,以及国家民族文化的宏观保护为着落点。

一、发展原则是传承的引路灯

(一)“以人为本”传承艺人精神。“口传心授”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主要传承方式,利在授业者可保证作品的完整传达,弊在传输过程的不准确性。但传承不是沉浸在文字上的记录,其始终是以人为载体的表现艺术。海南调声传承人唐宝山指出:“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要把民间艺术带到学习领域当中。”最初的调声演员仅限于在18-26岁年龄段的青年男女,而过了这个年龄段的艺人就要退出调声舞台,另谋生路。这是艺术人才的严重流失,也是导致调声艺术没有资深艺术家的主要原因。非遗文化受到国家重视后,海南调声的传承出现以“青年馆”为载体的传承方式,是青年男女在进行调声的创编、排练和演唱的场所。通过青年馆这一载体,使得海南调声在创新,集体性等方式当中都得到了相对完善的传承发展。而长久的发展只有保证调声艺术从业者得到艺术生涯的保证,取缔年龄的限制,才能造就更多的老艺术家,继而对调声艺术的传承保驾护航。例如白马井组织成立的“夕阳红”中老年调声队伍成了有力传承模式的体现。(二)整体保护纵观传承脉络。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是对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文化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人这一遗产的群体,事实证明,保护好传承人,就会使得调声的民间艺术形态不会遗失,而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之上才能谈创新,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中,不断的进取,精益求精,始终坚持“以传承人为本”的传承与保护原则,还要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在海南调声的传承当中,传承下来的整体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在着失去调声原生态的风险,在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形式当中,文化层面的掺杂,都会引起无数具体的、密切相关联的文化现象,因此倡导整体“整体保护”原则,不仅有利于传承在创新的过程当中,拥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参考物,也可以使得在传承的累积当中,保护措施做到更完善,以使得世代相传的传承人拥有更扎实的民间艺术成果。对海南调声进行整体保护,首先是保护其自身的完整性。海南调声是一种民间艺术是由多种民间艺术相互结合而成,只保护其中部分特性,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承下来,而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可以通过对海南调声这门民间艺术进行录像,资料记录等形式整体保护。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离不开教育的推进形式,潜移默化行程的教育中,海南调声的传承与保护的普及性会得到超前的发展,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在教育与传承和保护相互影响下,教育在整体保护原则中扮演着不可缺少、与时俱进的角色。所以,教育是整体保护原则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坚持整体保护是一个重要的传承与保护的原则。

二、传承与保护模式是文化的存在方式

(一)文化的经济价值带动模式。对于海南调声如何做好传承中的保护,如何解决保护后地再传承工作,都成了传承与保护的特有问题。首先要带动经济模式去传承与保护,经济制度制约着调声文化的发展规模与形式,海南调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发展要素当中,应当把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跟好的结合,在经济发展的模式当中,重视海南调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当中的经济价值,并且合理的利用这一资源去进行开发,将其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当中,随着经济模式的带动,调声的传承与保护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当中,经济效益的带动下,调声文化的民间艺术价值都会得到更完善的表现,深度的去挖掘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去创新产品线,而传承与保护会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延伸到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不仅带动了经济模式的增长,也合理地利用了有效的资源去开发更多的空间,经济投入的模式,是传承与保护相互促进的衔接模式。(二)精神文明建设模式。海南调声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在经济模式当中发展,还要把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精神文明发展时代,世界文化与地方性文化发展趋势的各不同,使得传承与保护的过程当中,传承下来的海南调声地方性文化与世界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也体现着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的发展,但在共性文化的领域里面寻求个性的发展,将会成为地方性文化的难点。在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当中,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文化不仅要与时俱进的求生存,还要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领域去相互结合。在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文化当中,不被共性所淹没,而存在与共性文化当中,是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的文化内涵。在海南调声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模式当中,经济模式有利于调声文化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大,而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的调声文化不流离失所,不被世俗所糟粕的重要模式。

三、传承与保护的方法是实现途径

(一)建立资料数据库。海南调声自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发展的形态之一,科学的规划建立资料数据库,将海南调声当中的录像、传唱录音、资料以及口述史资料保存起来,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传播,是实现海南调声资源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运用文字、录像、数字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方式对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进行真实系统记录,建立资料数据库并构建以电脑、电视为终端的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专业网,使其成为展示、传播的重要窗口,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调声的文化固定在多媒体芯片中,这是良好的保护重要方法。这种方式在记录讲述表演、节目等真正精华部分不仅仅是道具,而是表演或制作的全过程。利用多媒体方式记录,有利于将海南调声文化通过网络化与数据化技术处理,实现科学、便捷、高效的传播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统筹建立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资料库,是实现记录、保存、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二)建立教育机制。海南调声的传承与保护在建立资料数据库的方法之外,更需建立传承与保护的教育机制。在建立教育机制这一方法当中,传承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教育方式的推进是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当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教育的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会使得更多的受众去重视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的教育方式。在学校的教育当中,海南调声文化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去进行教育实践,在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当中去建立属于海南调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专属基地,都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去完善海南调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效果。通过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在教育民间艺术发展的领域当中,在涉及到的方面去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实践,都会加深传承的效果,在营造浓郁的传承氛围里去进行保护的熏染,都会成为海南调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良好方法。在教育基地的建立当中,展览海南调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成果。积极的以此为平台,运用先进、科学的保护方法,将民间艺人和传承人为我们保留下来的丰富的作品进行整理与保护,通过科学技术的专题展览与讲解,与大型表演艺术的展示和传播,这样不仅有利于海南调声作品的保护,而且也促进了与时俱进的传承,使得更公众化的去认知、与体现其价值所在。四、海南调声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对于海南调声的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不仅是在于海南调声这门艺术遭遇的“现代文明”的排斥和消解,更多的是让调声这一门艺术得到认可和重视。从最初传统艺人的传递,到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竞赛,一步步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对调声文化的传承,直至今年来举行大大小小的传承调声活动,让调声不仅走进农村,走进校园,更多的是走进属于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舞台”,而传承与保护调声文化,不仅是对民间艺术的致敬更多的是让文化多样性不再失去原有的“多样”色彩。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是学习与进步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脚步,亲近的民间文化越来越少,而传承与保护海南调声文化也是在拯救亲民的地方性文化。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大声疾呼:“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在死去。”海南调声是具“歌海”之称的调声民间艺术,正在面临着时代的冲击,海南调声文化承载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与地方性民族特色的差异,这种文化模式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而传承与保护海南调声文化的意义在于在区域性的差异过程中,民族特色、民族风情都代表着不同民族之间的价值取向,是其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体现。而在调声的文化当中,也同样具备着民族特点,表达着当地人的生活热情与对生活的幸福向往,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使有价值的文化得以传承、得以保护,就是其最大的意义。在传承与保护当中,不仅仅是海南调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多的是提醒:与其重要的特色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地方性的民间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人的存在形式”和“文化形式”中,在文化功能领域,文化存在价值体现变得尤为重要。在发展中与时俱进使得海南调声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主动、积极地进行具体文化功能的转换,这是创新发展基本的方向。而文化的发展方向中,传承的文化如何做到有效的保护仍成为时代的共同话题。海南调声的传承与保护这两大问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海南调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与“创新”这些观点的论述,都使得海南调声文化存在的立意更深刻,也体现了海南调声文化丰富的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陈海波.对儋州山歌调声及发展的一些思考[N].今日儋州,2009.

〔2〕袁冬梅.海南儋州调声[N].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

〔3〕杜明娥.海南儋州山歌调声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5.

〔4〕韩亦姣.海南儋州调声民风特色保护调查[N].中国统计,2014.〔5〕金花.浅谈儋州调声初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

〔6〕羊中兴.儋州歌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70.

〔8〕羊中兴.儋州调声山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9〕符策超.海南汉族民歌歌谣[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

作者:陈霞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