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学课程有效教学探索

时间:2022-01-11 10:46:32

导语:高职化学课程有效教学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化学课程有效教学探索

摘要:“疫情”为加速深入推进高职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针对目前高职化学课程教学现状,研究探讨了通过转变创新育人方式,加强化学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建构教学环境,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转变传统课堂等多途径与方法,从“德、智、技”全方位提高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成效,以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化学人才。

关键词:德智技;化学;有效教学

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模式,在给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加速深入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的契机。新形势下为深入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据党的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业教育需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本研究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通过优化整合,创新发展,力争从“德、智、技”多方位不断提高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多种资源的支持下建构教学环境,努力打造“卓越课堂”,以满足时展和学校办业内认同、社会满意的高水平教育的目标要求。

1高职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学生中存在对化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有学生认为很多化学品有毒,危害身体健康,化学实验操作不安全。也有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枯燥琐碎难懂,在生活中实用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不强等。传统化学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知识得来的过程、方法和传授知识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这都导致教师虽然满腔热情地传授知识,但学生表现得并不领情、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较为被动、教学成效甚微。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而实验器材设备的购置更新需要较大的投入,高职学校存在实验设备较为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的情况[1],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化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德智技”实现高职化学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

2.1转变创新育人方式,加强化学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国家高职人才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给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化学教育过程不仅是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训练,也是人格塑造、人文精神的养成培育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更新理念、转变育人方式、重构化学课堂、合理融入传统化学课堂中被淡化忽略的人文要素,通过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到恰当、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文教育模式和途径,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完美融合。转变创新育人方式,增加课堂互动比重[2],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掌握实用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一场疫情让大家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度空前提升,在讲到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创设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思考[3]:元素周期表中哪些是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同学们回答后老师揭示答案,介绍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及其分类和生理功效,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日常饮食中哪些食物富含这些元素,可以提供给人们进行摄取补充,并且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形成小组报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的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补充实用的营养健康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期间还可渗透食品安全意识的培育,有效发挥了化学教育在“德、智、技”全方位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充分挖掘化学课程中的人文素材和内涵。例如讲到稀土元素时,可以介绍为我国稀土元素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化学家—徐光宪先生的事迹,通过名人事迹的感化与熏陶让学生领悟到化学这门科学的重要性,学习名人身上的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奋力前行。又比如在讲到P(磷)元素时,可以介绍P可以给人体提供营养,而洗涤剂中的P又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起赤潮等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教导学生们要严格控制P的排放来缓解水体污染,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2.2“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建构教学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多种资源的支持下建构现代化教学环境,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制作微课、建设网上精品课程,夯实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师利用“学习通”“职教云”、腾讯、钉钉等多种平台,融合线上、线下(OnlinetoOffline,O2O)教学优势,实现O2O混合式教学,进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将丰富的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料上传平台,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在课前和课后反复学习,以达到预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强化化学软件使用训练,如Chemdraw、Chemist等,利用网络软件构建网上化学虚拟实验室[5]。化学虚拟实验软件已逐步应用于化学教学中,通过软件构建的虚拟化学实验室可以省去真实实验环境中许多简单的劳动,比如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准备、溶液的配置等;可以节约化学试剂和药品;只要点击重新开始键就可以对实验进行多次重复模拟操作;可以演示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比如次氯酸见光分解实验,在真实环境中分解速度慢,很难观察到气泡产生和氯水颜色变化,而在虚拟实验室中可以调节分解速度,快速观察到颜色变化,节省了实验时间;可以避免接触一些有毒的化学药品、有危险的实验操作,比如氯气的制取、浓硫酸的稀释。利用化学软件搭建虚拟实验平台有诸多优势,有助于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3优化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立足现实,提升内容实用性和趣味度。教学理论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真切体会到化学是有实用性的,从而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烃的衍生物—乙醇时,可增加对以乙醇为主要成分的酒的品种、酿造方法、酒与健康等知识的介绍,直至扩展引伸到酒精度为多少可认定酒驾醉驾等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引导教育学生知法守法、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习惯,融合课堂的要素,起到“传道”与“授业”的双重效果,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理论联系实际给枯燥的理论注入了活力,学生自然会对化学产生兴趣。增设趣味化学实验,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实验既能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又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的化学操作技能。比如可在相应知识下增设喷雾作画实验(用毛笔蘸取硫氢化钾或铁氰化钾溶液在纸上作画写字,用喷雾喷撒三氯化铁或苯酚将呈现不同颜色)、“人造雪”(水和聚丙烯酸钠)、“火山爆发”实验(重铬酸铵与硫氰化汞的分解)、牛奶和豆浆加碘实验、茶水变墨水(加硫酸亚铁)再复原(加草酸)实验等,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以任务为驱动实现模块化教学,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相应的知识模块下,以实用、有趣的任务为驱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可以增设甜酒酿的制作、环境中甲醛的监测实验、酸奶的制作等生活实用性强的任务。2.4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转变传统课堂。高职教育是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一体的教育,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企业、行业文化、环境、实训、制度等要素,可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目前,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实践要求的现象,教育部在全国多家高职院校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试点工作主要围绕校企合作来展开,形式侧重于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单一地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兼任教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校企的联系,但并未带来校企间的深度融合,进企业由企业师傅主导传授,但他们缺乏专业教师的技能;回校进教室由学校教师讲解又过于侧重理论,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合作却形成了割裂培养,没有有效的融合。在“现代学徒制”下,创新校内化学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变教室为工作室,课程内容设置为项目任务模块,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承接企业订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现实任务中提高学习成绩,针对性、实用性强,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工作室环境的创设提供了企业实际工作氛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融入工作环境,避免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将校内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请进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能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在“同一处”共同完成培养任务。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构建校企的深度合作,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大国工匠”,符合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目标。

3结语

在人人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存储、技能水平和人文精神等综合素养要求不可小觑。这就需要更有效的课堂改革创新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注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化学课程内容实用性与趣味度,“课”“岗”对接,使课程设置适应岗位需求,不断提高育与训的系统度,满足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的技能人才需求;整合各类专业优质教育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搭建学校专业教育网络资源平台,面向师生开放,给师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便捷途径,使其了解国际国内最新专业发展动态、更新理念、完善知识技能结构,满足时展和服务企业需求;校企深度合作,做强做优实践教育环节,聘请行业的能工巧匠长期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同教同育,培育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淑萍.新时期高职化学的教学困境与解决策略分析[J].创新教育,2019(3):78.

[2]杨瑾屏,严璟.论如何提高高职化学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J].职业教育,2016,2(4):69.

[3]延海龙.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18.

[4]王传厚.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创新教育,2018(12):230-231.

[5]刘永红,王蓓,张宜欣,等.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设计方法与开发方案[J].卫生职业教育,2016(22):85-87.

作者:曹雪琴 单位:南通开放大学